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雲

尚小雲

尚小雲(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綺霞。出生於河北邢台市南宮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雲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基本信息

尚派藝術

尚小雲 尚小雲

尚小雲   是現代中國京劇代表人物之 一,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其一生藝術經歷,恰與中國京劇鼎盛時期相始終,是京劇中後期歷史的見證人和參與者。

鐵嗓鋼喉,高勁圓亮

尚小雲出科以後,先後從孫怡雲、張芷荃學戲,又得益於陳德霖。並從王瑤卿、路三寶學花旦戲,隨李壽山、陸金桂等學崑曲。所從師者,均為老成典型。因而早年即為文武昆亂不擋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戲最為觀眾認可,被公認為“青衣正宗”。

尚小雲天賦極佳。其嗓音寬亮,扮相俊美,身材適宜。尤以中氣充沛、調門高亢、久唱不衰為難能可貴。由於其聲高勁圓亮,以剛為主,很適宜傳統青衣的唱法,是以早年初搭各班,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春》《探母》等唱工劇青衣戲享名於時,故有“鐵嗓鋼喉”之譽。

青衣一行,傳統上多演“貞節烈女”,其唱法不僅要求清亮嬌脆,還須有陽剛噴薄之音。自胡喜祿開創陰柔一路唱法以後,陽剛一路漸有不敵之勢。而孫怡雲、陳德霖等均準老派,以陽剛為勝。尤其是陳德霖,繼承了陽剛一派的優點,同時講究剛柔兼濟,開創了青衣一行新的演唱格局。

尚小雲在演唱上,直接繼承了陽剛一派的傳統,早期恪守傳統青衣“口 緊字松”的唱法,其後受陳德霖影響,於剛健中輔以婀娜,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發音上抗下墜,對比鮮明,注重氣勢,給人縱橫捭闔、拔險攻堅的剛勁之美,傳統青衣“節節高”的唱法,在他能舉重若輕。尚小雲在唱工中,不但不像後來旦角每每減少詞句,有時還按老派唱法增多唱詞。 如《玉堂春》,一般在“驚動鄉約和地保”後面,即接“拉拉扯扯到了公庭”,他卻接上“一旁又來了兩個官人,一個拉來一個扯”,然後才接“拉拉扯扯”一句。

與四大名旦中其他幾位一樣,尚小雲在京劇旦行各領域都有所涉足,無論青衣、花旦、刀馬甚至武旦,都能勝任愉快;但他的不同之處,是並不致力於打破這些行當的表演界限,而是在每一個特殊環境下,都以不同的行當適應表演的需要。在《探母》中,尚小雲早年演公主,後來又演太后,他都恪守行當規範,公主以旗裝花衫應工,而太后則完全是青衣典型。又如《全部紅鬃烈馬》,尚小雲在《武家坡》演王寶釧,在《大登殿》則演代戰,亦是青衣、花衫分明,決不含混。

尚派唱腔的特點,講究攻堅碰硬,都以實音、真力轉折,決不稍懈;同時又以板頭的變化運用,打破唱腔的固定節奏,展示唱腔的豐富內涵;又以斬釘截鐵的斷和錯綜有力的頓挫,使唱腔錯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簡約、堅實整齊中呈現峭險之處,顯得力透紙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處,則表現為酣暢淋漓,滿紙雲煙,和專尚纖巧者不同。

文武兼善,面面俱到

尚小雲 尚小雲

尚小雲初學老生,繼之以武生、花臉,最後才改旦角。尤以武生,既有在科班時的基礎,後又有和楊小樓同班、同台的經歷,體會極為深切。是以尚小雲在其近六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每以文武兼擅馳名。

尚派的做工身段,如跑圓場等,能越跑越圓,有前激後盪之勢。起落準確,跬步不失。舞蹈身段,如《御碑亭》中表現孟月華回家途中遇雨,泥濘難行,尚小雲用了三個滑步:先是前栽,表現在泥濘中快行難以站穩;接著是後仰,腳下一滑,幾乎坐地;最後終於失去平衡,兩腿前伸從舞台一角滑向另一角。三步緊緊相連,被稱為“尚氏三滑步”,在舞蹈藝術中而有真實生活的感受,至今膾炙人口。

