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聯村

山聯村

山聯村位於西湖區三墩鎮,全村面積3.052平方公里,耕地占2800畝;共有住戶851戶,3217人,黨員128名,三副班子成員7人。2006年該村集體可分配收入78.53萬元,人均年收入10471元。山聯村位於鎮域東南,2005年5月由原趙塢、池頭沈、夏山埭三個行政村合併而成。

基本信息

山聯村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山聯村

山聯村位於西湖區三墩鎮,全村面積3.052平方公里,耕地占2800畝;共有住戶851戶,3217人,黨員128名,三副班子成員7人。2006年該村集體可分配收入78.53萬元,人均年收入10471元。先後榮獲“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浙江省綠化示範村”、“西湖區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浙江省衛生村”、“浙江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杭州市文明村”、“杭州市黨員電化教育示範播放點”、“新農村建設十佳村”、“杭州市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等20多項榮譽稱號。 2002年前,這裡還是一個貧困村,2003年村委會在幾片閒置多年的荒地上建起了7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出租,很快就吸引到了3家從事辦公器械裝配的工廠,當年村里光租金就收入50萬元,很多村民也在廠里找到了工作。也有不少村民出租房屋給在廠里打工的外來人員居住收取資金,這樣使村民們逐漸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村委會又在村里投資建起一個小公園,有了2000多平方米的景觀花壇和公共綠地,越來越多的外鄉人拖家帶口地來到山聯村,台灣的一家農業公司看中這裡環境,在村里租1200畝土地開展無公害蔬菜、瓜果的培育和種植,給村民帶來財富。由於山聯村招商引資、採取工農並進,多種經營,甩掉了“貧困”這頂帽子。 除了小公園,山聯村還建起老年活動室和圖書館:50多平方米的老年活動室里,電腦、棋牌等一應俱全;圖書館有《農作物種植技術》、《破解村民自治十大難題》、《農村居民的法律維權》等各類書籍3000餘冊。[2]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山聯村

