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士族

山東士族: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概念,它是魏晉以後,特別是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定族姓之後固定下來的歷史概念,是指太行山以東廣大範圍內的門閥士族,主要有王、崔、盧、李、鄭五姓士族。山東士族,從地域上說,是專指今天的山東地域環境,而士族則是指在這個地域之內的唐代士族,主要包括清河崔氏、琅琊王氏與顏氏、蘭陵蕭氏,他們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化士族。

士族特點

士族作為文化家族,其家法、門風有其共通之處。首先,具有深厚的儒學傳統;其次,維繫士族家庭人倫親情的核心紐帶則是儒家的禮法倫理傳統。在我國歷史上,家族一直在社會的發展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弄清楚某一地區的文化發展情況,就必須弄清楚這一地區的一些代表性家族的情況。唐代的山東士族以其文化家族的風貌,起著歷史文化承傳發展和繁榮地域文化的作用。

一、齊魯世族南遷與齊魯文化傳播

西晉末年,統治階級上層為爭奪帝位而陷於混亂,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乘機進入中原,長安、洛陽殘破荒廢,包括齊魯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各族混戰的戰場。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司馬睿立國江東,以琅琊王氏為首的齊魯世族追隨南渡,並成為東晉開國的政治支柱,其文化取向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值得注意。
據《晉書》記載,永嘉亂後,齊魯世族大部南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琅琊王氏、顏氏和諸葛氏、高平郗氏、泰山羊氏、魯國孔氏、濟陰卞氏以及琅琊劉氏和姑幕徐氏、東莞臧氏和劉氏、東海王氏等。這些家族南遷,不只攜帶自己的親屬,還將所屬部曲、佃戶一起遷移,有時眾至千人甚至多達萬人。如此規模的遷移,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對遷出地和遷入地都造成很大影響。由於這些世家大族及其士人世代生活在齊魯本土,齊魯文化綿延期間形成的某些傳統,浸漬而形成當地的風俗習慣,對他們家族及其士人性格、心理、氣質、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以至人生價值取向的影響,都體現在他們家族教育及其家族文化傳統之中。因此,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齊魯世族及其士人就成為齊魯文化的體現者。兩晉之際,作為齊魯文化載體的齊魯世族及其士人的南遷,實為包括齊魯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的南向播遷。
秦漢魏晉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北方,長江以南只有長江下游建康(今南京)一帶開發較早,其他大部分地區相對落後。永嘉之亂後,齊魯與中原世族的南遷,將學術文化中心移於江南,這既使傳統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延續、傳播,同時也促進了齊魯、中原文化與荊楚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融合,從而改變了當時江南地區的文化面貌和歷史進程,意義巨大,影響深遠。其中,以琅琊王氏為首的齊魯世族是北方世族的代表,其地位和作用尤其值得重視。這種作用與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倡導儒學教育,恢復文化傳統。偏安一隅的東晉,在漢族士人心目中仍是中央政權的象徵。東晉政權建立前夕,王導都督中外諸軍事。在“軍旅未息”之時,他首先考慮的是興復教育,接續久已失墜的“文統”,實際上也就是確立司馬氏政權的正統地位。王導主張通過“闡揚六藝”、“隆教貴道”,使禮崩樂壞的局面得以改變,“使文武之道墜而復興”;“化成俗定”,通過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散騎常侍戴邈、太常荀崧等也上疏支持王導的主張,提出尊經、增設經學博士。元帝採納他們的建議,不僅使東晉初年出現儒學復興的氣象,同時也奠定了東晉南北朝文化思想的基本方向。
其二,家風影響世風。魏晉以來,官學淪廢,學術中心移於家族,家族教育就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齊魯世族的家學教育內容有同有異,其中琅琊王氏最具代表性。王氏的奠基人王祥以孝著聞,而在政治上則順時通變,不拘臣節。在兩晉之際,王氏家族習儒談玄,信仰道教而濡染佛學,代表著時代風氣。王戎、王衍在西晉都位至司徒(丞相),王戎早年與嵇康、阮籍預“竹林七賢”之游,王衍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實際上,王戎也好,王衍也好,他們談玄,都是一種保護色。《晉書》本傳說得很清楚,他們處於亂世,“志在荀免,無忠蹇之操”。王衍在揮塵談玄的掩護下,憑藉東海王司馬越的勢力,在西晉將亡之際,為王氏營就“三窟”,使琅琊王氏成為東晉的開國元勛。王導“為政務在清靜”,為人“簡素寡慾”,尚儒談玄,濡染佛教,而其主政則注重傳統,務實進取。其子孫重視儒學教育,以孝悌傳家;重視私德,不競榮利,為人少有放浪自恣、頹廢無行者。綜觀王氏家族的社會表現及其價值取向,他們是以儒學持家,以玄學博取聲譽;儒學是安身立命之根本,濡染玄、佛則是為順時通變。齊魯其他世族,如琅琊顏氏為世代保持儒學傳統的家族,其後裔如顏延之、顏之推濡染佛學,而其家訓《庭誥》、《顏氏家訓》則體現了“世以儒雅為業”的家族文化傳統和順時通變的時代精神。
其三,致力於南北世族的融合,為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作出貢獻。齊魯等北方世族南遷對江南社會造成強烈的衝擊,一向安富尊榮的江南世族擔心其地位受到影響,對以司馬睿為代表的北方世族集團採取不歡迎、不合作的態度。促進南北世族的融合,有爭取他們對新政權支持、擴大和鞏固東晉政治基礎的意義,而融合過程中的碰撞則表現出南北不同的文化態度。如《世說新語》記載,王導初過江,“欲結援吳人”,請婚於太尉陸玩,遭到拒絕,並屢屢受到他們的輕慢。而他卻豁達大度,不計小嫌,對他們忍讓退避,主動交往;尊重他們的習俗,主動學習吳語。同時,王導對普通人也能真誠相待,並非像朱熹所批評的“是處周鏇”,確實反映出一種寬容大度、兼容並蓄的文化態度。

