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夭村

岳家夭村

岳家夭村,位於山西省。面積1635.1平方千米,人口20.66萬人。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土豆、蔬菜、甜菜、油料、小雜糧、果品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基本概況
天鎮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天鎮縣歷史比較悠久,早在新石器時

代就有人類居住,戰國時為趙國廷陵邑,秦置延陵縣,西漢置陽原縣,北魏改置廣牧縣,後屢改縣名,唐

設天成軍,遼代始為天成縣,時改制為天成衛、鎮虜衛。清順治三年(1646年)合成天鎮衛,雍正三年(

1725年)復置天鎮縣一直於今。
戰國時為趙延陵邑,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始稱天鎮縣。
全縣國土總面積1635.1平方千米,東西寬54千米,南北長65千米。海拔高度在976-2016米之間,地貌

特徵為山區多、平原少。天鎮屬大同斷陷盆地,為大陸性北溫帶乾旱季風氣候,全縣共有耕地面積5.55萬

公頃,其中水澆地1.48萬公頃。
全縣轄有11個鄉鎮,221個行政村,總人口20.66萬人,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土豆、蔬菜、甜菜、油料

、小雜糧、果品等;主要工業產品有碳銨、甲醇、磷肥、多元複合肥、白酒、乳製品、花崗岩製品、色素

原料、石墨電極、可膨脹石墨、紙箱、皮毛製品、汽車配件等。其中番茄、甘藍等8個品種通過了省無公

害質量認證,填補了晉北無公害蔬菜認證的空白,獲得了北京市“場地掛鈎”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認證,

並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4所院校及6家批發市場簽訂了供菜協定。同時,組建了綠澤園蔬菜公司,以北

京華普超市為依託,通過對蔬菜、小雜糧篩選後,進行精包裝,打入了北京市場。利康食品廠通過技改,

年生產能力達到300噸,產品暢銷北京、東北等地。為了增強均衡供應能力,促進蔬菜產業規模化發展,

2002年新建了兩座1200噸的大型恆溫庫和兩個蔬菜集貿市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6.22萬畝,總收入達到

3500萬元。
天鎮縣交通條件比較便利。境內有(北)京——包(頭)鐵路線和大(同)——張(家口)、天(鎮

)——走(馬驛)兩條國道。
天鎮縣沒有煤炭資源,但其它礦藏的品種較為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39種,其中,鉛、鋅、鐵、銀、

鈦、石墨、大理石、橄欖石、白雲岩、玄武岩、石英石、泥炭等都具有一定的開採價值。特別是馬圈庠的

地熱礦泉水,含有鋰、鍶、偏矽酸等多種微量元素,是優質複合型天然礦泉水,開採價值很高。
天鎮的旅遊資源特色比較明顯,其中慈雲寺、盤山顯化寺、玉皇閣、惠慶塔、神頭山、黑龍寺、古長

城、烽火台、溫泉度假村等極度具開發和觀光價值。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30883萬元,工業總產值

13751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638萬元,財政總收入3175萬元。

資源概況
土地資源,全縣可劃分為川區、山區、丘陵區、邊山路口區,可供農、林牧用地194.75畝。現有耕地

面積59.74萬畝,其中水澆地24.16萬畝。林地面積17.4萬畝,森林覆蓋率16%,天然草地面積 46.5萬畝。

全縣尚有荒山、荒坡、荒灘面積50萬畝,具有較大的開發價。

礦產資源,天鎮縣現已探明的礦種有39種,其中鉛、鋅、鐵、銀、金、鈦、大理石、欖石、磷灰石、

白雲母、長石、石英、玄武岩、泥炭等礦產分布廣,儲量大,品位高,而且礦地質條件好,具有一定的規

模和開採價值。

溫泉資源,天鎮溫泉位於縣環翠山南麓,古長城腳下,京包鐵路、大張公里之間,距天公路起點 2公

里,離縣城 5公里。據權威部門化驗分析,此泉地下儲存面積為 8平方公里,量為7億立方米,100米以下

冒出地表水溫為44℃,泉水中含有28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素,屬鋰、鍶、偏矽酸——鈉型優質飲用天然礦

