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貝

屍貝

屍貝又稱龜趺,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文化背景

據有關史料記載,龜曾有過神聖而顯赫的地位。自原始社會起,龜就受到中國先人的崇拜。隨著文化的發展,龜崇拜的內涵不斷豐富。古代漢族神話中留存大量記載,如黃帝是龜的傳人,女媧用龜足支起要坍塌的天,龜負來神秘的“河圖”獻給人皇伏羲,大禹治水也得神龜相助。麟鳳龜龍四靈之中,龜唯一不是人造物。古人認為,龜背“上隆象天”,腹甲“下平法地”,龜甲圖案是星宿或五行八卦二十四節氣的象徵,龜是最早的曆書,加上長壽等原因,龜居然能“知天之道,明於上古”,“先知利害,察於禍福”,成為傳達上天旨意的使者,龜甲占卜風行了數千年之久。《史記》稱,聽從龜的預言,能使天下歸服,得到名龜的人,“家必大富至千萬”。古人以龜為寶,器物裝飾用龜形十分普遍,如龜鼎、龜旐、龜印、龜符等等。至南北朝,龜墓誌、龜碑盛行。

龜出現在墓葬中的風俗,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是用龜甲。漢代墓葬有用石龜、銅龜支棺床的。陵墓前出現龜碑是很自然的發展。唐人《酉陽雜俎》書中已清楚地稱馱碑龜為“龜趺”。龜的負重能力來源於神話中巨龜背負海上神山的傳說。後來,龜碑已不限於墓前使用。

清代王士禎認為龜的地位一落千丈是明朝開始的。今學者劉兆元則說應從元代開始,原因是草原遊牧民族不崇龜。龜又成了“王八”,被用來嘲笑妻子與他人有染的男子,從此威風掃地。可是,世上還大量存在古代聖賢龜碑,辱龜就辱了這些名人,為龜趺正名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明朝楊慎《升庵外集》就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龜趺改名換姓成了龍子贔屓,於是乎,就沒有不敬古聖賢之嫌了。贔屓,原本是形容詞,唐代李善解釋為“作力之貌也”。現忽然變成了名詞。如果留心,就不難發現,明代以後龜趺的頭常刻成不龜不龍的怪樣,而明朝以前卻完全是龜形。

龜受崇拜時稱龜趺,龜落難時對馱碑龜網開一面,稱贔屓,以與龜劃清界線,這就是兩個名稱的不同文化背景。

古文記載

唐劉禹錫《劉夢得集·唐故監察御史贈尚書右僕射王公碑》:“乃俾學古者書本系所自,且銘於龜趺螭首雲。”元袁桷《清容居土集·善之僉事兄南歸述懷百韻》詩:“龜趺負穹石,浮語極褒侈。”一般都雕成昂首的巨龜形狀。這種巨龜,名叫“贔P”,傳說它的力氣特大,能負重,所以古人用它的形象來作成碑座。故名“龜趺”。參見“贔P1”。

通州龜趺

通州區馬駒橋鎮西田陽村在進行街坊路改造的推土機正轟隆作業時,突然,兩個龐然大物露出了神秘一隅,工人們小心翼翼地“請”出了兩個大物件兒。

最終,文物專家給出結論,此為清代龜趺,對研究運河文化意義重大。

兩隻石龜龜身長約1.5米,寬約1米,高約0.6米,龜背上紋路清晰,其中一隻石龜緊咬牙關,弩著背,仿佛背上有千斤重擔,露出了36顆整齊的牙齒,另一隻石龜的頭部已不完整。但是一般的龜趺都雕成張著嘴,吐著舌,這種“咬牙閉嘴”的龜趺非常罕見。這兩隻龜趺的材質十分好,都是產自房山大石窩的漢白玉。龜趺的用途就是馱石碑,但此處石碑已不知去處。

兩龜趺分別建於清康熙和乾隆年間。

屍貝屍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