二、由山東南遷江浙一帶的世家大族

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國家選拔官吏專看家世出身,從而導致門閥士族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他們也成為世襲官僚。他們又通過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並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權制度,即“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發端於東漢時期,確立於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達到鼎盛。在門閥制度下,家世名望是衡量身份的最高標準。只有那些祖輩有人做過大官,名望很高,而且世代相傳都做過大官的人,才能被承認入於士族階層。士族中間也有等級差別,一般說來,族人能長期保持上品官級的,為最高一層,稱為“右姓”、“茂姓”。如,東吳地區的朱、張、顧、陸四族;原在北方,後隨晉東渡的王、謝、袁、蕭四族;山東的崔、盧、李、鄭四族;太原王氏家族;關中的袁、裴、柳、薛、楊、杜六族,都是右姓大族。其他大族雖然也在士流之內,但只能算是下一層了。這些士族特別關心的是,如何永久保持自己優越的門第族望,保持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殊地位。為了保持他們高貴的血統,他們特別講究門當戶對的婚姻,只許在同等士族之間聯姻,而絕對不允許與庶族地主聯姻通婚。另外,通過編撰“家譜”的辦法,把士族的世系源流明確地記載下來,以備查考。士族為了標榜自己的特殊身份,還發展了一整套繁瑣的禮儀法規,在平時的生活中,士族一般不與庶族人士來往。門閥士族制度是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特殊形式,南北朝以後,這一制度日趨衰落,並最終走向滅亡。
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東地區的門閥勢力發展強盛,出現了許多有較大影響的世家大族。其中南遷的影響較大的世家大族主要有: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家族並非全部南遷,只是崔業的八世孫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長子崔霸,次子崔琰。這一系大致從崔琰發跡,到北魏初年勢力很盛。崔霸一支不太興旺。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時尚書、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諒、崔欽。
崔諒曾任晉中書令,諒子崔遇為後趙特進;崔遇之子崔瑜,為黃門郎,崔瑜之子崔逞,曾任前秦齊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職。崔逞有七子:二子早亡,另外五個兒子中又以崔諲、崔禕、崔頤較為有名。
崔諲在劉宋占據山東時期,曾任青、冀二州刺史。崔禕曾在劉宋為官,北魏占據青、齊後,崔禕之孫相如進入北魏,曾考舉冀州秀才。崔頤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馬,後又升至散騎常侍,再後來又被魏太武帝任命為冀州刺史。
崔欽這一支被稱為清河青州房。崔欽之子崔京,崔京之孫崔瓊,崔瓊之子崔輯。崔瓊曾擔任慕容垂的車騎屬。崔輯時,隨慕容氏南遷青州,崔輯曾任劉宋泰山太守。崔輯有二個兒子,長子修之,次子目連,庶子崔道固。崔修之之子元孫曾擔任劉宋尚書郎。元孫之子崔亮,少年時喪父,先隨母親房氏投依了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齊後,又被遷往桑乾。後來得到李沖的賞識,被推薦為中書博士。崔目連之子僧祐,曾擔任劉宋輔國將軍,後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淵,曾擔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在劉宋為官,擔任徐、兗二州刺史從事,後又先後擔任過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職。後來降北魏後,擔任平齊郡的太守。
天興二年(公元399年),道武帝拓跋矽殺崔逞,崔逞諸子大多逃亡到南方做官。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燾殺崔浩,並盡殺其族人。所以此後所說的清河崔氏,主要是指崔逞南逃諸子後裔與靈茂的後裔,而崔浩的後裔情況後人知道得很少。靈茂後裔從靈茂之子稚寶擔任北魏祠部郎中開始,才在北方政權做官。
到了隋唐時期,崔氏的勢力繼續衰落。特別是在黃巢大起義的打擊下,清河崔氏與其他士族的大族勢力基本上消亡了。