泉水,其有益成份含量均超GB8537—87標,是我省首次發現的優質礦泉水。

天鎮縣資源廣博,人傑地靈。縣委、縣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引進人才、引進技術及引資商方面的優惠

政策。

行政區劃
天鎮縣轄5個鎮、6個鄉:玉泉鎮、谷前堡鎮、米薪灣鎮、逯家灣鎮、新平堡鎮、三十里舖鄉、南河堡

鄉、賈家屯鄉、趙家溝鄉、南高崖鄉、張西河鄉
玉泉鎮
轄:東北街村、西南街村、西北街村、東南街村、南園子村、唐八里村崔家夭村、三里屯村、三道

梁村、滹沱店村、夏家山村、石家莊村、葛家屯村鮑家屯村、李家莊村等。
谷前堡鎮
轄:谷前堡村谷後堡村、張家莊村、袁才莊村、袁治梁村、牡羊口村、化皮廟村、榆林口村、水磨

口村、水桶寺村沙屯堡村、馬圈癢村、東馬坊村、十里舖村、一畔莊村等。
米薪關鎮
轄:趙家夭村孫家河村、段家溝村、韓家梁村、東化林村、西化林村、盆兒夭村韓小屯村、大煙

村、喬子煙村、西黑石村、小井溝村、西陽坡村丁家夭村西盤道村磨石山村米薪關村、油房夭村

、胡家屯村、孤峰山村上陰山村下陰山村過家屯村石羊莊村師家梁村張辛夭村金家煙村

滑家溝村王家煙村聖家堡村、張本夭村、白家煙村、陸家夭村、任家夭村、谷大屯村、蔡家莊村、於

西堡村等。
逯家灣鎮
轄:永嘉堡村、薛家夭村於嶺溝村十字河村白舍科村、熏夭口村、夏家溝村袁家梁村、上灣

村、下灣村、官灣村、石嘴墩村新堡灣村、朱家溝村、磚夭村、李家寨村、南營溝村宣家塔村、胡家

窪村、瓦夭口村張仲口村李二口村薛三墩村、石佛寺村、黃蒿坪村、田家灣村、黃土崖村、溫家夭

村、夏小堡村、羅家山村等。
新平堡鎮
轄:新平村、義和壩村、劉家房村、高家夭村、水泉夭村、五里墩村、黃家灣村、四坊墩村、紅土溝

村、狼窩溝村柴家夭村、祁家夭村、岳家夭村、潘家夭村、碾嶺村、大營盤村、平遠堡村、平遠頭村、

八墩村、十六墩村、廿墩村、新平爾村三墩店村、辛莊子村、南夭村曹家灣村、常勝山村等。
三十里舖鄉
轄:卅里舖村蘭玉堡村、劉家莊村、肖家屯村廿里舖村、小辛莊村、卞家屯村、范家莊村、西馬

坊村、孫家店村高家店村康小屯村、范家屯村、白小山村、沙溝寺村、陽和塔村、高牆框村、魏家夭

村、李芳山村、王家山村等。
南河堡鄉
轄:坨子村、薛辛夭村上畔莊村下夭村、候家夭村、馮家山村、魏家山村、沙溝寺村、東沙河村

季馮夭村、楊家屯村、黃家灣村、路八里村於八里村西沙河村趙小堡村西宋家廠村、東宋家廠

村、七里墩村、閆家園村南河堡村季沙河村王進堡村、顧家灣村、上吾其村等。
賈家屯鄉
轄:賈家屯村、夏家屯村樓子町村、塔兒村、西羅夭村季家寨村渠家溝村李二煙村、袁家夭

