左氏名人

左悺(?-165),東漢宦官。 左光斗(1575-1625),明臣。 左懋第(1601-1645),明臣。

左氏家譜之十五 左氏歷史名人
[ 2006-8-9 18:18:00 | By: qiheanbian ]
摘自《中國家譜》網

左氏歷史名人

1、左思:字太沖,西晉臨淄(今淄博市)人,官秘書郎,貌陋口訥而博學能文。司空張華闢為祭酒,賈謐舉為秘書。謐誅,歸鄉里專事著述,曾作《三都賦》,十年始成,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其詩至今僅存14篇,以《詠史》八首最為著名。南朝梁鍾嶸詩品說他“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喻之致”。原有集,已佚,後人輯有《左太沖集》。
2、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又字遺直,號浮丘,今橫埠鎮忠毅村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萬曆四十七年,光斗任左僉都御史時,巡視京城,目睹豪紳惡吏罪惡活動,非常氣憤,一舉繳獲偽印70多枚,拘捕偽官100多人,綱紀一振,貪官惡吏畏懼斂跡。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光斗領直隸屯田事,見京城東南“荒原一望,率數千里,高處為茂草,窪者為沮洳”。他經過周密考察,向朝庭廷呈交了《足餉無過屯田,屯田無過水利》之疏文,主張北方效仿南方,興修水利,種植水稻。奏章獲得皇帝讚賞,下旨推行。朝廷委派通判盧象觀主持水利,開墾農田。光斗還親巡阡陌,督促官吏從事農墾,廣招南方農民到北方傳授種植桑麻等技術;他又向朝廷啟奏:今後朝廷考核官吏政績,應當側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面,如果荒廢農田,即使其他方面可觀,也只能列為下等。由於光斗的倡導和躬親力行,使幅員遼闊荒蕪人煙的不毛之地,變成米糧倉。光斗知人善用,曾竭力舉薦史可法。並為重振朝綱,同魏忠賢等作生死鬥爭。光斗曾疏列魏忠賢32條當斬的罪狀,不料魏忠賢先發制人,誣光斗受賄銀2萬兩,並假傳聖旨,將其逮捕,直接關進監獄。天啟五年(1625年)七月,光斗於獄中被摧殘致死,時年51歲。思宗即位,追贈為右副都御史,賜國禮祭葬,贈太子少保,謚“忠毅”,奉祀鄉賢祠。後人在縣城建“左忠毅公祠”,以褒揚其一生正氣和業績。光斗一生好學,少時愛讀書節義傳記,後來精研程朱理學,著有《易學》、《左光斗奏疏》。
3、左懋第:(1601一1645),字仲及,號蘿石,山東萊陽人,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人稱“明末文天祥”。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左懋第鄉試中山東第二名舉人,次年中進士,歷任陝西韓城縣令、戶部兵科給事中、刑科左給事中、兵科都給事中、太常侍正卿、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徽州諸府,督師經理河北軍務。封光祿大夫,贈禮部尚書。韓城有蘇武墓,任韓城縣令的左懋第從蘇武身上學到了作人氣節,保持了難得的一種骨鯁之臣的正氣。知韓七年,以出色的政績擢升為戶科給事中,尖銳指斥民窮、兵弱、臣工推委、國計虛耗四弊,上書奏請納監、廣開財源,行平倉法、監法及減輕賦稅,輸粟邊塞、以充軍糧。北京明王朝被推翻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為求得偏安,準備向入關的清廷割地求和,派左懋第擔任使臣。富有民族氣節的左懋第堅決反對割地求和,不甘屈膝苟生,請求另擇合適人選。遭朝廷拒絕後,左懋第迫於君命,只得屈就,做好了以身殉國的準備。臨行前力主加強戰備,他憤慨上書以為辭行道:“望陛下時時以先帝之仇、北都之恥為念,更望嚴諭諸臣,勿以北行為和議必成,勿以和成為足恃。夫能渡河而戰,始能畫江而安”。1644年7月,左懋第到達北京,受到清廷的冷遇,談判中據理力爭,與清廷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始終保持了凜然民族氣節。後離京南回,清廷中途變卦將左追回,關押在太醫院,派200名士兵嚴加看守。左懋第題字門上:“生為大明忠臣,死為大明忠鬼”,泰然面對種種威脅利誘。見勸降不成,清廷將左嚴刑拷打後關入水牢。順治2年(1645年)6月,攝政王多爾袞出面審訊左懋第,曰:“今日降,今日富貴矣。”左仍嚴厲斥責,堅貞不屈,遂被押往菜市口,左面南朝拜,從容就義,時閏月六月二十日。後清廷諡號忠貞。清山東巡撫下令在萊陽建左公祠以紀念。著有《左忠貞公集》、《蘿石山房文鈔》、《梅花屋詩稿》等。