琅琊王氏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山東地區的門閥士族中琅琊(今山東臨沂北)王氏可以稱得上是頭號門閥。
王氏家族自東漢青州刺史王仁算起,可以分為兩大系:一是王仁孫王祥、王覽一系,二是王覽的從祖兄王雄一系。
王祥曾擔任曹魏太尉,西晉時任太保,他有五個兒子:夏、烈、芬早年死去,王肇為晉始平太守,王馥為晉上洛太守。王覽在晉為官至宗正卿,他有六個兒子:王裁在晉為官至撫軍長史,王基在晉為官至治書侍御史,王會在晉為官至侍御史,王正在晉為官至尚書郎,王彥在晉為官至中護軍,王琛在晉為官至國子祭酒。王覽的孫子們南渡後,勢力發展很快,迅速成為東晉首姓,其影響極大。
王裁之子王導一支,從東晉開國王導任宰相之位起,其子孫們大多在東晉南朝為官,成為王氏家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王導有六個兒子:長子王悅在東晉為官至中書侍郎,無子。次子王恬在東晉為官至中軍將軍,其子王混為東晉太常卿。王混有二子:王碬在東晉為官至左戶尚書,王誕在東晉為官至吳國內史。王碬有二子:王恢在宋為官至游擊將軍,王偃在宋為官至左光祿大夫。王偃有四個兒子:其中王藻在宋為官至東陽太守,王懋在宋為官至光祿大夫,王攸在宋為官至太宰中郎。王懋之子王瑩在齊為官至中領軍。歸梁後任尚書令。
王導的第三個兒子王劭在東晉為官至車騎將軍,王劭之子王默在東晉為官至左光祿大夫,邵之子王穆在東晉為官至臨海太守,邵之子王謐在東晉為官至司徒。王默之子王惠在宋為官至吏部尚書,王穆之子王智在宋為官至晉陵太守,王穆之子僧朗在宋為官至左光祿大夫,王謐之子王球在宋為官至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僧朗之子王或在宋為官至中書監,僧朗之子王楷在宋為官至太中大夫,僧朗之子王粹在宋為官至黃門侍郎。王或之子王絢在宋為官至秘書丞,王或之子王績在宋為官至黃門郎,歸齊後任太常,王彧之子王約在梁為官至左戶尚書。王繢之子王雋在齊為官至建安太守,王雋之子王克在梁為官至尚書僕射,歸陳後任尚書右僕射。王粹之子王奐在齊為官至尚書左僕射,王粹之子王份在梁為官到左光祿大夫。王奐之子王融在齊為官至太子中庶子,奐之子琛在齊為官至司徒從事中郎,奐之子肅投靠北魏為官至尚書令,奐之子秉投奔北魏為官至幽州刺史。王融之子王誦投奔北魏為官至幽州刺史,融之子王衍投奔北魏為官至太常卿。王琛之子王翊投奔北魏為官至齊州刺史。王肅之子王紹在北魏為官至中書侍郎,王肅之子王理在北魏為官至著作佐郎。王誦之子孝康在北魏為官至尚書郎中,王誦之子雋康在北齊為官至文襄王中外府祭酒。王翊之子王淵在北齊為官至儀同開府記室參軍。王份之子王琳在梁為官至司徒左長史,王份之子王銓在梁為官至丹陽尹、衛尉卿,王錫在梁為官至吏部郎中,王僉在梁為官至太子中庶子,王通在梁為官至左光祿大夫,王勵在梁為官至中書令,歸陳後任司空,王質在梁為官至侍中,歸陳後任都官尚書,王固在陳為官至中書令。
王導第四子王洽在東晉為官至中領軍。王洽之子王殉在東晉為官至司徒。王殉之子王弘在宋為官至太保,王弘之子王鍚在宋為官至太子左衛率。王鍚之子僧衍在齊為官至侍中。
王導第五子王協在東晉為官至撫軍參軍,無子。王導第六子王薈在東晉為官至會稽內史,王薈之子王廞在東晉為官至司徒左長史。王廞之子王華在宋為官至右將軍,王華之子定侯在宋為官至左衛將軍。
王覽的其他幾支後裔,也大都在朝為官,也不乏有影響的人物。王覽的次子王基有二子:王含在晉為官至光祿勛,王敦在東晉為官至大將軍。王含子王瑜在晉為官至散騎常侍,王應在東晉為官至武衛將軍。王覽第三子王會有二子:王舒在東晉為官至東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王邃在東晉為官至平西將軍。王舒之子宴之在東晉為官至護軍參軍,舒之子王允在東晉為官至衛將軍。王覽第六子王琛有二子:王棱在東晉為官至豫章太守,王侃在東晉為官至吳國內史。
