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礬[植物]

山礬[植物]

山礬(Symplocos caudata),別名尾葉山礬,又名七里香。以根、花、葉入藥,清熱利濕,理氣化痰。主治黃疸,咳嗽,關節炎。外用治急性扁桃體炎,鵝口瘡。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和葉芽無毛。葉互生,廣披針形,革質。總狀花序,早春開花,花白色。核果圓錐形。生於江西、浙江的山林間。果實榨油,可作機械潤滑油;葉酸澀,可治久痢;木材堅韌,可制家具、農具或其他工具。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山礬山礬
喬木,嫩枝褐色。葉薄革質,卵形、狹倒卵形、倒披針狀橢圓形,長3.5-8厘米,寬1.5-3厘米,先端常呈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具淺鋸齒或波狀齒,有時近全緣;中脈在葉面凹下,側脈和網脈在兩面均凸起,側脈每邊4-6條;葉柄長0.5-1厘米。

總狀花序長2.5-4厘米,被展開的柔毛;苞片早落,闊卵形至倒卵形,長約1毫米,密被柔毛,小苞片與苞片同形;花萼長2-2.5毫米,萼筒倒圓錐形,無毛,裂片三角狀卵形,與萼筒等長或稍短於萼筒,背面有微柔毛;花冠白色,5深裂幾達基部,長4-4.5毫米,裂片背面有微柔毛;雄蕊25-35枚,花絲基部稍合生;花盤環狀,無毛;子房3室。

核果卵狀壇形,長7-10毫米,外果皮薄而脆,頂端宿萼裂片直立,有時脫落。花期2-3月,果期6-7月。

地理分布

產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生於海拔200-1500米的山林間。尼泊爾、不丹、印度也有。

生態習性

喜光,耐陰,喜濕潤、涼爽的氣候,較耐熱也較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中性及微鹼性的沙質壤土均能適應,但在瘠薄土壤上則生長不良。對氯氣、氟化氫、二氧化硫等抗性強。

繁殖栽培

播種或扞插繁殖。10月採種,堆放後熟,去掉果皮,將苗木種子洗淨陰乾後即播或沙藏至翌年春播。幼苗出土後及時遮陽。扦插繁殖可於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進行,選半成熟枝作插穗,9月形成愈傷組織,第二年春髮根,越冬需覆蓋塑膠薄膜保溫。小苗留床1年後分栽培大,大苗移植需帶泥球。

園林用途

稜角山礬苗木冠岡球形,枝葉茂密,是優良的中型庭園苗木,同時,也是理想的廠礦綠化苗木。適宜孤植或叢植於草地、路邊及庭園,若對植、列植在建築物兩側,更顯現苗木冠優美的效果。

藥用介紹

山礬山礬
【來源】以根、花、葉入藥。

【用途】果實榨油,可作機械潤滑油;葉酸澀,可治久痢;木材堅韌,可制家具、農具或其他工具。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理氣化痰。主治黃疸,咳嗽,關節炎。外用治急性扁桃體炎,鵝口瘡。

【用法用量】根3~5錢,花2~3錢。葉搗汁含漱。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記載

山礬山礬
《花鏡》: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本草綱目》:“山礬生江、淮、湖、蜀山野中,樹高大者高丈許。葉似梔子,光澤堅強,略有齒,凌冬不凋。三月開花,繁白如雪,六出黃蕊,甚芬香。”

黃庭堅《山礬花二首》序云:“江湖南野中,有一小白花,木高數尺,春開極香,野人號為鄭花。王荊公嘗欲求此花栽,欲作詩而漏其名,予請名山礬。野人采鄭花以染黃,不借礬而成色,故名山礬。”

宋·徐俯作《南柯子·山礬》:“細蕊黃金嫩,繁花白雪香。共誰連璧向河陽。自是不須湯餅試何郎。婀娜籠松髻,輕盈淡薄妝。莫令韓壽在伊傍。便逐游蜂驚蝶過東牆。”(《樂府雅詞》)

《韻語陽秋》卷十六:“江南野中有小白花,本高數尺,春開極香,土人呼為瑒花。瑒,玉名,取其白也。魯直云:‘荊公欲作詩而陋其名,余謂名曰山礬,野人取其葉以染黃,不借礬而成色,故以名爾。’嘗有絕句云:‘高節亭邊竹已空,山礬獨自倚春風’是也。近見曾端伯《高齋詩話》雲,此花即唐昌玉蕊花,所謂‘一樹瓏松玉刻成,飄廊點地色輕輕’者。以余觀之,恐未必然爾。玉蕊,佳名也,此花自唐流傳至今,當以玉蕊得名,不應舍玉蕊而呼瑒,魯直亦不應舍玉蕊而名山礬也。豈端伯別有所據邪?”

吳聿《觀林詩話》:“涪翁云:江南野中,有一種小白花,木高數尺,春開,極香,野人號為鄭花。王荊公嘗求此花栽,欲作詩而陋其名,予請名曰山礬。野人采鄭花葉以染黃,不借礬而成色,故曰山礬。”(《歷代詩話續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