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

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女,藥學家。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後為北京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 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2011年8月,因發現青蒿素獲得拉斯克醫學獎臨床醫學研究獎。2012年1月16日,《紐約時報》發表長篇文章稱,青蒿素的發現是對抗瘧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獎只授予屠呦呦一人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質疑。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2016年1月5日,屠呦呦獲得小行星永久命名。2017年1月9日,獲得2016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祖籍寧波鄞縣(今寧波鄞州區)。父親給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國古籍《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201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的舊居,位於寧波市開明街26號。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雙氫青蒿素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台北時間2015年10月5日下午宣布,屠呦呦與另外兩名海外科學家分享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其中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一起獲得一半獎金,屠呦呦獲得另一半獎金。

個人經歷

屠呦呦屠呦呦參與編著的《中藥炮炙經驗》

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後為北京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在大學4年期間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歷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化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1956年,屠呦呦針對全國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對有效藥物半邊蓮(Lobek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藥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複雜的中藥銀柴胡(Stekkaria dichotomaL.var.kanceokataBge.)的生藥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藥志》。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之後,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藥炮製研究工作,是《中藥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1978年,該書獲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大會成果獎。

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

1972年又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獲國家科委授予的發明二等獎。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之一。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79年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5年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

2011年獲得拉斯克醫學獎臨床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該獎的大陸科學家。 2012年1月16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長篇文章稱,青蒿素的發現是對抗瘧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獎只授予屠呦呦一人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質疑。

2015年6月4日,哈佛大學醫學院官方網站公布2015年度華倫.阿爾波特基金會的授獎信息,屠呦呦研究員因其在抗瘧領域的突出貢獻而榮獲此獎。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與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分享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中國著名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示祝賀。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重大貢獻

屠呦呦瘧疾傳播
青蒿素青蒿素
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中草藥抗瘧研究任務。她整理了一個從2000餘方藥中選編的以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方藥集,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組織鼠瘧篩選。不久,屠呦呦服從組織安排,到海南島瘧區實驗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後,由於種種原因工作難以開展。

1971年,抗瘧隊伍再次在廣州召開專業會議,周總理對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參加了這次會議之後開始繼續研究工作。通過查閱有關文獻,東晉名醫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稱,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可治“久瘧”。屠呦呦根據這條線索,採用乙醇冷浸法將溫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對鼠瘧效價有了顯著提高;接著,用低沸點溶劑提取,使鼠瘧效價更高,而且趨於穩定。

1971年10月4日,即廣州會議後的第191次實驗(先後篩選方藥200餘種)中,獲得了青蒿抗瘧發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抑制率達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為中性和酸性兩大部分,並發現中性部分抗瘧效價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無效而毒性大。在確證中性部分為青蒿抗瘧有效部分後,又進行猴瘧實驗,取得同樣滿意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屠呦呦於1972年8—10月,偕同有關醫務人員攜藥赴海南昌江地區試用,從間日瘧到惡性瘧,從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瘧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試用青蒿素單體,肯定其抗瘧療效勝於優選抗瘧藥氯喹。至1978年,共治療2099例(其中包括間日瘧1511例,惡性瘧588例),全部獲得臨床痊癒。

在臨床證實青蒿抗瘧有效的基礎上,屠呦呦等人對青蒿提取物中性部分進一步分離提純青蒿有效單體,這種新型化合物被命名為“青蒿素”。經大量化學工作、衍生物製備結合四大光譜研究,確定為倍半萜類成分。後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單位的支持協助下,用X-衍射方法最終確定了其化學結構。青蒿素為一具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該結構僅含有碳、氫、氧3種元素,從而突破了抗瘧藥必須具有含氮雜環的理論“禁區”。結果還揭示,青蒿素的抗瘧活性與“倍半萜內酯”結構中的過氧基團相關,為結構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論基礎。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1981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由世界衛生組織等主辦的國際青蒿素會議上,屠呦呦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引起中外代表們的極大興趣。

1979年起,屠呦呦等人結合青蒿素研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青蒿進行了多方面的系統深入研究。在確定品種方面,通過大量的文獻考證和化學、藥理分析,證實了歷史上青蒿和黃花蒿等品種混亂的錯誤,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上予以更正;在化學研究方面,從青蒿中分離出17種化合物,其中7種為新型化合物;在藥理研究方面,除抗瘧外,還對青蒿解熱、鎮痛、抗炎、抑菌等傳統藥效進行了系統的實驗研究。

