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聯村[浙江省義烏市下轄村]

九聯村[浙江省義烏市下轄村]
九聯村[浙江省義烏市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九聯村位於浙江省義烏市城區南郊1公里。1949年前屬崇德鄉一都,1949年後屬隔塘鄉,1955年為五一、紅光、建設、新民、利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隔塘北有口大塘。先前塘北、塘南均有一村,因其與塘北村僅一塘之隔,故名。村呈正方形。1992年有497戶,1295人。村民以龔、李2姓為主。據《義烏縣誌》載:龔實自汴梁隨宋室南渡,居縣西松門裡(今松門山),分支居徐村鄉九聯;元,河南汴京安撫使李雲祿自金華避難遷徐村鄉孔村,分支居九聯。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九聯村緊靠東陽江,義佛公路貫穿全村,交通便利。村旁有釣魚磯山,山上建有一峰塔(又名釣魚磯塔)。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義烏知縣張維樞倡建,完成5層,繼任知縣周廷侍命縣人陳思善捐資增建2級,系磚木結構樓閣式。現為6面7層。塔內原沿壁設有木扶梯,盤鏇至5層,可登臨憑窗遠眺。釣魚磯西面有明代春潭瑞石熊人霖題摩崖石刻,現殘存潭、石兩字,每字高約60厘米。東陽江東岸青山疊翠,景色秀麗。上至東江橋、下至塔下水輪泵站長約3000米的江面波光粼粼,水光山色、塔景輝映一體,泛舟其中,船移景遷,令人心曠神怡。

九聯村雖近鄰義烏城區,然長期以來一直停留在自給半自給的自然經濟狀態。農業結構單調,主要種植水稻、麥類,兼種糖蔗。糧食畝產一直徘徊在175公斤左右。村民歷來以做豆腐、養豬維持生計。勞動力日值處在人民幣三四角之間。歷代盛傳有女不嫁地橫頭、黃古頭的謠諺。80年代推行大田三熟制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糧食畝產提高到510公斤。近年來,九聯人注重發展蔬菜和鮮果類的生產,供應城區,年產柑桔達500擔,提高了土地的畝效益。1992年,全村耕地面積937畝,糧食總產達1.13萬公斤,農業產值195萬元。

工業發展

1982年,隨著農村的改革開放,3名姓龔的村民率先組織創辦五金電器廠,當年產值達37萬元,利潤2萬餘元,上交集體積累近萬元。後隨著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日趨繁榮,村民經商辦廠的熱情日益高漲。1983年,九聯村充分利用交通和地域優勢,出現了百龔辦廠的好勢頭。形成了地橫頭的折傘專業村、前山頭的電器專業村,以及食品、服裝、運輸個體戶。當年工業產值872萬元。

1985年初,從部隊退伍回鄉的龔其雲創辦了義烏電器控制設備廠。創辦初期,只單一生產電子門鈴,年產值近2萬元,職工4人。廠房是向集體租用的舊倉庫。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從國有企業中引進了兩位高級工程師,並同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成都電焊機研究所合作,開發新產品。目前,該廠已成為生產系列漏電保護器和系列電焊機開關的專業廠家,其產品已通過部級鑑定,取得了國家電工產品論證委員會的認可。其中漏電保護器獲金華市經委頒發的金龍獎。年產值達230多萬元,上交國家稅收20多萬元,擁有固定資產300多萬元,廠房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職工60多人。被金華市評為重契約、守信用單位。產品銷往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廠長龔其雲1987年被評為金華市鄉鎮企業優秀廠長,1986~1991年被評為義烏市鄉鎮企業優秀廠長,曾多次受到金華市、義烏市人民政府的表彰,並被金華軍分區評為軍地兩用人才優秀分子。為發展義烏的材料工業,1992年10月,該廠經有關部門批准,又徵用20畝土地,投資100多萬元,創辦義烏銅業有限公司。

義烏市鴿翎襯衫廠是九聯的又一骨幹企業。創辦於1982年9月。當時只有4間舊平房,職工14人,年產值僅17萬元,上交稅利1萬餘元。1992年底,有廠房3200平方米。先後引進3條襯衫加工流水線和18套電動服裝加工機械。職工132人。年產值246萬元,稅利12萬元。1991年,鴿翎牌襯衫獲金華市服裝協會銀質獎;高爾領襯衫通過省科委鑑定,獲新產品進步獎。產品銷往全國12個省、市,並遠銷香港、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廠歷年被評為義烏市先進單位。自1989年始,均被義烏市列為重點企業。廠長龔樟洪多次被評為金華市優秀企業家。

村辦企業

九聯村已有村辦企業8家,其中電器行業3家,服裝、磚瓦、水泥預製場、建築工程隊、漂染廠各1家。產值上百萬的企業就有7家。同時形成了浙江嘉靈製衣有限公司和浙江義烏銅材有限公司兩家企業集團。全村1992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500萬元,是1979年的17倍。集體資金積累800多萬元,固定資產8374萬元。黨支部書記龔順昌被徐村鄉黨委、鄉人民政府評為十大能人。

九聯村藉助城市經濟的輻射功能,以義烏小商品市場為依託,根椐市場需求,個體工業迅速發展到188家,其中折傘加工34家,服裝加工22家。從事經商的近100家。在義烏城內經營眼鏡的店主基本上是九聯人。九聯村成了聞名遐邇的工業村。

村莊狀況

1992年,人均年收入達1470元。全村85%的戶蓋了新房,生活做飯用上了自來水和液化氣,近50%的戶改建了衛生廁所。過去隨處可見的露天糞坑已絕跡。全村安裝程控電話14門,私人擁有汽車10輛,機車26輛。彩色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進了絕大部分村民家中。人人享受初級衛生保健。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成為義烏市10個奔小康的示範村之一。為了加快經濟的發展,經義烏市人民政府批准,開發了全市第一個工業區--九聯工業區。工業區坐落在義佛公路邊,占地面積近百畝。現已完成規劃和三通一平工作,市區丹溪路直通工業區。有9家企業已動工建造廠房。寬42米的商業街已完成土地徵用和設計規劃工作。九聯村正在花大力氣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四方客商來九聯投資辦廠、經商和開發房地產、旅遊業。

民風民俗

生期酒:老人生日,子女必為其操辦生期酒。屆時,大擺酒宴,至愛親朋,鄉鄰好友不請自來,攜贈禮品以賀等。酒席間,要請民間藝人(花燈手)說唱表演。在貴州黔北地區,花燈手要分別裝扮成鐵拐李、呂洞賓、張果老、何仙姑等八個仙人,依次演唱,邊唱邊向壽星老獻上自製的長生拐、長生扇、長生經、長生酒、長生草等物,獻物既畢,要恭敬獻酒一杯,“仙人”與壽星同飲。

月米酒:婦女分娩前幾天,要煮米酒1壇,一是為分娩女子催奶,一是款待客人。孩子滿月,要辦月米酒,少則3、5桌,多則2、30,酒宴上燒酒管夠,每人另有禮包1個,內裝紅蛋、泡粑等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