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率

居民消費率

居民消費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用於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消費的總額占當年國民支出總額或國民收入使用額的比率,已經成為衡量一國經濟發展良性與否的重要指標。 居民消費率=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居民消費率不合理直接關係到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正常運行。

簡介

居民消費率是指消費需求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它反映拉動經濟成長的三大需求中消費所起的作用大小。
由於居民消費一般占最終消費的80%以上,居民消費率的高低決定最終消費率的高低。
合理的居民消費率不僅有利於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最佳化升級,也有利於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有利於社會文明和進步。

統計方法

消費指為直接滿足居民個人的生活需要和社會成員的公共需要,常住居民和政府部門用於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
我國消費統計是按照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制定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3年SNA)的原則和方法,並借鑑一些已開發國家的經驗來確定的。

過低影響

第一,經濟成長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它受許多因素影響,例如,消費、投資、國際貿易、勞動力、科技進步、經濟體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 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是拉動經濟成長的第一動力,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當前,國內 消費需求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障礙因素。特別是近兩年,需求不足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需求不足業已成為經濟成長緩慢和經濟成長質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在基礎設施薄弱,生產要素瓶頸作用顯著的情況下,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擴大投資成為主要的手段。隨著經濟總量擴張、基礎設施完善,投資對經濟成長的邊際效益逐漸降低,拉動作用逐漸減弱,這時,只有擴大內需,提高居民消費率,才能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第二,財富及收入在我國居民中的分配極不均衡,貧富分化現象比較嚴重,並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從總體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係數看,已經由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0.28上升到2007年0.48,大大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從城鄉收入對比看,差距不斷拉大,已由改革初的2.3:1,進一步擴大到2007年的3.33:19,絕對額的收入差距達到9646元;地區收入差距同樣呈現拉大之勢,2005年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東部地區的比例,在城鎮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在農村由2004年的48%下降到2005年的44.2%;行業收入差距繼續擴大,2006年人均收入最高的證券業達到8.67萬元,最低的林業職工僅為8220元,最高與最低的行業收入差距為10.6倍。這些指標已經大大超過拉美國家的收入差距水平。隨著收入和財產占有差距的擴大,由此派生的財產性收入差距也進一步拉大。第三,經濟成長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潛藏著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與低消費率相對應,90年代以來, 投資率出現了兩個40%以上的高峰期,即1993―1995年的年均41.1%和2003―2006年的年均42.4%,其中,2004年高達43.2%,成為改革以來最高的一年,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產等行業的投資過快增長,出現了生產能力過剩的局面。如果消費市場不能相應地擴大,由此形成的無效投資和銀行呆壞帳必然增加,將直接威脅到經濟的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同時,我國出口的連年大幅度增長,使貿易摩擦增加,順差擴大,國際收支不平衡也影響著巨觀經濟的穩定。第四,投資與消費的長期失衡孕育著經濟運行的巨大風險。首先,消費率過低, 投資率過高容易造成產能過剩,產品供過於求的矛盾突出,進而引起企業效益滑坡、失業增加。其次,消費率過低, 投資率過高,往往造成內需不足,為給過剩的生產能力和產品尋找出路,企業只能到海外市場尋求外需,從而導致出口壓力進一步增大,以及由此引起的貿易摩擦增多、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強的外部風險加劇。再次, 投資率過高, 最終消費率過低,尤其是居民消費率過低,不但使得投資行為偏離其目標,即投資創造財富,最終為了消費,而且終將使投資因缺乏最終消費的強力支撐而難以為繼,進而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不利於 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第五,政府消費支出的比重不斷增加,助長了奢侈浪費之風。在 最終消費支出中,政府支出所占比重,上世紀80年代為21.6%,90年代24.2%,2001年~2006年上升到26.8%,2006年達到最高水平的27.3%。這說明行政管理成本在不斷上升,對居民消費必然產生擠出效應。在 最終消費率已明顯偏低的情況下,政府開支比重過大,進一步壓低了居民消費水平。總之,只有不斷擴大 消費需求,加快推動我國經濟成長由片面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才能儘量避免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對我國經濟成長造成的負面影響,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才能確保我國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對策

