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

唐代文學士族的演生 唐代文學士族的地域構成 唐代文學士族的遷徒流動

圖書信息

作 者:李浩
出 版 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08-5-1
印刷時間:2008-5-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印 次:2
I S B N:9787101035803

圖書目錄

序 章培恆
序 王水照
緒論
一 本書所擬討論問題的設定
二 學術史的簡單回顧
三 基本理論與方法
四 主要內容及基本觀點
上編 總論
第一章 唐代三大地域與三大文化中心
一 三大地域概念的提出
二 三大地域的區域文化特色
三 三大文化區域與文化網路
四 統一帝國中的地域差異與文化差異
第二章 唐代三大地域的文學風貌
一 文學的地域特色
二 文體的地域差別
三 文人的地域分布
四 關於三大地域文學獨特性的重新思考
第三章 唐代文學士族的演生
一 “文學士族”的界定
二 唐代文獻中的所謂“清流”
三 衣冠及衣冠戶
四 四姓、五姓、七姓與郡姓
第四章 唐代文學士族的地域構成
一 關中士族群體
二 胡姓士族群體
三 山東士族群體
四 江南士族群體
五 三大地域文學群體的比較
第五章 唐代文學士族的遷徒流動
一 科舉仕進所形成的流動
二 戰爭所造成的移民
三 貶謫與宦遊所形成的遷徙
四 士族遷移對學術文化的影響
第六章 唐代文學士族與賢能標準
一 唐人對賢能標準的爭論與分歧
二 賢能標準的變遷
三 賢能標準的得失與評價
下編 分論
第七章 《隋書》中的文化地理觀
一 從《隋書·文學傳》序談起
二 《隋書·儒林傳》中的學術地域觀
三 《隋書·地理志》中的地域文化思想
第八章 陳寅恪士族理論的被誤讀
一 陳氏士族理論的主要內容
二 學術界有關士族研究的趨向
三 有意的誤讀與無意的扭曲
第九章 從“關中本位政策”到“科舉制”
一 從“文武合一”到“文武分途”
二 從“文武分途”到“文學取士”
第十章 “詩賦取士”說平議
一 “詩賦取士”說法的由來
二 唐人對“詩賦取士”的批評
三 “詩賦取士”的重新評價
第十一章 寡母教孤:對唐代士族教育的一個突出現象的考察與分析
一 有關寡母教孤的資料
二 寡母及孤子之族姓考察
三 寡母教孤的教育學分析
四 寡母教孤的心理學分析
附編 個案研究
附論一 墓誌所見唐代裴氏婚姻關係
一 與皇室通婚
二 與關中士族通婚
三 與山東士族通婚
四 與代北胡姓通婚
五 與江南士族通婚
六 與其他家族通婚
附論二 從碑誌看唐代河東裴氏的遷徙
一 有關河東裴氏喪葬及遷徙的史料
二 裴氏歸葬及遷徙地的統計
三 統計結果的分析
附論三 裴氏與佛教信仰
裴氏家族成員對佛教的弘闡
二 裴氏家族女性對佛教的修持
附論四 唐代杜氏在長安的居所
一 材料敘說
二 《唐兩京城坊考》等文獻所記杜氏在長安城中的居所
三 文獻所見杜氏的郊園與別業
四 杜城郊居的園林史定位
五 碑誌所見杜氏遷居地與舊葬地
六 從著房支考察杜氏的歸葬地
附論五 韋應物家族墓誌補論
一 韋應物家族的婚姻關係
二 韋應物的歸葬問題
三 墓誌與史傳不一的疑點
主要參考文獻
初版後記
增訂本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