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

現在的中國市場已完全消除了日用品和食物短缺的現象。居民消費結構亦發生很大變化。在居民全部消費支出中,反映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著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體現發展與享受需求的住房、交通通信、醫療保健、文教娛樂、休閒旅遊等項支出的比重則迅速上升,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指常住住戶對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居民消費按市場價格計算,即按居民支付的購買者價格計算。購買者價格是購買者取得貨物所支付的價格,包括購買者支付的運輸和商業費用。居民消費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貨物和服務的消費之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的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並由本住戶消費了的貨物和服務,其中的服務僅指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務;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服務。

2007年,我市工業和投資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消費需求日益旺盛,消費品市場持續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6億元,同比增長17.5%,超額完成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目標任務2.3%。

模式

美國居民消費模式
2007年以前,多數美國城市的消費者在一個月中的食品和飲料消費金額是相當穩定的。
但2007年以來,消費模式已變得極其不規律。勉強餬口的消費者似乎越來越多,只有工資、食品券或福利金到手裡時,他們才會買東西。而且,這一變化不僅發生在最貧窮的地區,甚至中產階層地區也出現類似變化。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地區的工資與福利金髮放周期。
我們看到人們現在的購物習慣與衰退之前有了明顯的不同。消費者緊巴巴地根據每筆工資量入為出。此外,還有5000萬人靠食品券生活,食品券也有發放周期。
對公司而言,掌握這種工資(和福利金)的發放周期是非常重要的。
遺憾的是,外部人士(或記者)似乎不可能接觸整個經濟中的這些數據。大公司對自己的大數據項目守口如瓶。同時,雖然經濟學家監測零售消費的巨觀趨勢,但他們通常不會去分析微觀的消費波動。
然而,這么做的並非只有這家公司。比如,沃爾瑪(Walmart)的高管近來便指出,“工資支付周期”的影響越來越大;另一家零售企業克羅格(Kroger)也指出,使用食品券的顧客比例已增加了一倍,意味著消費模式有了更多變化。並且,隨著這些訊息越來越多,起碼有兩條原因使它們值得人們注意。第一條、也是最明顯的理由是,這些訊息應讓我們警醒,在妨礙當前美國“復甦”的經濟陣痛中,存在發不出聲音、處於陰影之下的脆弱群體。最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失業率居高不下且實際收入與家庭財富縮水,似乎嚴重加劇了美國社會貧困階層的經濟拮据狀況。(比如,近期公布的一份翔實調查顯示,2007年至2010年間,拉美裔和黑人家庭的財富分別縮水44%和31%。)
經濟拮据狀況像微觀消費習慣變化一樣難於評估,這是因為經濟學家一般並不追蹤這一問題。但是,目前據推測有七分之一的美國人(約50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另有相同比例的人生活在“食品無保障”的家庭。同時,有600萬人使用食品銀行,4700萬人依靠食品券。此外,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Institution)幾年前曾試圖研究經濟拮据問題,分析有多少家庭可以立即拿出2000美元來。當時得出的結論是,四分之一的家庭沒有儲備隨時可用的應急資金。“現在,儘管低收入家庭的經濟拮据狀況更加嚴重,但在看上去屬於中產階層的美國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處境不容樂觀。”
我認為上述趨勢值得注意(如果不是不幸的話)的第二個原因,是它揭示了我們對於時間的態度。上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現代“進步”的一個標誌似乎是,我們對整個社會進行規劃的時間跨度已拉長了。進入現代社會之前,農民或牧人既無法衡量時間的流逝,也不能精確地計算未來的風險。進入20世紀之後,人們似乎對環境有了很大的控制,以至於有可能(也是有利的)長遠地看問題。人們不再以應激方式倉促行動,而是學會了預先計畫,進行時間管理。人們不必再每天忙著尋找食物,而是可以主動地提前計畫好,每隔一段時間去一次超市,這是更巨觀意義上人類社會與認知發生變化的一個有力象徵。
但是,正如過去五年的經驗所顯示,歷史不會沿著直線發展或者勻速前進。如果你讓美國富人預測未來,他們可能把未來描述成自己期待踏上的一條精心校準的道路。但如果你讓依靠工資而艱難度日的美國窮人預測未來,他們更可能把未來想像成無數個混亂的短周期。換言之,經濟分化造成了不同的認知圖,當然也帶來了消費模式的微妙變化——消費品公司的大數據專家們現在想要追蹤這些變化。
但願在不太遠的將來,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們將能進入大數據寶庫。這個寶庫可能揭示許多信息,不過也可能展示出讓人辛酸的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