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

大王鎮,人口8.9萬,面積122平方公里。這裡誕生了山東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珍藏了我國第一版《共產黨宣言》中譯本;這裡哺育了鄧天乙、李耘生、張太恆等大批仁人志士,被譽為“紅色基地”、“將軍之鄉”……但這裡卻不靠山,不臨海,沒有任何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因此,當位於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東營市南部,素有“東營市一枝花”、“齊魯明珠”美譽的廣饒縣大王鎮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實現新跨越,在又好又快地發展中全力進軍山東第一鎮時,“大王模式”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基本信息

總產值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

大王鎮這方土地擁有著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大王人發揚緊跟黨走勇於創新的光榮傳統,堅定“建設文明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在改革開放的激流中一路領先。2007年,當“大王人民齊奮進,爭創山東第一鎮”的口號在全鎮廣泛唱響的時候,這裡已率先步入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快車道。2006年,大王鎮大力實施“強工、扶農、建城、興商、富民”的方針,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320億元,生產總值75億元,工業總產值280億元,固定資產總投資53億元,境內財政總收入7億元,出口創匯2.5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00元……

各項發展

工業國際化、農業產業化、城鎮現代化進程漸入佳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全面推進,榮獲全國最適宜人居新城名鎮、全國綜合發展水平千強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山東十大名鎮等榮譽稱號,創造了“三化三集中”的新農村建設“大王模式”,被中央黨校“三農”研究中心列為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道路研究課題。從無任何自然優勢到創造發展優勢,為新農村建設破題,這在許多專家學者眼裡是一個“大王現象”。讓我們再次把目光會聚這片神奇的土地——“紅色大王”,看“紅色大王”是如何領跑和諧新農村,全力進軍山東第一鎮的。

經濟大王

華泰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

在華泰集團20萬噸/年SC紙項目建設工地上,廠房主體建設已經完成,工人們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前的準備工作。這個項目是華泰集團與世界造紙巨頭芬蘭斯道拉恩索公司合資建設的,總投資20多億元,將填補國內市場空白。近年來,大王鎮大力實施工業國際化戰略,著力做大做強工業旗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走出去,瞄準國際市場,引進世界尖端技術設備,搶先占領制高點,在大王鎮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共識。

大項目

大力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以大投入促進優勢產業向集群化發展。120萬噸/年新聞紙、1000萬套/年半鋼子午胎、1500萬套/年高性能制動片等30多個一次性投資超1億美元的高精尖項目陸續建設投產,建成了華泰、凱銀等6大經濟園區,形成造紙印刷、汽車配件、化工熱電、輪胎橡塑、建築建材等5大支柱產業,湧現出2300多家各類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1家,超50億元的2家,超10億元的企業10家,擁有3家全國500強企業和2家上市公司。培植了“華泰”、“凱銀”等一批國家、省級名牌產品。華泰、信義、金嶺、華星、金宇、永泰、金泰、恆豐、紅星等企業成為在全省、全國同行業的領跑者。大王鎮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環保型新聞紙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子午胎生產聚集地,全國最大的摩擦材料生產研發基地,山東省重點石油及鹽化工基地。

創新

加大創新能力建設,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初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為依託的科技創新體系,成立了工業科學院,建立了國家級高新技術4家,各類研發機構13家,國家級技術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家,省級技術研發中心5家,各大企業都成立了專門的產品研發機構。信義集團建立的全國一流的摩擦材料科研測試中心、華泰集團引領著行業技術執行標準的造紙研發中心、以金泰公司為代表的橡膠輪胎產業研發中心,為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了平台。通過深化產學研結合,大王鎮與國內外120多家高等科研院所、技術公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目前,王鎮承擔國家、省、市科技課題30多項,擁有專利20多項,被列為全國高新技術園區、全省星火科技示範鄉鎮、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密集區、山東省專利鎮。積極實施億元企業梯隊提升工程,穩妥地推進鎮辦企業規範改制,理順產權關係,企業迸發新活力。

外資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

芬蘭斯道拉恩索公司、美國TRW公司、杜邦公司等1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紛至沓來,來自美、德、意、芬等1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專家長住大王,成了“大王居民”。大王鎮加大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力度,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東方花卉出口韓國,凱銀牌牛羊肉倍受東歐、約旦、阿聯等國家的青睞。全鎮40多家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新聞紙、剎車片、子午胎等30多個系列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產品實現了工農全面開花,企業國際化道路越走越寬廣。

