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nik強風水上飛機

川西nik強風水上飛機

川西nik強風水上飛機是有日本研發的一款飛機。

1940年,日本海軍預計在今後的進攻作戰中需要一種能夠在太平洋戰區新占領的、沒有陸地基地的地區使用的水上戰鬥機。中島公司首先用A6M2"0"式戰鬥機改進設計一種水上戰鬥機--A6M2-N。這僅僅是一種過渡型的飛機。日本海軍要求川西飛機公司設計一種更先進的水上戰鬥機,並為飛機指定了“15”試的編號

研製背景

1940年,日本海軍預計在今後的進攻作戰中需要一種能夠在太平洋戰區新占領的、沒有陸地基地的地區使用的水上戰鬥機,並向飛機製造廠商提出要求。中島公司首先用A6M2"0"式戰鬥機改進設計一種水上戰鬥機--A6M2-N。這僅僅是一種過渡型的飛機。日本海軍要求川西飛機公司設計一種更先進的水上戰鬥機,並為飛機指定了“15”試的編號。

研製過程

川西飛機公司由Toshihara Baba任主設計師。設計的原型機有一個大的中央桴體,原設計的機翼有兩個底面用金屬材料,上面用橡膠充氣結構,起飛後可以收向機翼表面減少阻力的支撐桴。由於結構複雜,不久即放棄這種結

川西nik強風水上飛機水上飛機
構,改為固定支撐桴。
原型機的發動機選擇三菱MK4D“金星”14 14缸氣冷發動機 1460hp,驅動一副雙葉雙槳相對旋轉的螺旋槳,以抵銷巨大的螺旋槳在強大的動力驅動下對機身產生的反向扭矩。
原型機1942年3月6日試飛,試飛發現:螺旋槳結構太複雜。增加的減速機構又使飛機增重不少。所以決定用“金星”14發動機驅動一副三葉螺旋槳代替原型機設計。試飛發現操縱品質極佳,機動性能也好。於是,日本海軍給該機編號為N1K1海軍水上戰鬥機“烈風”11型,開始批量生產。1942年8月日本海軍開始接收該機的試生產型
1943年7月,“烈風”正式服役,但是生產速度十分緩慢,工廠每月向部隊交付15架。1943年12月,日軍在太平洋上已經轉入防禦,原來擬作為進攻性武器的“烈風”只好當成截擊機使用。基地為婆羅洲的巴厘巴板。

改進型號

日本海軍為滿足在南洋作戰的需要,開始發展水上戰鬥機,用於無陸上機場地區的作戰。由川西公司研製的15試水戰(N1K1“強風”)由於採用多種先進技術而無法及時推出,因此海軍命令分擔零式生產的中島公司將零戰改造成為水上戰鬥機應急。三竹忍工程師負責設計,以零戰21型為母體,安裝浮舟成水上飛機,其改造特點如下:
[1] 架和著艦尾鉤以減輕重量;

川西nik強風水上飛機零式艦載機
[2] 如95水偵一樣形狀的單浮舟,對簡潔的三支柱整形以減少空氣阻力;
[3] 輔助浮舟只用一根支柱;
[4] 機身重心前的側面積較大,相應增大垂尾面積並在下面增加細長安定鰭面以保證方向穩定性與飛機操縱性。
二式水戰的試製機於1941年12月8日首飛,以後對機身和發動機支架加強後定型投產,型號名稱為A6M2-N。二式水戰共生產327架。

性能評價

二式水戰由於浮舟造成空氣阻力加大,時速降至436千米,而且沒有零戰的靈活性,只有零戰機體的脆弱性。它於1942年秋參加戰鬥,使用範圍十分廣泛,從南洋各島嶼到太平洋中部島嶼、乃至北方的阿留申群島都有二式水戰的身影。但是面對盟軍各型戰鬥機,二式水戰的新鮮程度有餘,但作戰能力不足,無法達成大的戰果。事實證明,水上戰鬥機的使用價值並沒有想像中的那么高。

性能指標

川西nik強風水上飛機水上飛機
代表型號 N1K1
製造商 Kawanishi
研製年代 1942-1944年
用途 水上戰鬥機
乘員 1人
發動機 1*Mitsubishi MK4C"金星”13 1460hp 14缸氣冷發動機
航程 1050/1667KM
最大速度 488KM/H
升限 10560M
最大起飛重量 3712KG
外形尺寸 翼展12.00M 機長:10.56M 機高:4.75M
武備 2*7.7mm"97"式前射機槍;2*20mm"99-1"機炮機翼 2*30Kg炸彈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