尚小雲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獨樹一幟,最為人稱道。每舉手投足間,矯健非常。其《湘江會》《戰金山》以及後來編演的《秦良玉》等戲的開打,在美觀中又別有一種威猛氣概。其扎靠戲,與楊小樓、錢金福等有同樣的優點:旗不亂、靠不掀、翎子不倒,在京劇武打表演中具有典範性。其晚年演出《雙陽公主》,在這些地方更顯老成典型。

尚小雲與楊小樓數度合作《湘江會》,而在起打中相得益彰,就足見他的功力。旦角武打身段,不像淨行及武生,站“大蹲襠式”,只是兩腿略拱的“女騎馬式”,蹲式幅度小,易搖晃或站不住。而尚小雲在《湘江會》對槍打完“大掃琉璃燈”以後的掏翎挫腰騎馬式亮相,卻如錦?花墩,紋絲不動,極見精彩。

《秦良玉》一劇,范寶亭飾闖塌天,被挑下馬後就地兩滾,動作飛快;而尚小雲扮演的秦良玉,要在鑼鼓中立即將之刺死。這一身段不僅要快,還要分清一個在馬上,一個已墜馬,其間分寸頗難把握。而尚、范二人此處如驚蛇入壑,絲絲入扣,火熾而驚險。

舞蹈是京劇旦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發展起來的表演手段。尚小雲在其新編劇中,也作了可貴的探索。如《紅綃》、《林四娘》中的劍舞,《婕妤當熊》中的扇舞,《雲娘》中的即席跳舞作歌等,都是。尤以《摩登伽女》中首創化用“蘇格蘭舞”及夏威夷“呼啦舞”,為拓展京劇表演手段做出了巨大貢獻。

尚小雲除本行旦角以外,在反串戲及喬裝戲中,都展示了其文武全才、各行皆能的藝術功底。如其反串《八蜡廟》黃天霸,按武生演法,一絲不苟。又如演《翠屏山》石秀,《酒樓耍刀》及《殺僧》兩場,酒氣熏蒸,滿面煞氣。在“花梆子”中耍六合刀,敏銳絕倫,縱身幾個“蹦子”,掄刀下劈,其氣勢之迅捷,便是一般專演小生者,亦要為之退避三舍。

加工舊劇與編創新戲

尚小雲 尚小雲

尚小雲打破了以往京劇旦行(青衣)專門講究“貞女節烈”的道德評判標準,從“烈”之一端引發了“俠”、“義”、“剛”、“健”等內涵,從更廣闊的層面關注婦女的生存和生活價值,實際上已隱含了對傳統婦女觀念的批判,頗具時代意義。尚小雲的這一嘗試,大大增強了京劇旦角(青衣)一行的表現力,拓展了京劇旦行的表現空間。這是尚小雲能夠步入四大名旦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作為現代京劇藝術大師的精神基礎。此外,他在劇目內容上大膽取少數民族及域外生活為背景,這也是京劇史上的首創,對拓展京劇表現力作了可貴的探索。在新劇的排演中,他大規模使用布景,並參照歷史、民族服飾的實物,改革舞台服裝及化妝,這也是對舞台的整體形象改革的嘗試。

尚小雲遵循藝術規律,同時開展了對傳統劇目的加工與新編劇目的創作。對於傳統戲,尚小雲或增頭加尾,或連綴折子戲,或刪繁剔冗,以使主題突出,情節完整,人物鮮明。他曾改編演出了   《玉堂春》《十三妹》《梅玉配》《滌恥血》《詹淑娟》《天河配》《雷峰塔》《春秋配》《乾坤福壽鏡》等數十個傳統劇目。而對於新編劇目的排演,尚小雲根據自己文武並儷、各行皆工的特長精心創造,在唱腔、扮相、表演、布景等各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創造,極大豐富了京劇舞台。

《梁紅玉》是尚派名劇。20世紀30年代末尚小雲根據傳統折子戲《戰金山》等整理改編,從《玉玲瓏》起,到《戰金山》結束,名《梁夫人》。1950年前後,又予以加工,易名《梁紅玉》。其中《許婚從軍》的唱段和《擂鼓助陣》的擂鼓表演尤為精妙。後來,尚小雲根據義大利籍清宮畫家郎世寧所繪的香妃半身戎裝像改進了傳統的女靠,使梁紅玉的形象更加英俊挺拔。

為了強化我國民族戲曲載歌載舞的特點,在尚小雲的保留劇目中,常常採用崑劇的演法,有些場次整個按照崑劇折子戲來演。一些崑劇折子戲經他大幅度加工,成了京劇的常演劇目,而且都已成為尚派名劇,如《梁紅玉》的後半出《戰金山》,《漢明妃》的後半出《昭君出塞》,就是享譽最盛的藝術精品。

