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蟾蜍

岷山蟾蜍

該蟾生活在海拔1700—3700米的耕地、林緣及高原草地。夏秋之妹,白天常隱匿於草叢、灌叢、石塊下或土隙內;黃昏後外出活動,尤其是雨易於見到。

基本信息

簡介

岷山蟾蜍岷山蟾蜍
雄蟾體長69—83毫米,雌蟾75—98毫米。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上有長疣;頰部向外傾斜,一般無凹陷;鼻孔略近吻端,鼻間距略小於眼間距;鼓膜小而明顯;舌長橢圓形,後端無缺刻。前肢較長;指端尖賀,指側微具緣膜;指長順序3、1、2、4;關節下瘤成對;掌突二,圓形。後肢粗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雌跗則多達腋下;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脛長;趾略扁,趾端尖圓。脛跗關前達肩部,雌跗則多達腑下;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脛長;趾略扁,趾端尖圓;趾側緣膜顯著,基部相半蹼;關節下瘤成對;內躔突大,外躔突小而圓。皮膚極粗糙。吻棱上的長疣與上眼瞼內側之大疣很明顯;頂有許多小疣和少數大疣,眼瞼上密布小疣;耳後腺大,長橢圓形;體背面有不同形狀和數量的瘰粒;體側滿布小疣,基間散有少數瘰粒;有跗褶麻省理工學院數不甚明顯。除掌、躔及跗部外,整個腹面滿布小疣

形態

岷山蟾蜍岷山蟾蜍
大蟾蜍皮膚分泌物為白乳狀液體。生活時背部橄欖灰、綠灰或褐灰色,上面有不顯灰黑斑點;體側具黑色與淺色相同的花斑,有的具黑色線紋,自眼後沿耳後腺下方斜伸胯部。腹面具乳黃或污白色與黑色或棕褐色形成的花斑。腹後部多有一深色大斑。第二性徵:蟾體形略小,皮膚鬆弛,背面瘰粒少且較光滑;前臂較粗壯,內側三指及內掌突上具有黑褐色婚墊;無聲囊及性線。雌蟾瘰粒較密集,背腹面疣粒上有不同程度的黑褐色角質小刺。卵:卵粒多呈雙行或3—4行交錯排列於管關膠質卵帶內,卵粒直徑16毫米左右 ,動物極黑色,植物極灰褐或棕黑色。

生態

岷山蟾蜍岷山蟾蜍
該蟾生活在海拔1700—3700米的耕地、林緣及高原草地。夏秋之妹,白天常隱匿於草叢、灌叢、石塊下或土隙內;黃昏後外出活動,尤其是雨易於見到。在水中游泳或在陸上都很緩慢。西寧地區,這種蟾蜍多於3月下旬出蟄,即進入靜水域中,開始產卵,持續至5月,其產卵其約兩個月。卵產於水深20厘米左右、水溫8—15攝氏度,pH值6—7.4的靜水坑內,抱對時,蟾抱位雌蟾的腋部;雌蟾緩慢爬行,將同時排出的二條卵帶纏繞於水下雜草、枯枝或石塊上,產卵完畢兩性分離,雌蟾先離水上岸。它們能大量捕食各種害蟲,如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和直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同時變天食一些象螵蟲、蜜蜂和蚯蚓等有益動物,但以食害蟲為主。一般於9月下旬或10月初開始潛入水底淤泥或枯枝爛草里以及陸上的土隙里越冬;於明年3月下以後出蟄。

分布

省內分布於西寧、湟中、互助、大通、平安、樂都、民和、循化、源和河南等縣。省外在四川西北部、甘肅南部均有分布。

價值

大蟾蜍不僅是大量捕食各

岷山蟾蜍岷山蟾蜍
種害蟲,有益於農、林、牧業的生產的有益動物,而還是重要的藥用動物,其中蟾蜍乾的蟾酥是我國的傳統藥材,臨慶套用很廣。具有錄像片濕熱,散腫、消疳積、拔毒殺蟲之功效,可主治無名腫毒,小兒疳積、咽喉腫痛、牙痛、心力衰竭、性宰經皮炎等病症。近年來也有用於治療胃癌的。尤其是蟾酥在醫藥上的套用,已經引起國內外醫藥的廣泛重視。蟾蜍膽有鎮咳、祛痰、平喘、消炎之功效,主治氣管炎。此外,大蟾蜍變是教學、科研和醫學的重要實驗材料。

分類

2005年調查若爾蓋濕地的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日活動節律,發現陽光充足時兩棲類的活動性明顯高於多雲天氣;高原林蛙成體、亞成體、岷山蟾蜍亞成體活動的最低氣溫為0℃、2℃、8℃;高原林蛙亞成體日活動高峰為中午12:30左右,岷山蟾蜍亞成體日活動高峰為下午15:30左右;高原林蛙亞成體在草地、林地、河邊均有一定數量個體活動,岷山蟾蜍亞成體主要集中在河邊活動。在若爾蓋地區,兩棲類可能主要是採用曬太陽(basking)的行為來適應高海拔環境;高原林蛙成體對溫度的耐受性比亞成體高,亞成體比岷山蟾蜍亞成體高;高原林蛙與岷山蟾蜍的亞成體在活動時間與活動生境上存在差異,可能是減少種間競爭的途徑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