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威風鑼鼓

山西威風鑼鼓

表演特點威風鑼鼓是由鼓、鑼、鐃、鈸組成的四個聲部合奏形式。 演奏方法是鼓指揮,鑼主奏,鐃和鈸分成兩個聲部,交替對奏。 威風鑼鼓的曲牌,既獨立成章,又聯綴成套。

歷史傳說

相傳,威風鑼鼓起源於帝堯時期。
山西威風鑼鼓
傳說,有一天,帝堯路經臨汾城北30公里處的周府村,正遇該村有戶人家的羊生下一頭獨角怪獸。這怪獸性情忠烈,能識辨忠奸善惡,發現言論不正或行為邪惡者,即以獨角頂撞。 帝堯將此獸視為祥瑞之獸,無價之寶取名為獬。羊獬村有一本古村史,村史的首頁定著“羊獬村,羊獬村,堯王立世到如今民。”後來,堯傳位於舜,並將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都嫁給了舜。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羊獬村的人要敲鑼打鼓把帝堯的兩個女兒威威風風接回羊獬村的娘家,到了四月二十八,人們同樣敲鑼打鼓來到羊獬村,將他們接回婆家,兩個村的人們競相比賽迎親隊伍的隆重威風,俗稱“接姑姑,迎娘娘”鑼鼓聲威震方圓數十里,久而久之,威風鑼鼓就在這一帶傳開了。

表演特點

山西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是由鼓、鑼、鐃、鈸組成的四個聲部合奏形式。由於鼓聲如雷,鈸聲清脆,鑼鳴鏜鏜,威風凜凜,所以叫威風鑼鼓。四個聲部,各自獨立,有分有合。不管出現哪個聲部,鼓是核心,貫穿始終。一般鐃可以伴以鈸,出現重疊,而在鐃擊奏時,卻不能出現鈸的聲音。因此通常說:“有鈸就有鐃、有鐃卻無鈸”的道理。
威風鑼鼓同其他民間打擊樂一樣,沒有固定的音高,只有音響、節奏、力度、速度以及技巧,表樂曲的感情,她以連續擊奏曲為主,富有色彩變化,其節奏穩健,強弱分明,聲震長空,引人入勝。
第一,音響威風。看威風鑼鼓,在未見其形時,早聞其聲廠,而且如雷貫耳,非同凡響。其實它所使用的樂器很單純,只有鼓、鑼、鐃、鈸四件。傳統配置比例是鼓2鑼8鐃4鈸2。現在人數擴大,加大了鼓和鑼的比例,使音響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揮,鑼主奏,鐃和鈸分成兩個聲部,交替對奏。樂句處理多以“句句雙”出現。上百面鼓,幾百面鑼,成百付鐃鈸,共鳴齊奏,音響如天地轟鳴,使人感受到當年李世民領兵征戰的威風。由於節奏變化多樣,有2/4 3/4 4/4, 還有 3/8 5/8出現,因而呈現多種色彩,讓人感覺到趣味無窮,宏亮而不單調,剛勁而含有柔美。
第二,曲式威風。威風鑼鼓的曲牌,既獨立成章,又聯綴成套。其多段體套曲一般分“帽頭”“主體”“收尾”三個部份。曲式、句式、節奏多為行進式;曲牌名稱亦大多從軍事而來:“單刀赴會”、“三戰呂布”、“四面埋伏”、“五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演奏多從“擂鼓”開始,起伏相間,張弛結合,但又不離氣勢雄宏的主題,造成一種刀光劍影,兵刃相交的戰場意境。
第三,場面威風。威風鑼鼓的演奏多到幾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裝束,擺開一個接一個的戰陣,前後進退,左右開合;一忽而風捲殘雲,一忽而雨打枯葉;分開的象八卦,雲集陰陽雙合。那場面實在驚人,也著實感人。
第四,舞姿威風,隊員在表演時,結合鼓點節奏場面變化,作出種種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開弓”、“馬步衝擊”、“穿插對打”、“開合鬥打”;鑼手有“反扣前沖”、“回扣後弓”;鐃鈸手有“大鑔高翻”、“胸前空翻”,還有“單翻”、“雙翻”、“斜叉”、“正叉”等,鼓鑼鑔在這裡也變成刀槍劍,演奏員已成為將尉卒,威武雄壯,一股殺氣,“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運用了“鼓花”、“鑼花”、“鐃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帶裝飾,整個場面又顯得五彩繽紛,給予人以悅目舒暢之感,“武”又成了“舞”。

發展近況

威風鑼鼓在短短的幾年間3次進京獻演。一次是在全國農運會上,一次是在國慶4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一次則是在1990年舉世矚目的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上,三次表演,震驚了首都,震驚了全國和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威風鑼鼓一舉成為代表中華民族聲威的藝術形式。中外文化名人和新聞工作者,紛紛撰稿評論,讚譽威風鑼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樂”,是“黃河之魂”、“驚世之寶”,被稱為“中華第一鼓”、“天下第一鼓”。從此,威風鑼鼓不脛而走,紛紛邀請威風鑼鼓隊與鑼鼓教練,為他們表演和傳授技藝,所到之處,觀眾對威風鑼鼓,無不贊口叫絕。

組織機構

山西省鑼鼓藝術家協會,是全省知名鑼鼓藝術家及鑼鼓愛好者自己的組織,隸屬於山西省文聯,是山西省唯一具備法人資格的鑼鼓專業民間組織。各地鑼鼓從業者隸屬於鑼鼓藝術家協會。並根據個人專業素質及編排能力在鑼鼓藝術家協會任職。除鑼鼓藝術家協會外,並無任何國際認證及國家認證機構有能力對山西鑼鼓從業人員認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