王覽第三子王正一支,其地位與影響也很大,僅次於長子王裁。王正有三子:王曠在東晉為官至淮南太守,王廙在東晉為官至平南將軍,王彬在東晉為官至尚書右僕射,這三人分別形成了三個分支。第一支為曠,曠之子羲之在東晉為官至右軍將軍,羲之子凝之在東晉為官至左將軍,肅之在東晉為官至中書郎,徽之在東晉為官至黃門侍郎,操之在東晉為官至秘書監,獻之在東晉為官至中書令。徽之子楨之在東晉為官至侍中。獻之子靖之在宋為官至司徒左長史,靖之子悅之在宋為官至御史中丞。第二分支為次子王廙,廙之子頤之在東晉為官至東海內史,廙子胡之在東晉為官至丹陽尹,廙子耆之在東晉為官至中書郎,廙子羨之在東晉為官至鎮軍椽。胡之子茂之在東晉為官至晉陵太守,和之在東晉為官至永嘉太守。茂之子裕之在宋為官至開府儀同三司,裕之子恢之在宋為官至新安太守,瓚之在宋為官至吏部尚書,升之在宋為官至都官尚書。瓚之子秀之在齊為官至吳興太守,秀之子峻在梁為官至吏部尚書。升之子延之在齊為官至尚書左僕射,延之子綸在齊為官至都官尚書。耆之子隨之在東晉為官至上虞令,隨之子鎮之在宋為官至衛尉,鎮之弟弘之在東晉為官至衛軍參軍。鎮之子標之在宋為官至安復令。弘之子羅雲在宋為官至平西長史,羅雲之子思遠在齊為官至侍中。羅雲弟曇生在宋為官至吏部尚書,曇生弟普曜在宋為官至秘書監,普曜之子晏在齊為官至驃騎大將軍,晏之子德元在齊為官至車騎長史,晏之弟詡在齊為官至少府卿。羨之子偉之在東晉為官至琅邪國郎中令,偉之子韶之在宋為官至祠部尚書,韶之子曄在宋為官至臨賀太守。第三分支為彬,彬之子彭之在東晉為官至光祿大夫。彪之子越之在東晉為官至撫軍參軍,臨之在東晉為官至東陽太守。臨之子納之在宋為官至御史中丞,瑰之在宋為官至司空參軍。納之子準之在宋為官至丹陽尹,瑰之子逡之在宋為官至吳令,歸齊後任光祿大夫,逡之從弟珪之在齊為官至長水校尉。準之子輿之在宋為官至征虜將軍主簿,珪之子顥在齊為官至中軍參軍。輿之子進之在梁為官至左衛將軍,進之子清在梁為官至安南將軍,清之子猛在陳為官至鎮南大將軍,猛之子繕歸隋後為官至開府儀同三司、普州刺史。翹之子望之,望之子泰之都沒做官,泰之子元弘在宋為官至平固令,元弘之子素也沒有做官。
同其他豪門家族一樣,王氏家族也是通過與皇家及其他門閥士族的不斷聯姻,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據記載,自東晉到南朝間,王氏家族曾先後出過8個皇后,她們是:王獻之女是東晉安帝皇后,王偃女是宋孝武帝皇后,王僧朗女為宋明帝皇后,王慈女為齊海陵王妃,王儉女為齊和帝皇后,王騫女為梁簡文帝皇后,王僉女為梁敬帝皇后,王固女為陳廢帝皇后。另外,王氏家族中,尚各朝皇室公主的也有20人以上。王氏家族和陳郡謝氏家族多次聯姻,王凝之、王珉、王詢曾分別娶謝欒、謝安、謝萬兄弟三人之女為妻。王氏家族還與蘭陵蕭氏、泰山羊氏、高平郗氏、譙國桓氏、陳郡袁氏等建有婚姻關係。
從總的發展狀況來看,王氏家族在兩晉時期當屬鼎盛時期,特別是在東晉時最為突出。當時不僅擁有王導那樣的大政治家,而且他的子孫們也多為朝中要員,從而使王氏家族在政治上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王氏家族在經濟上還通過求田問舍,發展莊園,成為江南僑姓士族中實力最強的大姓之一。在文化上也負有盛名,出現了著名的書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獻之,他們的書法藝術代表了東晉南朝時期的最高水平,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遺產。
雖然王氏家族在兩晉時期是門第顯赫的著姓,他們世代為官,但由於當時複雜的階級鬥爭、民族鬥爭和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使他們也免不了屢遭打擊,幾經沉浮,甚至淪落衰敗。他們有的被起義軍殺死,有的因為統治階級內部鬥爭而死傷。到南朝時期,王氏家族儘管仍然還有做官之人,但其地位和影響力都大不如從前了,儘管王氏家族也曾設法維護門閥制度,但也於事無補,到陳亡時,王氏家族的勢力已經明顯不如兩晉時那樣威風了。
到了隋唐時期,王氏家族的勢力遠比清河崔氏、蘭陵蕭氏為弱。《隋書》列傳中琅琊王氏士族家族成員無一人,而在新、舊《唐書》列傳中,琅琊王氏士族家族成員僅有七人,且都是王賢與王導的後代,其中官至宰相的二人,即武后時宰相王琳,肅宗時宰相王瑪。其餘五人地位都較低。而在新、舊《五代史》中琅琊王氏士族家族竟無一人入傳,可見當時其勢力已經從歷史舞台上消失了。