尚派藝術代表作舉隅

1962年,尚小雲赴山東講學,這使他留下了一篇《我赴山東教學的講稿》。其中對京劇藝術的基本原理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頗多精闢之論。比如,在四功五法的表述中,尚小雲明確指出五法為“口、手、眼、身、步”,將口法列於京劇表演五法之首。尚小雲是程硯秋以外唯一如此明確、系統闡述的京劇藝術大師。

1935年,由李壽民改編的全部《漢明妃》在北京首演。此劇由崑曲《出塞》發展而成。《出塞》是全部《青冢記》的一折。尚小雲飾王昭君。在《出塞》中,他大膽採用了“文戲武唱”的方法,載歌載舞,聲情並茂,把京劇旦行幾乎所有的步法都組織進去了,還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動作。全劇充分反映了尚派飽滿、強烈、清健、豪放的風格。其表演手段層出不窮,通過種種程式化的舞姿創造了一系列動態畫面。他運用了大跨腿、大弓腿、大揚鞭、急搓步和上馬時單足顛顫、垛泥、趟馬圓場等動作,細緻地刻畫了王昭君的離愁別恨和邊塞的荒涼。他塑造了口中曲子、盔上翎子、手裡馬鞭、身上斗篷的王昭君藝術形象,渲染了“馬活人俏”的表演效果,這“馬上昭君”的載歌載舞,被譽為一幅幅活的“佳人烈馬圖”。

尚小雲演這齣戲,著意於區別“馬下昭君”和“馬上昭君”的不同點,注意“昭君上馬”和“馬上昭君”的神形變化。“馬上昭君既要有人,又要有馬,馬是烈馬,人是佳人;一身二用,神形兼顧”,真正體現了我國寫意戲劇的精神實質。崑劇、京劇舞台上演出《昭君出塞》基本上都是按照尚派路數演出的。

尚派《綠衣女俠》劇照 尚派《綠衣女俠》劇照

《乾坤福壽鏡》一劇,早年尚小雲學自王瑤卿,是尚小雲十分喜愛的一出拿手戲。原是清末四喜班珍藏秘本。早年此劇為四大本連台本戲,王瑤卿演時為兩本,分兩日演完。尚小雲刪繁就簡,改為一本一天演完。尚小雲飾演壽春。至上世紀三十代後期開始,則前半部飾胡氏,後半部飾演壽春。《失子驚瘋》是此劇中最精彩的一折。尚小雲經數十年磨礪,將瘋步、水袖功、瘋呆的眼神,融為一體。對人物心理變化的刻畫,更可謂細緻入微。大鬧桑園一場,胡氏瘋態畢現,一番胡鬧以後,被壽春阻止。壽春向林鶴說明乃主母成瘋經過,此時場上雖是壽春與林鶴站在台中表演,胡氏僅在一旁發獃,但尚小雲身形紋絲不動,面目呆滯,眼神卻於空茫之際顯出一縷思念、想望。壽春與林鶴一大段對白之間,胡氏一直保持一個姿勢,全身如鐵鑄銅澆,唯以木然之眼神表示其內心如海波濤;口中雖無一語,而滿台精神俱在。大師所以為大師,良有以也。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尚小雲的藝術達到了更高境界,他將《漢明妃》《梁紅玉》《乾坤福壽鏡》《銀屏公主》《墨黛》等劇目作了精益求精的加工提高。同時,對傳統戲《御碑亭》《虹霓關》《打漁殺家》《武家坡》等劇目進行了鍥而不捨的精心琢磨。這些劇目,不僅代表著尚派藝術的風格特色,而且與梅、程、荀的傳世名作一樣,至今仍代表著京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水平。

生平經歷

生平概況

因家道中落,尚小雲年僅7歲時就投身梨園。1908年,他轉入了三樂社科班學戲,初習武生,花臉,後改旦角。1912年三樂社在廣和樓公演,尚小雲的戲很受歡迎。1913年李際良掌三樂社,更名正樂社,演於民樂舞台。1914年冬,尚小雲與孫菊仙配《三娘教子》《戰蒲關》,聲名漸起,被評為“第一童伶”。世人稱尚小雲、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為“正樂三傑”。16歲出科後,他先後與孫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戰蒲關》,與王瑤卿合演《乾坤福壽鏡》,與楊小樓合演《湘江會》《楚漢爭》等戲,與余叔岩、譚小培、王又宸、馬連良等多人合作演出。

