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皂角

山皂角

山皂角,豆科植物,喬木,高20餘米,胸徑60cm。小枝綠褐色至赤褐色,枝上有較粗壯、略扁且分枝的刺。偶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6--10對,長橢圓形,長1.5-4cm。穗狀花序,花瓣黃綠色,花期6-7月。莢果薄、扁平且扭曲 ,果期9-10月。雌雄異株。

形態特徵

山皂角山皂角

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達25米;小枝紫褐色或脫皮後呈灰綠色,微有棱,具分散的白色皮孔,光滑無毛;刺略扁,粗壯,紫褐色至棕黑色,常分枝,長2-15.5厘米。葉為一回或二回羽狀複葉(具羽片2-6對),長11-25厘米;小葉3-10對,紙質至厚紙質,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形,長2-7(9)厘米,寬1-3(4)厘米(二回羽狀複葉的小葉顯著小於一回羽狀複葉的小葉),先端圓鈍,有時微凹,基部闊楔形或圓形,微偏斜,全緣或具波狀疏圓齒,上面被短柔毛或無毛,微粗糙,有時有光澤,下面基部及中脈被微柔毛,老時毛脫落;網脈不明顯;小葉柄極短。花黃綠色,組成穗狀花序;花序腋生或頂生,被短柔毛,雄花序長8-20厘米,雌花序長5-16厘米;雄花:直徑5-6毫米;花托長1.5毫米,深棕色,外面密被褐色短柔毛;萼片3-4

,三角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兩面均被柔毛;花瓣4,橢圓形,長約2毫米,被柔毛;雄蕊6-8(9);雌花:直徑5-6毫米;花托長約2毫米;萼片和花瓣均為4-5形狀與雄花的相似,長約3毫米,兩面密被柔毛;不育雄蕊4-8;子房無毛,花柱短,下彎,柱頭膨大,2裂;胚珠多數。莢果帶形,扁平,長20-35厘米,寬2-4厘米,不規則鏇扭或彎曲作鐮刀狀,先端具長5-15毫米的喙,果頸長1.5-3.5 (5)厘米,果瓣革質,棕色或棕黑色,常具泡狀隆起,無毛,有光澤;種子多數,橢圓形,長9-10毫米,寬5-7毫米,深棕色,光滑。花期4-6月;果期6-11月。

喜光,喜土層深厚,耐乾旱,耐寒,耐鹽鹼,適應性強

本種說明

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80頁圖80. 1955年)中首次載有山皂莢G. melanacantha Tang et Wang,稱它和G. japonica Miq.很接近,因此往往易被誤認為G. japonica Miq., 並稱其不同之處在於G. melanacantha Tang et Wang的小枝灰綠色,刺黑棕色,小葉質較厚,短橢圓形或長卵形,長達6厘米,寬達2.5厘米。我們看到G. japonica Miq.的日本標本及其原始文獻,並把我國產的大量標本與之比較。G. melanacantha Tang et Wang的小枝顏色與G. japonica Miq.並無區別,它本來也是紫褐色的,只是在生長的第二年脫皮才呈灰綠色;兩者的刺都是紫褐色到黑棕色。至於所列的小葉形狀、質地和大小的區別均在G. japonica Miq.的範圍之內,故予以歸併

山皂角山皂角

Kitagawa(in Lineam. Fl. Mansh. 284. 1939)曾把朝鮮皂莢G. koraiensis Nakai(ex Mori, Enum. Pl. Cor. 215. 1922, nom. nud.)作為G. horrida Makino的異名, 作者見到這個種的朝鮮標本, 與G. japonica Miq.完全

一樣, 因此亦予以歸併。

生境分布

產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生於向陽山坡或谷地、溪邊路旁,海拔100-1000米。常見栽培。日本、朝鮮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哈爾濱、長春、吉林、瀋陽、大連等地有栽培

用途

本種莢果含皂素,可代肥皂用以洗滌,並可作染料,種子入藥,嫩葉可食;木材堅實,心材帶粉紅色,色澤美麗,紋理粗,可作建築、器具、支柱等用材。

冠大濃蔭,可作行道樹,也可作防護林及樹籬、樹障

栽培

播種繁殖。生長速度較慢,壽命較長,屬深根性樹種。

化學成分

木心含有皂角黃烷(gleditsin即mollisacacidin,C15H14O6)。

性味歸經

皂角:辛,溫。有小毒。

皂角刺:辛,溫。

功能主治

皂角:祛痰開竅。主治中風或癲癇,痰涎涌盛者,痰多咳嗽。用量0.3~1錢。

皂角刺:活血祛瘀,消腫潰瘍,下乳。主治淋巴結結核,乳腺炎,惡瘡,癰腫不潰。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