蘭陵蕭氏

據歷史考證,蘭陵蕭氏原籍蘭陵郡蘭陵縣(治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一說為今山東棗莊市嶧城鎮東),西晉滅亡後,南遷江南,居住在東晉晉陵郡武進縣(今江蘇常州市)。東晉政權在當地設定南蘭陵郡南蘭陵縣,以後這一地區便被稱為南蘭陵,因此蕭氏也被稱為南蘭陵人。
東晉時期,蕭氏還是寒門,到了南朝時期逐漸成為豪門,所以說它是後起的新門。劉裕的繼母蕭氏出自蘭陵。自從劉裕執政到劉宋時代,蕭氏家族依靠與劉氏的姻親關係,地位開始上升。但從總的情況來說,在這一時期,蕭氏族人多是將軍,多因軍功顯要,才擠入了士族階層,並不是高門。
劉宋之後,蘭陵蕭氏連續出了兩朝帝王,這才使得蕭氏與王、謝、袁等豪族一樣成為一等士族。在南朝,出身寒微,卻因軍功而顯達的人有很多,但能列於士族的並不多,至於成為高門、甲族的就更少了,蕭氏一族算是唯一的一家。蘭陵蕭氏南遷後,比較著名的有三支,即蕭思話、蕭道成、蕭衍三支。
蕭思話一支:蕭思話的祖父蕭卓,曾為東晉洮陽令,姑母蕭文壽,是劉裕的繼母,生長沙景王道憐、臨川烈王道規。劉裕稱帝後,蕭氏為皇太后。蕭卓被贈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為封陽縣侯。蕭思話的父親蕭源之繼承了蕭卓的爵位,被委任為徐、兗二州刺史。蕭源之死後,蕭思話又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在元嘉年間先後擔任過青州刺史、梁南秦二州刺史、雍州刺史、吏部尚書、徐兗二州刺史、中書令、丹陽尹等職。蕭思話死後,長子惠開承襲其爵位。特別是惠開時,蕭氏又強化了與劉氏宗室的姻親關係,惠開的妹妹嫁給了桂陽王休范,惠開之女嫁給了孝武帝之子。惠開死後,其子睿承襲爵位,到齊朝建立後,其封爵才被削除。
蕭道成一支:蕭道成高祖蕭整曾擔任淮陰令,其曾祖父儒曾任即丘令,其祖父樂子曾任輔國將軍。其父蕭承之,由於受到蕭源之的提攜,於宋元嘉中期,跟隨蕭思話平漢中,被提升為龍驤將軍,後被任命為南泰山太守。蕭道成在宋文帝時先為偏將,後被雍州刺史蕭思話任為太軍中兵參軍。後來又任建康令,並得到少府蕭惠開的賞識。宋明帝時,道成任南兗州刺史,加督五州,逐漸掌握了軍權。後來數年間,在經歷過齊公、齊王后,取宋自立,建立了齊朝,是為齊高帝。蕭道成稱帝四年後死去,其子蕭賾(武帝)即位,武帝嫡長子長懋早死,武帝捨棄次子竟陵王蕭子良不立,而立長懋之子蕭昭業為太孫。蕭昭業繼立後,大權被受詔輔政的蕭鸞(道成之侄)把持,蕭鸞後來殺死昭業,另立昭業弟昭文;後又迅速殺死昭文自立,是為明帝。明帝在位五年,殺人甚多。齊高帝19子、武帝23子除蕭嶷一支有後人外,其餘都被殺盡。明帝死後,其子寶卷即位,仍繼續濫殺宗室,最終被梁武帝蕭衍攻滅。蕭嶷是蕭道成的次子,宋武帝時擔任太尉大司馬等職,永明十年(公元492年)病死。世子蕭子廉曾任淮陵太守、太子中會人、前將軍。子廉之子元琳,梁代齊後任新淦侯。
蕭衍一支:蕭衍與蕭道成同出於蕭整,蕭整之子蕭轄,為蕭衍高祖,曾任濟陰太守。蕭衍曾祖父副子,任州治中從事。祖父道賜,任南台治書侍御史,父順之,是齊高帝始族弟,深得信用,歷任侍中、衛尉、太子詹事、丹陽尹等職。蕭衍很有文才,是齊竟陵王子良西邸八友之一,後為官至雍州刺史,掌握著重兵。在齊末混亂中,代齊自立,建立梁朝,是為梁武帝。蕭衍在位48年,侯景攻下台城後,老餓病死。侯景立蕭衍第三子蕭綱為帝(即簡文帝),作為傀儡。後又改立蕭衍長孫蕭歡之子蕭棟為帝。不久,侯景又殺死簡文帝蕭綱以及他的10多個兒子。梁宗室還有許多人也被殺害。侯景之亂被平定後,梁武帝第七子蕭繹即皇帝位(即梁元帝),定都江陵,但3年後就被西魏政權攻滅。西魏又扶持昭明太子的第三子蕭督為梁帝,歷史上稱其為後梁。此時曾起兵討伐侯景的梁將陳霸先、王僧辯則在建康擁立梁元帝之子蕭方智為帝(敬帝),不久又被陳霸先廢掉,霸先自立,梁朝滅亡。
從當時情況看,蕭衍這一族在皇室內部鬥爭以及侯景之亂中損失較大,但在陳朝建立後,其大部分留在陳朝,仍為甲族,但沒有太知名的人士。
到了隋唐時期,蕭氏勢力仍活躍在政治舞台上,其主要是指蕭衍這一支勢力。此支中在《隋書》與新、舊《唐書》中入傳者達到23人之多,其中4人是蕭衍兄弟的後代。其餘19人全是蕭衍的孫子、後梁皇帝蕭???的後裔。這19人中有9人為宰相。蕭???的後裔在隋唐時期勢力之所以發展強盛,是因為蕭???之孫女為隋煬帝皇后,隋滅後梁後,蕭???子孫有很多人在隋朝為官。到了五代時,蕭氏家族的勢力明顯衰落,其家族成員中入《五代史》之傳者僅有二人,即蕭頃,他在後梁為官至同平章事;蕭頃之子蕭源,在後唐為官至秘書監。北宋統一後,蘭陵蕭氏作為一個士族家族,基本上就不復存在了。

