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天柱山

居天柱山

《居天柱山》是北宋傑出的佛教史學家贊寧所作的一首詩。該詩主要描寫了詩人在天柱山參禪悟佛時的情景,同時抒發了詩人“未知斯旨者,萬役盡勞形”的禪悟感受。

作品原文

居天柱山
四野豁家庭,柴門夜不扃②。
水邊成半偈③,月下了殘經。
雖逐諸塵轉,終歸一念醒。
未知斯旨者,萬役盡勞形。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天柱山,一稱皖山或潛山,在安徽省潛山縣西北,主峰為天柱峰
②扃:關鎖。
③偈:偈陀(梵語Gatha)的簡稱,意譯為“頌”,即佛經中的唱詞。

作品譯文

庭院正對著寬闊的田野,柴門在夜間從不鎖緊。
溪水邊想起半首偈言,月光下誦念殘餘的佛經。
雖在紅塵中轉了多年,終歸皈依佛門頓然清醒。
不知道這種旨趣的人,只能四處奔波勞累終生。

作品鑑賞

這首詩描寫作者在天柱山修禪時的情況。一、二句表現作者的修行生活。他站在自己所住的寺院裡,可以看到寬闊的四周,欣賞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家庭”與“四周”融為一體。作者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塵世的煩惱,過著悠閒自在、與世無爭的生活,甚至在夜裡柴門也不用上鎖。三、四句說明修禪念經的辛苦:“水邊成半偈,月下了殘經”。溪水邊、月光下都留下作者修禪的身影,吟起半首偈頌、誦念經卷,這就是他的生活內容,一種一心向佛、毫無雜念的清靜生活。“水”、“月”是飄忽、柔和、清淡的意象,被作者很自然地融於詩句之中,用來表現詩人修禪念經時的生活。苦苦修行終於有所收穫,作者於“一念”之間頓悟,領略佛門真諦,看破紅塵。後四句主要點明作者修行時的感受。“雖逐諸塵轉,終歸一念醒”,說明自己悟禪的情況,“未知斯旨者,萬役盡勞形”,則由己及人,指出那些在塵世迷而不返、失卻本性的人,只能終生為名利奔波,身心勞苦。佛家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人都可成佛,但是必須擺脫世俗之念,刻苦修行。這也正是作者的寫作意圖。

作者簡介

贊寧像贊寧像
贊寧(919年~996年),佛教史學家,俗姓高,吳興德清(今浙江湖州南)人。後唐天成年間在在杭州龍興寺出家,後到天台山受具足戒。先學四分律,宗奉唐代南山律宗大師道宣。吳越武肅王署為兩浙僧統,賜號明義。與人談論,辭辯縱橫,有“律虎”之稱。宋太宗召對滋福殿,詔修《宋高僧傳》30卷。鹹平初年,加右銜僧錄。公元996年(至道二年)示寂,謚曰圓明大師。
贊寧大師不僅是一位佛教歷史著作家和文學大師,而且還精通儒學和道家的秘門要訣,故此又先後奉詔撰寫了《三教聖賢事跡》100卷,《大宋僧史略》3卷。另外還著有《內典集》150卷,《外典集》49卷和《物類相感志》1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