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肌節

再生在動物界是較普遍的現象。分布在我國的壁虎科、蜥蜴科、石龍子科和蛇蜥科種類,蜥尾不僅具有自殘行為,且有很強的再生能力。蜥尾在受到壓、擠、拉等外界刺激時可自行斷落.但斷尾仍有跳動能力以分散敵害的注意力,半月後,殘尾的斷面處又可重新開始長出再生尾。有關蜥尾自殘的資料,大多限於斷尾及再生的一般性敘述,然而對其機制則尚未見有鉸系統的報導,“蛤蚧的尾及其再生研究”一文系國內僅有的研究總結。筆者以北草蜥為實驗材料,觀察了尾的自殘及再生過程,並用多疣壁虎(以下簡稱壁虎)作了內容相同的對比試驗,以便進行蜥尾自殘及再生機制的探討。現將實驗結果整理報告於後。材料和方法1989年5月10日至6月10日,選用捕自蘇州上方山山麓的20條北草蜥作為實驗材料,平均體長約56.6mm,平均尾長約167.4mm,體重平均約4.37g同時以居民住宅內捕得的20條多疣壁虎進行對比,這些壁虎的平均體長約56.2mm,平均尾長約60mm,體重平均
約3.9g記錄實驗動物的各項體測量度。根據實驗要求人為地使蜥尾作不同長度的斷殘,然後將手術後的北草蜥和多疣壁虎分別置於模擬自然生境的大玻璃缸內餵養,逐日定時觀察並記錄蜥尾再生情況。同時對正常蜥尾、斷尾和再生尾進行了解剖,觀察對比它們之間的不同。此外,還輔以尾部皮膚的縱切.探究與斷尾的關係,切片厚度為12u。實驗結果1.斷尾部位與斷尾跳動時間通常,當斷尾部位發生在接近尾基而斷尾長度超過尾長之半時,則斷尾跳動時間要比斷尾長不及一半者長,跳動時間平均為10分鐘左右,最長的達11分10秒,第1、2、4號北草
蜥的斷尾長度不超過尾長的50%,其平均跳動時間只有5—6分鐘。由此可見,斷層越長,跳動時間愈久,反之.斷尾跳動時問就短。同樣,多疣壁虎斷尾跳動時間也與斷尾長度成正比關係,同時還發現除第5號壁虎外.其它個體受刺激時自殘丟棄的斷尾.都大於尾長之半。手術時,我們擬以人工法折斷其小部分蜥尾,但斷尾部卻總是出現在尾基部。2.傷口癒合北草蜥殘尾的創口大多在第二天癒合,但也偶有當天或第三天癒合的。壁虎的殘尾創口
在1—2天內癒合,也以第二天癒合的為多。通常,蜥尾創口癒合所需時間與斷尾部位有關:斷尾部愈接近尾基.則癒合的需時愈長。蜥尾剛斷落時,殘尾創口有組織液和血液滲出,然後形成一層薄膜而停止外滲,並逐漸開始癒合。北草蜥殘尾斷面上的8束肌肉因被斷尾拉出.形成四周內縮的圓錐形。若分離蜥尾前後斷面的內縮肌束,便可見到造成斷尾的自殘部位。多疣壁虎尾斷裂後.殘尾的肌束被脫落的斷尾拉出,兩三分鐘後四周內縮,井與演出的組織液、血液共同結成嘎面。被斷尾拉出的8條肌束,在斷面上排列成盛開的葵花狀。斷尾處同樣發生在尾椎骨的自殘部位。3.芽基出現自斷層日起,經10—11天的癒合期,殘尾斷面的痂即脫落,長出再生尾的芽基。北草蜥最初形成的芽基鈍圓,呈一光潔的小突,有些個體的芽基藍色或藍中帶紅。多疣壁虎在飼養過程中很少進食,不少個體在耗盡體脂後死去,僅有兩條壁虎在斷層後15天長出芽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