琅琊顏氏

琅琊顏氏起源於曹魏時期的顏斐顏盛,顏斐曾擔任過黃門侍郎、京兆太守,顏盛曾任青、徐二州刺史。兄弟二人在曹魏時期從魯(今山東曲阜)遷到臨沂(今山東臨沂)。自此以後琅琊顏氏主要指的是顏盛的後代,顏盛生子給事中顏欽,顏欽生汝陰太守顏默,顏默生顏含。西晉滅亡後,顏含隨司馬睿渡江,顏氏於是成為隨晉元帝渡江的百家“中原冠帶”之一。顏含過江前曾是東海王司馬越的司馬參軍,過江後歷任東陽太守、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大司農等職。應該說顏氏家族自此時起在士族中開始有了地位。顏含生顏髦,為官至侍中、光祿勛等,髦的弟弟顏謙、顏約同任官至太守。顏髦生顏琳,做官至騎都尉,顏約生顏頤做官至擴軍司馬。顏琳生顏靖之,做官至宋御史中丞,顏顒生顏延之,為官至宋秘書監、光祿勛。顏靖之生顏騰之,做官至宋巴陵太守,顏延之生顏竣,做官至宋散騎常侍,顏騰之生炳之,炳之生見遠,做官至齊御史中丞。見遠生顏協,顏協做官為梁湘東王國常侍,又兼記室,顏協生之推、之儀。梁朝末年發生侯景之亂,這場叛亂被平定後,蕭繹於江陵稱帝(國號仍為梁),以之推為散騎侍郎。當西魏軍攻克江陵後,之推投奔北齊,做官至黃門侍郎;後來歸入北周擔任御史上士,歸隋朝後任太子學士。之儀北周時為官至御正中大夫,歸入隋朝後任集州刺史。顏之推有三個兒子:思魯、愍楚、游秦。顏游秦在唐初歷任廉州刺史、鄆州刺史。顏思魯有四子:師古、相時、勤禮、育師。顏師古唐初擔任過中書侍郎、秘書少監等職;顏相時曾任諫議大夫、禮部侍郎;顏勤禮曾任弘文、集賢學士。顏勤禮生昭甫,昭甫為官至曹王侍讀。昭甫生元孫、惟貞。元孫生春卿、杲卿、曜卿。春卿曾任官蜀尉、偃師丞。杲卿任假常山太守、衛尉卿兼御史中丞,安祿山叛亂起,杲卿堅決抗擊,結果被安祿山殺害。顏惟貞生真卿,真卿先後擔任過侍御史、平原太守,他也堅決抗擊安祿山的叛亂,在抗擊安祿山失敗後,顏真卿西入長安,任御史大夫,後來奉命出使淮西,勸說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歸順朝廷未果,結果被李希烈殺死。杲卿生有泉明、季明二子,泉明官至彭州司馬,季明被安祿山所殺。顏真卿生有二子。皆為地方官,文宗時顏真卿的曾孫弘式被任命為同州參軍。自此以後,顏氏家族再沒有顯要記載。
總之,自曹魏至唐朝後期的顏氏家族20代中,幾乎沒有不為官者,所以稱顏氏家族是一個士族家族。這個家族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一是家族成員所任官職不是很高。這個家族中除了第五代顏髦在東晉時曾任侍中外,其他各代大多擔任縣令、郡守、刺史、舍人、學士、博士、少監、給事中等職,最高也不超過常侍、秘書少監、光祿勛、大司農、御史大夫等,這說明這個家族是一個地位比較低的士族家族,其權力不如清河崔氏、琅琊王氏、蘭陵蕭氏的勢力強。二是這個家族是經學世家。顏氏家族雖然勢力不是很大,但卻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這就是掌握了較高的封建文化。例如,顏斐因為有才學而被召為太子洗馬;顏欽因為精通《韓詩》、《禮》、《尚書》等經典,使許多學者都追隨他的學識;顏含因為精通儒學、禮儀篤行,補太子中庶子,遷本州大中正;顏延之因為與以儒學著稱的周續之辯難《禮記》出名而受到宋武帝劉裕的賞識,被提拔為國子祭酒、秘書監等職;顏見遠因博學有志行,被任命為荊州刺史錄事參軍;顏之推早傳家業,滿腹才學經文,曾任國左常侍、中書舍人和黃門侍郎等職;顏之儀因為博涉群書,好為辭賦,進入北周后任麟趾殿學士、太子侍讀;顏師古更是一代儒學大師,曾任秘書少監;顏相時、顏勤禮也都是以精通儒學而聞名,並都任弘文、崇賢學士職務;顏真卿少勤學業,既擅長博學,又專於辭章,中進士後又擢制科。三是這個家族還是書法世家。例如,顏協精工篆籀(大篆)、飛白;顏勤禮工於篆籀;顏昭甫工於篆籀、草隸;顏元孫因精通曆代書法,而被玄宗召去鑑定家中諸家書跡的真偽。再如顏真卿更是著名的書法大師,他早年曾兩次辭官去洛陽跟當時的大書法家張旭學習書法,他不僅繼承了張氏書法的長處,而且還形成了自己的書法特點,即楷書氣勢雄渾、形體敦厚;行書圓熟流暢、剛勁有力。他的書法藝術對當時和後代有很大的影響。
顏氏家族作為一個士族家族,雖然在唐朝後期已經衰敗了,但其影響仍然存在。