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率

第一,確立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觀念。正確處理經濟成長與消費、投資和出口的關係,根本轉變以生產為目的、消費為生產服務的觀念,真正確立以消費為目的、生產為消費服務觀念,徹底克服重積累、輕消費,片面依靠投資拉動經濟成長的傾向。雖然消費、投資和出口並稱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但是歸根到底,消費是根本,既是生產的起點,又是生產的歸宿。只有把生產建立在消費的基礎上,不斷擴大消費需求,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才能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才能真正體現以民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以改善民生為目標的發展的目的性。

第二,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經濟發展成果向個人傾斜力度,是改變我國消費率過低、促進國民經濟良性運行的客觀需要。從我國居民收入的增長率看,除個別年份外,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消費水平增長率都普遍滯後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1979―2006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7%,而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4%、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分別低於GDP年均增長率3.3和3.7個百分點。與國際水平比較,我國勞動者報酬所占份額明顯偏低。比如,1978-2002年,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NP的比重的平均值為56.97%,比英、法、加拿大、韓、日、泰國等低10―27個百分點。居民在收入分配中得到的份額過小,導致購買力不足,生產相對過剩。

第三,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利益割據,自我發展需要,盲目擴大生產能力,低水平重複建設現象,造成產能相對過剩,產業結構失衡,企業無序競爭,產品質量不高,損害消費者利益。因此,要科學規劃,科學決策,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以產品質量為中心,杜絕重複和浪費,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加大消費市場執法力度,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第四,注重精神產品的生產開發,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教育、文化體育娛樂、衛生保健、旅遊、通信等有利於提高身心素質和身體健康的精神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較快的今天,人們物質產品得到較大滿足的同時,精神產品消費已經成為人們消費生活中最具增長潛力和最具發展前景的消費亮點。

第五,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利用社會保障機制調節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功能,會增大社會成員生存和生活的風險。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消費的助推器,有助於增強人們對未來的信心,消除消費方面的謹慎心理,穩定消費傾向和支出預期。為了充分發揮社會保障機制在調節消費需求中的作用,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就業、醫療、住房、養老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居民提供較完善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解除百姓的後顧之憂;二是適當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特別是提高城鄉低收入者和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水平,建立起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在繼續鞏固“兩個確保”、規範和完善城市“低保”的基礎上,穩步擴大社會保障復蓋面,提高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保險的參保率,儘快把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四是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步伐,為農村低收入者和貧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醫療保障,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非均衡發展的態勢。

第六,創造有利於擴大消費的體制環境。良好的消費環境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前提。為此,必須深化消費領域的改革,最佳化消費環境。一是加快清理和修訂不利於消費結構升級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完善信貸消費政策,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進一步擴大信貸消費的規模和領域;二是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進一步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財政對城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投資,完善商品流通和服務設施,特別是要加強農村的商品流通網路建設,保證商品流通渠道暢通,要加強對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市場秩序的整頓和規範力度,努力為城鄉居民創造健康安全的消費環境;四是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穩定物價,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推動消費結構升級。

第七,更新消費觀念,提倡信貸消費。我國大多數家庭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勤儉持家,重積累而輕消費,對未來的憂患意識較強,消費過於保守,使一些潛在的購買力難以變為現實消費需求。要提高消費率,就要幫助消費者樹立新的消費觀念,使消費者會花錢,敢花錢。利用消費信貸拓展消費,要從購車、買房和教育消費起步,進一步擴大消費信貸規模,拓寬消費信貸領域,確定合理的消費信貸利率,延長貸款年限,簡化貸款手續,使更多的消費者利用信貸消費方式,實現消費升級。

世界情況

目前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目前(2010年)低收入國家居民消費率平
各國居民消費率各國居民消費率
均達到75%,高收入國家達到62%,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為57.5%,全球平均為61.5%,中國大概是35%左右。應該說,是一個偏低的水平。
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為35.3%,美國為70.1%,印度為54.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