由於青蒿素存在抗瘧復發率比較高、用藥劑量比較大等實際問題,屠呦呦等人對其衍生物進行了研究。歷經6年時間,成功開發抗瘧療效比青蒿素高10倍,而復發率極低、用藥劑量小、使用方便的抗瘧新藥——還原青蒿素。同時,對還原青蒿素的化學、製劑、毒理、藥理、藥代動力學、生物利用度、質量規格、臨床套用等20餘項課題進行了系統研究。

1990年3月,還原青蒿素通過了技術鑑定,專家們普遍認為該藥是國際上比較理想的口服抗瘧治療藥,將青蒿素結構中的羰基改為羥基,使臨床療效大幅度提高,具有理論和實際意義。

學術論著

獲得諾貝爾獎獲得諾貝爾獎
1.屠呦呦,樓之岑。半邊蓮的生藥學研究。見:中藥鑑定參考資料(第一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252-2602.屠呦呦,銀柴胡。見:中國醫學科學院等主編.中藥志(第二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520-526
3.屠呦呦.中藥鑑別經驗的學習心得。中醫雜誌,1962,(6):32-35
4.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合編。中藥炮炙經驗集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5.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科學通報,1977,(3):142
6.劉靜明,倪慕雲,樊菊芬,屠呦呦等。青蒿素(Arteannuin)的結構和反應。化學學報,1979,37(2):129-142。
7.Qinghaosuantimalariacoordinatingresearchgroup.Antimalariastudiesonqinghaosu.ChineseMedicalJournal,1979,92(12):811-816。
8.青蒿研究協作組.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研究。藥學通報,1979,14(2):49-53。
9.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蒿素協作組。青蒿素的晶體結構及其絕對構型。中國科學,1979,(11):1114-112。
10.屠呦呦。抗瘧新藥——青蒿素。世界發明,1981,(1):6。
11.屠呦呦,倪慕雲,鍾裕蓉等.中藥青蒿素化學成分的研究(Ⅰ)。藥學學報,1981,16(5):366-370。
12.屠呦呦,倪慕雲,鍾裕蓉等。中藥青蒿的化學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簡報)。中藥通報,1981,6(2):31。
13.TuYou-you,NiMu-yun,ZhongYu-rong,etal.StudiesontheconstituentsofartemisiaannuaPartⅡ.PlantaMedica,1982,44:143-145。
14.肖永慶,屠呦呦。蒿屬中藥南劉寄奴脂溶性成分的分離鑑定.藥學學報,1984,19(12):909-913。
15.吳崇明,屠呦呦。蒿屬中藥化學成分的研究(Ⅱ)——艾葉脂溶性成分的分離鑑定。中藥通報,1985,10(1):31-32.16。吳崇明,屠呦呦。白蓮蒿化學成分研究。植物學通報,1985,3(3):34-37。
17.屠呦呦,尹建平,吉力等。中藥青蒿化學成分的研究(Ⅲ)中草藥,1985,16(5):8-9
18.吳崇明,屠呦呦。蒿屬中藥化學成分的研究(Ⅱ)——邪蒿脂溶性成分的分離鑑定.中草藥,1985,16(6):2-3
19.屠呦呦,朱啟聰,沈星.中藥青蒿幼株的化學成分研究。中藥通報,1985,10(9):35-36
20.肖永慶,屠呦呦。中藥南劉寄奴化學成分研究。植物學報,1986,28(3):307-310
21.屠呦呦,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為國爭光。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6):174-177
22.屠呦呦,中藥青蒿的正品研究。中藥通報,1987,12(4):2-5
23.肖永慶,畢俊英,劉曉宏,屠呦呦。地丁化學成分的研究。植物學報,1987,29(5):542-536
24.屠呦呦,陳妙華。苦杏仁的炮製研究。中藥通報,1987,12(7):23-28
25.屠呦呦,張衍箴,張定媛等。青蒿。見中國醫學科學院等主編《中藥志》(第四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441-449
26.尹建平,屠呦呦。南牡蒿化學成分的研究。中草藥,1989,20(4):5-6
27.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獲得榮譽

研究研究
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5年出席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由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同年以“中國政府代表團”代表的身份出席“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並再次出席全國科學技術大會。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04年獲泰國瑪希頓皇家醫學貢獻獎(PrinceMahidolAward)。
2009年,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5年6月15日,獲得2015年度沃倫·阿爾珀特獎。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1月,入選“中央電視台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人。

2015年12月,領取諾貝爾獎,獎金約人民幣300萬元。

2015年2月14日,屠呦呦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2015年10月,諾貝爾醫學獎。
2015年6月,沃倫·阿爾珀特獎。
2016年3月25日,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6年2月14日,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年度人物。
2016年1月,2015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2016年1月,2015中國科學年度特別新聞人物。
2016年1月,2015年度中國中醫藥新聞人物。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家庭生活