泰山羊氏

泰山南城(今山東平邑南)羊氏家族自羊續起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士族世家。羊續為東漢南陽太守,他有三個兒子:羊任曹魏京兆太守,羊衜任曹魏上黨太守,羊耽任曹魏太常。到了西晉時,因為羊祜是開國元勛,加上羊祜之姊羊徽瑜是司馬師之妻,所以使羊氏家族的勢力達到最強。進入東晉南北朝以後,羊氏家族的勢力和影響開始減弱。
如果從羊續開始算起,羊氏家族大致可分為三支:羊秘一支的子孫一直延續到南朝宋時,在朝為官司者居多。羊秘有二子:羊祉任魏郡太守,羊繇任車騎掾。羊繇有五個兒子:羊亮任晉大鴻臚,羊忱任晉徐州刺史。羊忱有二子:羊楷任東晉尚書都官郎,羊權任東晉黃門郎。羊楷之子羊綏任東晉中書郎,羊綏有三個兒子:羊玄保任宋金紫光祿大夫,玄保兄弟、輔沒有做官。玄保有三子:戎、鹹、粲都沒有做官。玄保之兄之子希任宋廣州刺史,羊希之子崇任宋尚書主客郎。羊權之子不疑任東晉桂陽太守,羊不疑有二子:羊欣任宋新安太守,羊徽任宋河東太守。
一支,在西晉時勢力與影響較大,到了南北朝時其為官者很少了。羊衜有三個兒子:羊發任晉都督淮北護軍,羊祜任晉征南大將軍,羊承沒有做官,羊衜之女徽瑜是司馬師之妻,入晉後稱為弘訓太后。羊發有四子:羊倫任晉散騎常侍,羊暨任晉陽平太守,羊伊為晉平南將軍,羊篇為晉散騎常侍。羊暨有二子:羊曼任東晉丹陽尹,羊曼之子羊賁任東晉秘書郎,羊曼之弟羊聃任東晉廬陵太守。
羊耽一支延續的時間比較長。羊耽有二個兒子:羊瑾任晉尚書右僕射,羊琇任晉中護軍。羊瑾之子羊玄之任晉尚書右僕射,玄之之女獻容晉惠帝皇后。羊琇的五世孫規之任南朝宋任城令,後來歸降北魏,任雁門太守。規之有三子:羊祉任北魏梁州刺史。羊祉有十子:次子羊深任北魏中書令,羊深之子羊肅任北齊武德郡守,羊深的弟弟侃、默、忱、給、元等都南歸梁朝,除了侃任梁都官尚書外,其他人均任刺史。他們的後代也有不少在朝為官者,直到隋朝。