4、左良玉:字崑山,明末臨清人,早年在遼東與清軍作戰,以驍勇善左右射,為侯恂所識拔。後擁兵多至80萬,駐武昌與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作戰多年,為明王朝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部隊之一。崇禎十五年(1642年)被李自成大敗於朱仙鎮。崇禎十七年封寧南伯。福王立於南京,又進封寧南候。後起兵討馬士英,清順治二年(1645年),軍至九江,病死,終年46歲。
5、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寸,湖南湘陰人,清末湘軍軍閥,洋務派代表人物。清鹹豐十年(1860年),由曾國藩推薦,率湘軍五千人赴江西、皖南與太平軍作戰。初任浙江巡撫。勾結法國軍隊鎮壓太平軍。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閩浙總督,同治五年在福州創立福建船政局,成為當時最大的造船廠。同年調任陝甘總督,先後鎮壓了捻軍和陝甘回民起義。光緒元年(1875年)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率大軍入疆,先後收復天山北路、南路,並準備收復伊犁地區,遏止了英、俄對新疆的侵略。光緒三年在蘭州籌設織呢局。光緒七年任軍機大臣,調兩江總督。中法戰爭時督辦福建軍務,力主出兵抗法。光緒十一年(1885年)病逝,終年73歲。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6、左寶貴:山東費縣人,回族,清末將領。甲午戰爭時,以總兵之職率軍赴朝鮮平壤拒日。督軍浴血奮戰,親手燃放大炮。後中炮陣亡。
7、左權:(1905-1942),1905年3月13日生於湖南醴陵黃茅嶺。1924年3月入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11月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曾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兩次東征。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 月到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後到中央蘇區,在閩西任中國工農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校長、新十二軍軍長。1931年5月調任第一方面軍總前委參謀處處長。1932 年1月任第五軍團第十五軍政委、軍長,率部參加漳州戰役。6月,受誣陷,被降職為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事教官,並受留黨察看八個月的錯誤處分。1933年12月任第一軍團參謀長,參與指揮第一軍團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中的多次戰鬥。到陝北後參加直羅鎮戰役和東征。1936年5月任第一軍團代理軍團長,率部西征,11月與聶榮臻指揮山城堡戰役。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協助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他善於把握全局,考慮問題周密。1938年12月,任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參謀長,主持召開參謀長會議,制訂司令部工作條例,健全司令部的機構和工作制度。1940年2月,兼任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3月指揮所部參加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磁(縣)武(安)涉(縣)林(縣)戰役。8月至10月,與彭德懷指揮百團大戰,並為這一戰役命名。1941年11月,指揮總部特務團進行黃崖洞保衛戰,殲滅日軍八百餘人。12月就留黨察看問題向中共中央寫信申訴。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區進行“鐵壁合圍”,25日,他在山西遼縣麻田附近指揮部隊掩護八路軍總部轉移時,不幸犧牲。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為紀念他,決定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在邯鄲除建有左權陵墓外還建有左權紀念館。他學識淵博,善於總結作戰經驗,在軍事理論方面論著頗豐,多有建樹,發表《論堅持華北抗戰》等文四十餘篇。他還和劉伯承合譯《蘇聯工農紅軍新的步兵戰鬥條令》。
8.左婉洵:[清]女。江蘇武進人,錫蕙姊,行一。工花卉翎毛,適同邑莊迺洊。子莊祝三,傳其業。《常州左氏宗譜》