文化大王

大王精神凝聚合力

一年四季,大王鎮的文化活動好戲連台:春節期間,村村組織文藝宣傳隊,進行鑼鼓、秧歌、民間文藝匯演,同時宣傳了黨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叫響了新一年工作的口號。“全民齊奮進,爭創百億鎮”、“實現新跨越,建設新大王”、“大王人民齊奮進,爭創山東第一鎮”這些階段性的口號和奮鬥目標伴隨著一個個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走進千家萬戶,傳遍全鎮上下,統一了乾群思想,凝聚著民心,鼓舞著鬥志。自1990年開始將每年三月份定為“愛祖國愛家鄉”活動月,吹響新一年工作的進軍號,引導全鎮人民把熱愛祖國的高度熱情變成建設家鄉的實際行動;始於1993年的消夏文藝晚會,每年一屆,自6月份至10月,帶動全鎮50%的村辦起了消夏晚會;1985年以來每年舉辦的金秋花節主旨在於“以花為媒,廣交朋友”,已從最初的菊花展覽發展成為集花展、書畫展、鳥展、經貿洽談、文藝匯演為一體的綜合交流盛會,成為展示全鎮三個文明建設成就,擴大對外開放,推介大王形象的名片。十佳文明公民、十佳崗位標兵評選等樹立了一大批模範典型…一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起到了文化聚魂的作用。

文化凝聚力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

在發展中,大王鎮高度重視文化的凝聚力和道德的約束力,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堅持“工業、農業、小城鎮三篇文章一起做,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一起抓”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激發創造活力,不斷開闢載體,做到精神文明具體化,創新開展了一系列寓教於樂的大型民眾性文化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王文化品牌”,長年開展,從不間斷。打造形成了以“雙愛”月、消夏文藝晚會、金秋花節為主體,以重大節日慶典為主線,以“紅色文化”為主鏇律的十大文化載體。

文明誠信

大王鎮堅持開展文明誠信教育,著力打造“文明信用鎮”這塊金字招牌。全方位加強公德教育,以企業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帶動民眾文化,以評選“好孝子、好媳婦、好家庭”為內容的尊老敬老三百評選活動促進了家庭美德建設,帶動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建設,提升了全民的文明素養,文明做人、誠信做事成為大王人幹事創業的普遍風格,“奮進、創新、頑強、誠信”的“大王精神”得到大力弘揚。大王鎮建立了山東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保存了全國第一版本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大王鎮充分發揮這些紅色資源的優勢,先後投資300多萬元,建設了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紀念館、張太恆紀念館兩個“紅色教育基地”,持續不斷地對黨員幹部民眾加強愛國主義、團隊精神、革命傳統教育;每月6日,隆重舉行機關升旗儀式,堅定理想信念。以“紅色文化”為基調,大王鎮的企業鑄就了以“雙愛”為共同內涵的企業精神……逐步形成了以傳統文化為底蘊,以紅色文化為動力,以大王精神為內涵,以企業文化為主體的大王文化建設體系,“大王精神”成為凝聚全鎮發展合力的靈魂旗幟,“建設文明報效祖國”成為大王人高尚情操的真實寫照。

和諧大王

統籌發展力促多贏

大王鎮牢牢把握科學發展觀,力促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重統籌發展,力求多贏。統籌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工農互動、農企“雙贏”。抓龍頭,建基地,帶農戶,構建起了龍頭企業與基地相互配套、相互支撐的格局,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每年發放糧食直補資金120萬元。大力培植了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凱銀集團,帶動形成了蔬菜、林木、畜牧、花卉四大主導產業,建成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5萬畝,配套建設了5000畝優質高效蔬菜大棚標準化良種示範區……建成了黃河三角洲最大花卉交易市場,全國重點花卉市場,國家盆花研發推廣中心。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

大王鎮堅持發展與環保同行,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的同時,以高科技促進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向污染源重拳出擊,幾年來取締“土小”污染企業90多家。同時大力實施以路域綠化、農田林網開發、村莊綠化等為重點的綠化美化工程,植樹80萬株,美化綠化村莊81個,林木存活率達到99%,林木覆蓋率達到30%,“居在林中,人在綠中”成為大王鎮這一生態型園林化小城鎮的真實寫照。統籌村鎮發展。大王鎮堅持村鎮一體化戰略,加大工業對農業反哺力度,以工業化推進城市化,以城鎮建設支持和帶動農村發展,投資3000多萬元傾注“三農”,實現了村鎮“共贏”——全鎮42個村通過市縣小康文明村驗收;鎮財政向“三農”傾斜,實施農村道路改造和集中供水工程,90%的村實現了柏油路、網際網路、集中供水“三通”;加大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面覆蓋,建成了全省首家190安全生產信息指揮中心,形成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並進的全程教育體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