東海王氏

東海王氏開始於東漢末年,興盛於魏晉。東漢末年,東海郯人王朗,字景興,在魏文帝時任司空。他還著《易》、《春秋》、《孝經》、《周官》等傳。王朗之子王肅博取眾家之說,曾為《尚書》、《詩》、《論語》、《三禮》、《左傳》作解,成為一代儒師,並在曹魏為宮中領軍和散騎常侍。
王肅有八個兒子,長子王惲,早死,無子。其餘諸子中較著名的有:王恂為官至晉河南尹、侍中;王虔為官至尚書;王愷為官至後將軍;王隆為官至後將軍。其中尤以王隆一支最為興盛。王隆之子王景,在晉為官至大鴻臚。王景之子王雅,在晉為官至領軍、尚書、散騎常侍。王雅長子準之,任散騎常侍;王雅次子協之,任黃門;王雅次子少卿任侍中。準之之子延年,延年之子僧孺都是南朝著名文人,都擔任過齊、梁南海太守等。

高平郗氏

高平郗氏在兩晉時期地位和影響力比較顯著,到了南朝以後其地位逐漸衰落。西晉時,高平金鄉人郗鑒因博覽經籍,成為著名的儒士,西晉時任中書侍郎,東晉時先後擔任過兗州刺史、安西將軍、都督揚州江西將軍、假節、尚書令、司空等職,其影響較大。他有兩個兒子:郗情、郗曇
郗愔曾任東晉徐兗二州刺史、假節,任劉宋鎮軍將軍、都督浙江東五郡軍事。郗愔有三子:超、融、沖。其中又以郗超最為有名,他曾任東晉中書侍郎、臨海太守。郗曇任東晉北中郎將、領徐兗二州刺史、假節等職。郗曇之子恢任東晉尚書。
進入南朝以後,高平郗氏中的郗燁娶宋文帝之女尋陽公主為妻,並任宋太子舍人。郗燁之女郗徽任梁武帝蕭衍早年之妻,被追封為德皇后,郗燁之子郗泛,曾任梁中軍臨川王記室參軍。

平原華氏

平原華氏自華歆開始,成為顯赫家族。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東漢時任縣吏,後來考取孝廉。魏文帝時,官至司徒,明帝時任太尉。華歆有三子:長子華表,任晉太子少傅、太常;次子華博,任晉三縣內史;少子華周,任晉黃門侍郎、常山太守。
華表長子華廙,任晉尚書令、太子少傅;華廙之弟華嶠任晉秘書監、尚書;華嶠之弟華淡任晉河南尹;華表的其他兒子名位不是很顯要。華廙有三子:華混任晉侍中、尚書,華混之子華陶任鞏縣令;華廙之子華薈任晉河南尹;華廙之子華恆娶晉武帝之女滎陽長公主為妻,曾任東晉左光祿大夫。華恆之子華俊任尚書郎,俊之子仰之官至大長秋。
華嶠有三子:頤、徹、暢。華頤任晉長樂內史;華暢有才思,中年遇害;徹生平不詳。
華淡之子華軼,曾任晉江州刺史,後被東晉元帝所殺。
附:各省院士 數量(從中可以看出漢人南遷江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008中國各省市院士排行榜(按出生地區)
名次 所屬地區 省市名稱 院士人數 科學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1 華東地區 江蘇 315 202 113
2 華東地區 上海 229 127 102
3 華東地區 浙江 220 140 80
4 華北地區 北京 100 63 37
5 華東地區 福建 96 71 25
6 中南地區 湖南 92 49 43
7 華東地區 山東 90 50 40
8 中南地區 廣東 84 52 32
9 華北地區 河北 69 42 27
10 西南地區 四川 61 33 28
11 中南地區 湖北 60 29 31
12 東北地區 遼寧 60 24 36
13 華東地區 安徽 48 33 15
14 華北地區 天津 44 25 19
15 中南地區 河南 43 27 16
16 華東地區 江西 42 30 12
17 西南地區 重慶 32 20 12
18 華北地區 山西 22 12 10
19 東北地區 吉林 19 9 10
20 東北地區 黑龍江 18 8 10
21 西北地區 陝西 18 10 8
22 西南地區 雲南 15 8 7
23 西北地區 甘肅 11 6 5
24 中南地區 廣西 10 4 6
25 西南地區 貴州 5 3 2
26 華北地區 內蒙古 4 2 2
27 中南地區 海南 2 0 2
28 西北地區 新疆 2 0 2
29 西南地區 西藏 1 0 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