屠呦呦丈夫李廷釗。兩人是效實中學的同學,在李廷釗姐姐的撮合下走到一起。李廷釗曾在馬鞍山鋼鐵廠、北京鋼鐵學院和冶金部等單位工作。
1963年,在北京重逢兩年後,正式走進了婚姻殿堂。那時李廷釗在馬鞍山鋼鐵廠工作,有朋友戲稱,他與屠呦呦的結合是現代(鋼鐵)與傳統(中藥)的融合。婚後,屠呦呦不善於做家務,家中大小事務基本由先生全包。
屠呦呦與丈夫李廷釗有兩個女兒,在國外工作。

新藥送審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出雙氫青蒿素片增加適應症的新藥申請。從市食藥監局了解到,該申請已順利通過市食藥監局的初審,目前已轉交至國家食藥監總局等待進一步的審批。據悉,這是自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批准為一類新藥後,首次申請增加新適應症。雙氫青蒿素片是屠呦呦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作為一種新型抗瘧藥廣被重視。

人物影響

各方共賀

屠呦呦故居屠呦呦故居
“您的獲獎,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我相信,這必將激勵更多的中國科學家不斷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人類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賀信中說)
“我們應該學習屠呦呦研究員這種埋頭苦幹、潛心鑽研、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工作作風,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終圍繞科學目標腳踏實地勤奮工作。”(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說)
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賀辭中稱,屠呦呦的獲獎,表明了國際醫學界對中國醫學研究的深切關注,表明了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的深刻意義,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學術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中國醫藥衛生界的驕傲。
全國婦聯在賀信中表示,欣聞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光榮,更是全體中國女性的驕傲,全國婦聯代表全國億萬婦女,向她致以熱烈的祝賀和崇高的敬意。

母校紀念

2015年10月,呦呦高中母校寧波效實中學的各地校友會共同倡議為屠呦呦塑立銅像,並將自籌製作資金。屠呦呦塑像確定由著名雕塑家、南京油畫雕塑院院長王洪志塑製作,塑像將放置在效實中學校園內。

故居入選

2015年12月8日,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與遺產保護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浙江寧波召開,在公布的第一批寧波市歷史建築名單中,屠呦呦故居成為入選的421處歷史建築之一。

人物傳記

《屠呦呦傳》《屠呦呦傳》
2015年12月10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傳》開始首發在寧波書城舉行。該書還將推出日文版、阿文版。首發式上,人民出版社總編輯辛廣偉與寧波市委副書記余紅藝共同為《屠呦呦傳》新書揭幕。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王滿元,受其囑託參與了整本書的編寫過程。
這本傳記中,分“呦呦初鳴”“向醫而行”“矢志尋蒿”等6個部分。全書通過對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學生等的探訪,以及130餘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為讀者展現了一位傑出女科學家成長、學習和工作的獨特經歷。書中大部分內容為首次披露,包括許多關於她生活、成長、愛情的故事細節。

2016年5月30日,由紅旗出版社打造的面對青少年讀者的屠呦呦傳記,這部長篇紀實文學《屠呦呦:理想治癒世界》在屠呦呦的寧波母校首發。

被雞湯文

登上諾貝爾獎領獎台後,屠呦呦再次刷屏社交網路。不過,這次被眾人轉發的是她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獎致辭”。然而,眾多版本的所謂“致辭”,經媒體考證均為偽造。屠呦呦“被致辭”之後接踵而來的“心靈雞湯”潮。
屠呦呦的致辭就是《青蒿素——傳統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僅此一篇,語言樸實,道理簡單,主要闡述的是青蒿素的研究與發現過程。致辭里很多專業性的知識,非專業人士是看不懂的。

人物評價

屠呦呦屠呦呦
屠呦呦的研發對人類的生命健康貢獻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為科研人員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讓·安德森評價)
屠呦呦不論是從學術上還是生活上都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作為獲獎人,她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會秘書長沃爾本·林達勒評價)
屠呦呦幾十年來致力於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瘧疾的防治研究,從中醫藥這一偉大寶庫中尋找創新源泉,從浩瀚的古代醫籍中汲取創新靈感,從現代科學技術中汲取創新手段,與她領導的研究團隊堅持不懈,克服困難,聯合攻關,成功地從中草藥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並研製出系列青蒿素類藥品,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賀信中表示)
屠呦呦老師多年艱苦奮鬥、執著地進行科學研究,圍繞國家需求,克服困難、一絲不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
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於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感動中國頒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