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是怎樣生成的

這個數據表明,腎小球的濾過液不是都排出體外,其中大部分被腎小管重吸收。 (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腎臟是生成尿液的器官。當人們喝了汽水、茶水、湯等液體,經過胃腸道吸收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再經過腎臟處理後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因此,尿直接來源於血液。當血液流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幾乎所有血漿成分,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都通過腎小球膜,濾到腎小球囊內形成原尿。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正常成人兩側腎臟的血流量每分鐘約為1000~1200毫升。其中,血漿流量每分鐘約為600~700毫升。這個數據表明,腎小球的濾過液不是都排出體外,其中大部分被腎小管重吸收。因此,把腎小球的濾過液叫做“原尿”,而經過膀胱排出的尿才叫做尿或稱為“終尿”。從數量上看,兩側腎臟每分鐘形成的濾液約為125毫升,每天就有180升,而每分鐘經腎臟最後形成的尿液約1毫升,每天約為1.5升,這就是說,尿量只為濾液量的1%。從質量上看,原尿的成分與血漿成分很接近,幾乎相同,但與排出的終尿有顯著差異。尿的生成主要經過3個過程: (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血漿中的水分和其它物質(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物)從腎小球濾過,而形成腎小球濾過液,即原尿。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經過腎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還有葡萄糖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鈉離子、氯離子、水和尿素,雖然在腎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3)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中有相當一部分物質是由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將它們周圍毛細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這些細胞本身產生的一些物質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 人排出的尿,其尿量和成分之所以能維持在正常狀態,均與濾過、重吸收、分泌三個過程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腎小球的通透性增加了,或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減弱了,或腎小管的排泄與分泌功能失常了,都會直接影響到尿量或尿中成分的改變。由此,對尿量的變化和尿中異常成分的分析,有助於臨床診斷和對治療情況的觀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