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頭節

嶺頭節

嶺頭節是欽州一帶民間傳統節慶習俗,又稱“跳嶺頭”。隆重程度比春節還高,親戚、朋友一起結伴串門吃酒席,基本家家都會輪流在農曆八月舉辦各自的嶺頭節,少部分村莊延續到農曆十月。因其祈禱制祀活動多在村邊嶺上的社或廟舉行而得名。主要在主要分布在廣西欽州市浦北縣白石水、大成、張黃、北通、安石、小江、三合、福旺與靈山縣陸屋、三隆、那隆、檀圩、文利,武利,伯勞等鎮村。欽南區分布在黃屋屯、康熙嶺、久隆、三那(那麗、那思、那彭)等鎮部分鄉村;

基本信息

嶺頭節演變歷史

據民國三年《靈山縣誌》卷二十二《風俗志》記載:“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師鬼童於社前,跳躍以編,始入室驅邪疫瘴,亦乃鄉儺之遺意也。”這說明“跳嶺頭”與古代的鄉儺有血親關係。這種帶有古儺特徵的“跳嶺頭”習俗,其最早文獻見於明嘉靖版《欽州志》卷一《風俗》中:“八月中秋,假名祭報。裝扮鬼像於嶺頭,跳舞,謂之跳嶺頭。男女聚觀,唱歌互答,因而淫樂,遂假夫婦,父母兄弟恬不為怪。”今已由原來的宗教酬神祭儀演變為民間娛樂活動。

嶺頭節活動方式

“嶺頭節”多在中秋節前後十餘天內舉行,即農曆八月,個別地方在農曆三月或十月間。一般以自然村為單位,每條村固定在農曆的某天舉行,比如有一村在八月十三舉行,而鄰村有的在八月十二,八月十五的……一般每條村每年只有一個領頭節,但有些村一年有兩個。屆時,各村屯竭塘捕魚,家家戶戶宰鴨設筵,祭祖敬神。 同時還請“嶺頭隊”(師公)到村邊嶺上進行舞祭活動。師公戴著面具,表演“拋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還兼有武術和“鬥法”(民間魔術)表演。表演程式為安壇、請神、收禁、歌舞等,歌舞過程均有鼓樂伴奏。

“嶺頭節”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跳嶺頭”,是一種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莊稼豐收、人畜平安、保護村屯清吉所進行的一種宗教活動,其多在村邊緩坡嶺頭上舉行。祭祀過程中一人擊象鼓指揮全局,二人敲鑼配合鼓聲,老道公跟隨音樂節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個程式。從現在還跳的幾個舞蹈的特徵動作一一擊掌轉身裝山字頭等舞姿看來,據1983年中國舞蹈研究所的人員到欽州對該舞蹈進行錄像時說:“這種舞蹈傳說產生於堯舜時,現在全國已不多見。”

2006年,“跳嶺頭”被確定為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