名人:

左丘明(約前540-前452),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雙目失明,曾任魯太史,或為講誦歷史及傳說的史官。與孔子同時,或謂在其前。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左雄(?-138),東漢政論家。南郡涅陽(今河南鄧州東北)人。字伯豪。官尚書令,在朝言事切直。反對豪族貪猾,多所檢舉。他也講“災異”,不脫董仲舒一派儒者影響。但在勸導當道“宜循古法,寧靜無為,以求天意,以消災異”的形式下,揭露統治者“視民如寇讎,稅之如豺虎”,“一人獨法,舉宗群亡”等虐政
左悺(?-165),東漢宦官。河南平陰(今河南孟津東)人。桓帝時為小黃門使,因與單超、具瑗、徐璜、唐衡合謀誅外戚梁氏,任中常侍,封上蔡侯,為“五侯”之一。驕橫貪暴,兄弟親戚都為州郡刺史、太守。後被司隸校尉韓演劾奏,自殺。
左慈,東漢末方士。字元放,廬江(今屬安徽)人。少居天柱山,習煉丹。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載,是葛玄之師。東漢丹鼎派道教道術系由他一脈相傳。傳說嘗與曹操宴,操欲得松江鱸魚,慈以銅盤盛水釣得。後操欲殺之,而隱身循形;復見於陽城山頭,再逐而隱入羊群,卒不可得。見《後漢書·左慈傳》。
左思(約250-約305),西晉文學家。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曾官秘書郎。後退出仕途,專意典籍。出身寒微,不好交遊。《晉書》本傳謂其構思十年,寫成《三都賦》,“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其詩詩文質樸剛健,代表作《詠史》八首。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左太沖集》。
左芬(?-300),西晉女文學家。一作左棻,字蘭芝,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左思之妹。少好學,善作文,武帝聞而納之。泰始八年(272年)拜修儀,後為貴嬪,因姿陋無寵,以才德見禮,體弱多病,常居薄室。每有方物異寶,帝必詔為賦頌,由是屢獲恩賜。今存詩、賦、頌、贊、誄等二十餘篇,多為應詔之作。原有集,已佚。
左光斗(1575-1625),明臣。字遺直,號浮丘,桐城人。萬曆中與楊漣同舉進士,歷任御史、左僉都御史。任內在北方辦理屯田,大修水利,提倡種稻。天啟四年(1624),楊漣劾魏忠賢,他參與其事,又親劾魏忠賢32折罪。次年,與漣同被誣陷,殘死獄中。兩年後昭雪,追贈太子少保,謚“忠毅”,有《左忠毅公集》。
左良玉(1599-1645),明將領。字崑山。山東臨清人。初在遼東與清軍作戰,曾受侯恂提拔為副將。後在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戰爭中,擴大部隊,升為大帥。崇禎十七年(1644),封南寧伯,晉侯爵,駐武昌。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馬士英等執政,與東林黨人互相傾軋。左良玉同情、袒護東林黨人,即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討伐馬士英,中途病死。其子夢庚率所部於九江降清。
左懋第(1601-1645),明臣。字仲及,號蘿石,萊陽(今山東萊西)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曾任韓城知縣、戶科給事中等職。南明福王弘光時任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被派北上與清庭議和,在北京遭扣留。南京失守後,因拒降被殺,人稱“明末文天祥”。有《左忠貞公集》。
左寶貴(1837-1894),清末將領。字冠廷,山東費城人。回族,行武出身。1856年(鹹豐六年)投江南大營,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初隸僧格林沁,升副將。1875年(光緒元年)晉記名提督。1889年任廣東高州鎮總兵,長期駐奉天(治今遼寧瀋陽)。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暴發,率所部渡鴨綠江入平壤。扼守城北玄武門,登城督戰,中炮陣亡。
左宗棠(1812-1885),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字季高,湖南湘陰人。道光舉人。後三試春官不第。太平天國軍起,歷贊張亮基、駱秉章幕,參與鎮壓太平軍,由曾國藩保舉,以四品京堂襄辦軍務。以鎮壓太平軍、捻軍、回民起義“有功”,累官至浙江巡撫,閩浙、陝甘、兩江總督,拜東閣大學士。封恪靖侯。曾先後在神州辦船政局,設馬尾造船廠,製造輪船;在蘭州興辦機器織呢局,成為洋務派首領之一。在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時,討伐阿古柏侵略軍,收復除伊梨以外之天山南北各地。新疆平定後,主張加強邊防,開發新疆。中法戰爭時,督辦福建軍務,力主抗擊法國侵略者。後病卒於福州。有《左文襄公》全集。

其他左姓名人有春秋義士左伯桃;晉音樂家左延年;五代南唐詩人左偃;宋大臣左膚;遼大臣左企弓;元紅貼軍將領左君弼;明大臣左鼎;清數學家左潛等。近當代左姓名人有軍事家左權,歷史學家左舜生,作曲家左江,大鼓藝人左玉璽上海市副市長左煥琛(左宗棠第四代孫),軟體工程師左龍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