村、紅土夭村孫家嘴村、將軍廟村、北馮夭村、印子嘴村、袁家河村、羅老莊村、羅下莊村、南馮夭村

、武家山村、劉家山村、崔家山村、左家屯村、楊家夭村、賈家夭村等。
趙家溝鄉
轄:趙家溝村、楊家莊村、南羅夭村曹進莊村郭家夭村、後峪堡村高南莊村范牛坊村、薛牛

坊村、劉家溝村、王風溝村后庄子村、張家山村、柳子堡村夭溝村、舍科堡村、盆兒井村於家夭村

等。
南高崖鄉
轄:南高崖村姜前屯村、姜後屯村、馬家溝村、下羅夭村、東流溝村、稱達溝村大仁溝村、灰夭

口村、增家岔村大莊科村王會莊村、大老溝村、高家寺村喬家夭村耿家梁村左所溝村、南井溝

村、台家坪村、董家溝村、閆家梁村、馮奈莊村、水衝口村大平溝村東辛夭村、黑石溝村、陽坡村、

趙家夭村、上羅夭村東黑石村西辛夭村等。
張西河鄉
轄:丁元夭村聖家莊村、周家山村、劉伸屯村、朱家屯村、深溝夭村、上營村、下營村、鄔家夭村

安家夭村姚明莊村肖牆村許家夭村史家夭村麻黃塄村馬家夭村劉全莊村張小堡村、細

巴溝村、張西河村、張東河村、吳家灣村代家屯村、大橋村、丁家煙村等。

歷史沿革
周為代國領域,戰國時為趙延陵邑,秦置延陵縣,西漢置陽原、延陵二縣。北魏置廣牧縣,唐置天成

軍,遼置天成縣,金改為天城縣,元仍名天成縣,明洪武年改為天城衛,洪熙元年又添設鎮虜衛,清順治

三年並天城、鎮虜二衛為天鎮衛。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天鎮縣。
2000年,天鎮縣轄5鎮12鄉:城關鎮、谷前堡鎮、米薪關鎮、逯家灣鎮、新平堡鎮、三十里舖鄉、孫

家店鄉、南河堡鄉、東沙河鄉、賈家屯鄉、將軍廟鄉、趙家溝鄉、谷大屯鄉、南高崖鄉、張西河鄉、宣家

塔鄉、大營盤鄉。總人口187832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43857 谷前堡鎮 19987 米薪關鎮 9911 逯家

灣鎮 9454 新平鎮 7679 卅里舖鄉 13526 孫家店鄉 7374 南河堡鄉 12523 東沙河鄉 10623 賈家屯鄉

5929 將軍廟鄉 3633 趙家溝鄉 7510 谷大屯鄉 7392 南高崖鄉 7792 張西河鄉 10742 宣家塔鄉 4830 大

營盤鄉 507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天鎮縣鄉鎮調整情況:(面積、人口根據“大同市政府網站”)。
玉泉鎮 面積 74.9平方千米,人口40558人。鎮政府駐東北街。轄15個村委會。城關鎮更名為玉泉鎮


谷前堡鎮 面積129.9平方千米,人口20451人。鎮政府駐谷前堡。轄15個村委會。
米薪灣鎮 面積205.7平方千米,人口25597人。鎮政府駐米薪灣。轄37個村委會。米薪關鎮、谷大屯

鄉合併。
逯家灣鎮 面積227.6平方千米,人口16868人。鎮政府駐逯家灣。轄30個村委會。逯家灣鎮、宣家塔

鄉合併。
新平堡鎮 面積184.2平方千米,人口14241人。鎮政府駐新平堡。轄27個村委會。新平鎮、大營盤鄉

合併。
三十里舖鄉 面積121.8平方千米,人口22131人。鄉政府駐三十里舖。轄20個村委會。三十里舖鄉、

孫家店鄉合併。
南河堡鄉 面積 91.3平方千米,人口23855人。鄉政府駐南河堡。轄25個村委會。南河堡鄉、東沙河

鄉合併。
賈家屯鄉 面積133.6平方千米,人口16567人。鄉政府駐宣家塔。轄24個村委會。南家屯鄉、蔣軍廟

鄉合併。
趙家溝鄉 面積119.4平方千米,人口 8576人。鄉政府駐趙家溝。轄18個村委會。
南高崖鄉 面積229.2平方千米,人口 9002人。鄉政府駐南高崖。轄31個村委會。
張西河鄉 面積116.6平方千米,人口12161人。鄉政府駐張西河。轄25個村委會。

經濟狀況
200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4028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297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11448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417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9%、12.8%、27.1%和19%。財政總收入完