山聯村位於鎮域東南,2005年5月由原趙塢、池頭沈、夏山埭三個行政村合併而成。村域面積2.283平方公里。村莊坐北朝南,東與越王村相鄰,南為漁塘畈,西至杭金衢高速公路,北靠會稽山余脈,隔山與紹興縣仁里王、竹園童、下安王等村交界。全村有耕地1597畝,在圍墾區有土地332畝。耕地中有水田1413畝,旱地184畝,水面100畝,山林面積2304畝。 2006年底止,全村共農村住戶823戶,其中農業戶793戶,其中外來戶30戶,總計3098人,其中農業人口2918人,外來人口180人。勞動年齡內人數為1870人人,其中男966人,女904人。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為主的572人,從事工業為主的500人,從事建築業為主的380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為主95人,從事商飲業為主的86人,從事其他行業的237人。 原趙塢村,位於所前鎮東部,會稽山余脈的一個山塢中,三面環山,風光秀麗,東為趙塢嶺,西與池頭沈村相連,北為塢塘山,整個山塢進深約1000餘米。由趙塢和外塢2個自然村組成, 村民中以趙姓占絕對多數,據家譜記載,趙氏發祥地在甘肅天水,第6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趙塢趙氏為趙匡胤後裔,南宋初南遷浙江,明朝嘉靖年間,原居山陰華舍的秀才趙榮七,性好山水,不樂祿仕,遂遷徙到趙塢定居。 趙塢村與所前沿山18村一樣,在春秋戰國時已有人類活動。宋嘉泰年間村域屬山陰天樂鄉斯里,元朝起改稱都圖,為天樂四十圖,明朝後改屬山棲鄉。至民國17年為紹興縣第十區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為紹興縣七都一圖,民國21年屬紹興縣7區,民國24年又並為所前西鄉,民國36年併入所前鄉。建國初屬紹興縣嶺下鄉,1950年劃歸蕭山,為進化區嶺下鄉。1954年農業合作化初期曾建立建新、建合2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初合併建立越前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屬臨浦公社岱山管理區,稱越前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屬所前公社,改建為趙塢生產大隊,1984年改建為趙塢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村中有趙塢廟,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現保存完好。 原池頭沈村,位於所前鎮東部,東與趙塢村和山里沈村為鄰,南朝青化山,中間為漁塘畈,西連夏山埭村,北靠會稽山余脈,來娘公路越村而過,村中有河道、大池,為西小江支流,原以沈氏聚居,故名池頭沈村。 池頭沈村民以沈姓占絕大多數,據家譜載:沈氏先祖為北宋兵部職方郎沈衡,原籍蘇州長巷,其後裔沈忠為明嘉靖十七年進士,遷居會稽,後其孫沈惠齋由會稽遷居天樂山棲,後分支析居於池頭沈。 池頭沈屬地在北宋時屬山陰縣斯里嶺下,元朝時屬山陰縣四十都,明朝以後改屬天樂下山棲鄉。至民國17年為紹興縣第十區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改屬紹興縣七都一圖,民國21年屬紹興縣第七區山棲鄉,民國24年改屬紹興縣所前西鄉,民國36年屬紹興縣所前鄉。建國初屬紹興縣嶺下鄉,1950年劃歸蕭山,屬進化區嶺下鄉。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建立建國、建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合併建立越興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屬臨浦公社岱山管理區越興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建所前公社池頭沈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池頭沈村舊時有八景之說,即:蟹溝春潮,雙池印月,舟山積雪,塢濱漁唱,魚山樵歌,社剎晚鐘,湖塘瀑布,越崢映秀。著名歷史演義作家蔡東藩安葬於該村割子山腰,為蕭山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夏山埭村,位於所前鎮中部偏東,東與池頭沈村毗鄰,南朝青化山,間為漁塘畈及張家坂村,西與錢群村相連,北靠會稽山余脈,過嶺岙即為紹興縣楊汛鎮。 村民中以夏姓為多,次為樓姓和李姓。據家譜記載,夏山埭夏氏與東山夏夏氏同宗,均為大禹後裔。所前夏氏尊宋代夏正清為始祖,七世孫夏興自臨安遷居山陰福原(今東山夏)。至16世夏孟斌“始遷下(夏)山埭”,現已傳至36代。樓姓系樓塔樓氏分支析居到此。李姓與大小塢、越山村等李姓同宗。 夏山埭村在宋代以前屬山陰縣斯里,元朝至正年間改屬山陰縣四十都,明朝以後改屬山陰縣山棲鄉。到民國17年為紹興縣第十區第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改屬紹興縣七都一圖,民國21年屬紹興縣第七區山棲鄉,民國24年改屬紹興縣所前西鄉,民國36年併入紹興縣所前鄉。建國初屬紹興縣所前鄉,1950年劃歸蕭山縣進化區,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曾建立過民星、金星、同星、建華等4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合併建立合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改為臨浦公社所前管理區合星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建立所前公社合星生產大隊,1981年改為夏山埭大隊,1984年建立夏山埭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村中有東、西兩個祠堂,現保存完好;民國時期蕭山最大典當安仁當陳家曾在此建有別墅,稱“陳莊”,現尚有遺蹟保留。清朝時建造的太平庵和民國時建造的小天竺寺也還保留。近年發現1940年安葬於該村山地的抗日陣亡將士墓碑,現在該村“鷺鷥頭頸”的山坡重建了抗日陣亡將士墓。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東港鎮山聯村

山聯村地處錫山、常熟、江陰三地交界的顧山腳下,交通閉塞,素有“雞鳴聞三縣”之說。近年來,依山臨水而居的山聯村人在村黨總支書記吳岳平的帶領下,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切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喜人局面。 走進山聯村,北望顧山蔥鬱,境內河網密布,好一幅自然和諧的生態長卷。近年來,山聯村突出抓好以村莊整治、河道清淤、綠化美化等為主的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去年,全村澆制水泥道路32000平方米,河道清淤、增設欄桿等,總計投入170多萬元;投入40多萬元用於河道清淤;投入10萬元美化沿新錫沙線環境,並組建了一支專業保潔隊伍,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山聯村五房莊,站在自家門口的陳阿姨高興地說,新建的石駁岸和500多米的河邊欄桿讓她和周邊的300多住戶出行無憂。現在的山聯村,環境整潔、路面硬化、路燈亮化,全村主要河道全部清淤,老年活動室四個片各一個,新建籃球場健身舞場2個,文體活動中心、村民休閒廣場、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設施齊全,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的生活。 思發展,謀發展,千方百計抓發展。去年,山聯村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經濟作為頭等大事,不斷尋求新的經濟成長點,全年新建4000平方米標準廠房,引進了4家企業。目前,該村還有2000平方米標準廠房即將竣工,1.8萬平方米的外來人口集中居住區加緊籌建。預計這幾項工作順利到位後,今年該村村級可支配收入將達350萬元左右,從而有力地推動全村各項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1]

清遠行政區劃百科

清遠市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最大的地級市和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地級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