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症

崩症是中醫婦科病名,指子宮忽然大量出血的病。是非行經期而陰道大量出血的症候。治療應首先防止血脫暈厥,故宜先益氣固攝,後調補任沖。

描述

血崩亦稱崩中暴崩血崩,指婦女不在經期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的急性病證。崩之病名首見於《內經》:“陰虛陽搏謂之崩”。
本病病因頗多,有因勞傷過度,氣虛下陷,統攝無權所致;有因暴怒傷肝,肝不藏血,經血妄行而發為血崩;亦可素體熱盛,復感熱邪或恣食辛燥之品,積熱化火,熱迫血行而發病;另有經期產後,余血未盡,或因外感,夾內傷,瘀血內阻。惡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造成崩中。
《針灸甲乙經·卷十一》載有針灸治療之法:“崩中腹上下痛,中郄主之”。唐·《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明確治療穴位的部位、針刺深度、艾灸壯數;《針灸資生經》所整理的治療崩漏腧穴已近二十個,明·《針灸大成》對病因及腧穴又有發展。
現代西醫學中的功能性子宮出血之重症者,與本證相類。
【辨證分型】
適於針灸治療的急症血崩,可辨為下列三型:
(一)氣陷
暴崩下血,色淡質薄,面色皝白或虛浮,睏倦乏力,動則氣短血出更劇,脈細弱或芤。舌體胖嫩有齒印,苔薄潤或膩。
(二)血熱
突然血出如崩,血色深紅,頭暈面赤,煩燥口渴,脈滑數或弦數,苔黃。
(三)血瘀
血出淋漓不斷,猝然其勢若崩,夾有瘀塊,血色紫暗,小腹疼痛拒按,脈沉澀或沉緊,舌質暗紅,舌尖邊時見瘀點。
【治療】
(一)氣陷
1.治則:益氣固本。
2.處方:脾俞、隱白、百會、氣海、足三里。
3.方義:脾俞,健脾益氣,加強統血之功;隱白,是治療崩漏之經驗要穴;氣海、足三里,用以輔氣助元,使血有化生之源,百會系諸陽之會,善升提下陷之氣。五穴合用,能益氣昇陽,固攝經血。
4.治法:隱白、氣海均以艾卷雀啄法溫灸之,百會先針,施平輔平瀉之法,繼用灸法。余穴採取補法。
(二)血熱
1.治則:清熱涼血。
2.處方:行間、血海、陰交、關元。
3.方義:行間,足厥陰之滎,以清肝熱,增肝藏血之功;血海為脾經之穴,可泄血熱,益脾統血之力;陰交、關元位於任脈而與沖脈交會,血崩多與沖任受損密切相關,取此二穴,可固經澀血。
4.治法:關元、陰交平補平瀉;行間、血海宜用瀉法。
(三)血瘀
1.治則:活血化瘀。
2.處方:膈俞、肝俞、三陰交、中極。
3.方義:血之會穴膈俞,活血理血以通瘀止血;肝俞,疏調肝臟氣機以行氣活血止血;三陰交,取其統血固經;中極乃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用之加強沖任攝血功能。本方既能利氣化瘀以止血,又可統攝離經之血以固經。
4.治法:膈俞、肝俞施瀉法,中極、三陰交先補後瀉,以補為主。

【古方輯錄】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崩中帶下,……中極”。
針灸資生經·第七》:“陰交、石門,療崩中”。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婦人經血過多不止並崩中者,毫針刺足太陰經三陰交二穴,次針足厥陰經行間二穴,次手少陰經通里二穴,……針入二分,各灸二七壯。凡灸虛,則炷火自減;實,則灸火吹滅”。
《針灸聚英·卷二》:“婦人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灸氣海”。
《神應經·婦人門》:“血崩、氣海、大敦、陰谷、太沖、然谷、三陰交、中極”。
《類經圖翼·十一卷》:“血崩不止:膈俞、肝俞、腎俞、命門、氣海、中極(下元虛冷,血崩白濁)、間使、血海、復溜、行間”。
《針灸大成·卷九》:“婦女血崩不止:丹田、中極、腎俞、子宮。……再刺後穴:百勞、風池、膏肓、曲池、絕骨、三陰交”。
《針灸逢源·卷五》:“血崩:……腎俞、氣海、關元、中極(俱灸妙)、三陰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