成3856萬元,一般預算收入1322萬元,同比增長10.1%和0.38%。分別比上年增長2.5%、8.3%和10.6%,均

創歷史最高水平。
工 業 全縣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家,固定資產原值16817.9萬元。主要產品有碳銨、磷肥、多

元複合肥、甲醇、石墨電極、可膨脹石墨、白酒、薯片、乳製品、皮毛製品、汽車配件等產品,基本上形

成了化工、畜產品加工、食品、機械加工多業並舉、均衡發展的工業格局。
農 業 全縣耕地面積87.3萬畝,宜開發非耕地124.8萬畝,戶均耕地17.4畝,人均5畝,勞均14畝。

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68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388億斤。初步形成了奶牛、

菊花、蔬菜、土豆、牧草五大農業特色產業。農副產品主要有玉米、土豆、蔬菜、甜菜、油料、小雜糧、

果品、生豬、羊、牛等。
非公有制經濟 全縣註冊個體工商戶1770戶,私營企業85戶。民營經濟營業收入達3.99億元,個體私

營稅收923萬元,占到財政總收入的35.3%。民營經濟發展領域逐步由餐飲、修理、服務業向礦產資源開發

、農牧業綜合開發、車輛運輸、礦泉水開發、城市建設、科技教育等領域拓展。

交通通訊  

境內交通便捷,有(北)京—包(頭)鐵路橫貫東西,大(同)——張(家口)、天(鎮)——

走(馬驛)兩條國道縱橫交錯。縣、鄉、村公路通車率達100%。全縣有11個鄉鎮、95個行政村通油路或水

泥路,通車裡程477.7公里。全縣程控電話安裝26387部,通電話村201個,占總數的90.95%,移動用戶已

達到9800戶。

城鄉建設
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2001年以來,先後改造縣城道路12.8萬平方米,新建辦公、商業、住宅樓

14.2萬平方米。洋河公園、溫泉賓館、新縣城主幹路、火車站通縣城道路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

使用。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普遍改善,城鎮人均住房18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21平方米。

水利電力
全縣水資源豐富,境內河流屬海河水系,有南洋河、洪塘河、三沙河、柳林河四條主要河流及大小20

多條支流,總長106公里,總流域面積154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9988萬立方米

。境內電網與大同、神頭電廠輸往京、津、唐線路併網,總供電量為8萬千瓦,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

文化教育
現有縣級圖書館2座、文化館1所、歌舞團、晉劇團各1個。鄉鄉開通了閉路電視,有縣級電視台一座

,縣級廣播電台一座。現有各類學校239所,其中高中2所、國中23所、職業中學2所、教師進修校1所、機

關幼稚園1所。全縣教職工人數2548人,其中高中專任教師265人、國中855人、國小1207人,高中教師本

科以上學歷163人,國中專科以上學歷662人,國小中師以上學歷1182人,學歷達標率分別為61.5%、77.3%

和97.9%。現有在校生44453人,其中小學生23607人、國中生14894人、高中生5302人,國小入學率達100%

,“兩基”鞏固率達96%。2005年高考達線529人,達線率為20.98%,萬人均達線率26.1,取得了恢復高考

以來的最好成績,連續十年名列大同市七縣(區)前茅。

體衛科技
全縣有各類衛生機構22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58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22人,每萬人擁有病床位

13張。
現有各類科技人員4865人,其中高級職稱65人、中級職稱823人。2004年,實施科技項目5項,引進新

品種18個。近年來共有15項成果獲市級以上獎勵。

環境綠化
大氣、水質污染程度較輕,平均綜合排放量占控制總量的31.68%,達到國家綜合排放標準二級以上。

城鄉園區綠化建設成效顯著,城區綠化面積239760平方米,占城市面積的11.99%。從2000年實施京津風沙

源治理、退耕還林、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和建設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四大重點項目以來,全縣累

計完成生態治理面積85萬畝,林草覆蓋率達到26.5%。

保障保險
現有敬老院15所,收養157人。保險業務已有人壽險、財產險等險種。建立了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

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符合低保條件的人全部納入保

障範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