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漂族

工漂族

工漂族,指的是以80後、90後為主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他們的就業大多呈現“高流動性”與“短工化”,打工經歷“漂泊不定”。

簡介

工漂族工漂族

三年時間,七個城市,十份工作,如此“漂泊不定”的打工經歷,並不是普通人想要的生活,卻是眼下許多新生代農民工的無奈選擇。由此而衍生的“工漂族”,實際上是一個極不安定且無歸宿感的勞動力群體。“工漂族”的產生,是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在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

主要現狀

工漂族工漂族

徘徊於城市文明之外的“工漂族”,現階段主要是由於受到住房成本高、社保無法轉移及教育不足等三大因素制約,而希望從農業流向工業、服務業,從農民轉為市民的新生代農民工,正遭遇、感受著客觀存在的就業摩擦和流動壁壘。
“工漂族”和與之相伴的“用工荒”的出現,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據統計,中國現階段的新生代農民工,即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農民工總數約有8487萬人,占農民工總數的58.4%,已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而一項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中有六成人會因為“工資比較低”、近四成人因為“沒有發展機會”和“影響健康”等原因選擇離開原工作單位。

社會背景

許多地方都出現了用工難、招工難,與此同時,新生代農民工中普遍存在頻頻跳槽、“不太安分”的“工漂族”,這些現象證明,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著亟待破解的矛盾與急需消除的壁壘、障礙。
清華大學“農民工就業趨勢研究”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前中國農民工就業,普遍面臨“短工化”的趨勢。

這主要體現為“高流動”和“水平化”兩個方面:

高流動

“高流動”體現為農民工換工頻率高,每份工作的持續時間短,前後兩份工作之間的待業時間也較長;

水平化

“水平化”則體現為農民工的職業流動,無論是在用工單位的內部,還是通過變更工作從而實現用工單位之間的轉換,其職業地位都難以有實質性的提高。乾不長、頻跳槽、發展空間小、努力成效低,這是當下中國農民工就業趨勢,簡而言之,農民工大多在打“短工”。

產生原因

“工漂族”所以選擇打“短工”,是因為在他們看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太難了。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高,職業期望值比父輩高,而現實狀況是,農民工的實際工作強度較大,與其期望值存在巨大落差,工作之餘精神文化生活單調,提升職業地位呈現“水平化”,缺乏上升空間與機會,嚴格的戶籍制度和高昂的生活成本阻礙許多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成為市民。於是,許多人選擇頻繁“跳槽”、“換崗”尋找更好的機會。

解決手段

就業引導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需加強服務引導、收入增幅有待提高、城鄉“二元結構”亟待打破等一系列信號,推行的加強保障房建設、強化農民工培訓、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就業觀念

用工荒意味著勞動力市場向賣方的轉變,新生代農民工在抓住機會的同時,應該學習父輩認真、負責和踏實的就業態度,找準定位改變命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