尚小雲 尚小雲

尚小雲出科前後,   先後受教於張芷荃、戴韻芳、陳德霖、路三寶、王瑤卿等名師,藝事突飛猛進。他的崑曲戲由李壽山傳授,尤以《昭君出塞》《風箏誤》等戲最見功力。尚小雲早年習武生,對楊小樓的藝術十分仰慕,後來他把“楊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戲裡,使其表演剛勁、挺拔,於旦角的嫵媚多姿中又見陽剛之美。特別適於表演巾幗英雄人物。至此尚小雲成為同輩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俠為特色的佼佼者。

1918年,尚小雲自組“重慶社”,不斷排演新劇目,以巾幗英雄人物為居多。如《卓文君》《綠衣女俠》《林四娘》《秦良玉》《墨黛》《雙陽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俠》《虎乳飛仙傳》《紅綃》《峨嵋劍》等等,都是他首創演出,又成為他的獨有劇目。“尚派”代表作以巾幗英雄、俠女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據劇情需要採取“文戲武唱”的辦法,以求火爆,並增進視覺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後換乘烈馬之時,就使用了串“鷂子翻身”、“趟馬”疾馳,俯衝“圓場”等屬於武功技巧的動作。這都極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視性。

尚小雲先生的尚派風格是以陽剛見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強調一種力度,大開大闔,大起大落,強調一種頓挫,稜角分明的表演。另一方面是他的唱腔高亢剛健,氣力充沛,一氣呵成,在演唱上他善於運用立音、顫音、頓字和一種“節節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獨特風格。他的表演充滿激情,強調氣勢,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個很大的特色。值得提出的是,尚先生的藝術在剛的同時又講究剛柔相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媚。剛則至剛,柔則至柔。

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

1927年,由北京《順天時報》發起“五大名伶新劇奪魁評選活動”,尚小雲以新編劇《摩登伽女》奪得第一。 30年代,他被公認為四大名旦之一,譽滿天下。

1937年創辦“榮春社”。不惜家產辦學,培養了“榮”、“春”、“長”、“喜”兩科學生,以及三個兒子,他培育後輩時力求既專又博。尚小雲治藝嚴謹,無論對己對人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中對人十分熱情,慷慨仗義,傾囊相贈。“榮春社”共培養學生200餘名,遍布全國,在京劇演出和京劇教育崗位上發揮重大作用。

1962年,拍攝藝術片《尚小雲舞台藝術》,錄製《失子驚瘋》和《昭君出塞》兩部影片。

任職情況

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 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

曾經擔任富連成社顧問。1950年建立“尚小雲京劇團”,任團長兼主演。1955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第一屆委員會常委委員,並連任第二、三、四屆常委委員。1956年任北京市文聯常委理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副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戲曲學院顧問。1959年移居西安,任陝西省藝術學校藝術總指導,陝西省劇協常委理事。並出任慶祝建國十周年赴京獻禮演出團團長。1960年出任中蘇友好協會陝西分會理事。全國文教群英會陝西省赴京代表團副團長。1964年受聘於陝西省京劇院,擔任該院首任院長(當時陝京是全國五大京劇團體之一)。

活動年表

童年時光

1900年  

1月7日 (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年臘月初七日),出生於北京市安定門內法通寺草廠大院。父尚元照,河北省南宮市人,漢軍鑲藍旗人,平南王尚可喜之後,曾任清蒙古王爺那彥圖府中執役,母張文通,亦望族之後。先生乳名德泉,排行第二,有大姐金環,大哥德海,三弟德福,四弟德來,五弟德祿(即尚富霞)。

1905年

5歲

德泉開始讀私塾。不久,父元照病故,家道中落。

1907年

7歲

尚小雲畫作 尚小雲畫作

因家境貧寒,母親張文通靠縫補衣服養活五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姐姐金環,長兄德海、四弟 德來於父親死後相繼夭亡。

春,因生活所迫輟學。母親張氏帶著他和三弟德福投富連成科班學藝,遭葉春善拒絕,遂拜京劇名藝人李春福為師學戲,習老生。

1909年

9歲

4 月15 日 ,經李春福推薦,德泉入清延太監李蓮英之繼子李際良創辦的“三樂社”科班,初習京劇武生,藝名“三錫”,教師為趙春瑞。

“三錫”習武生幾個月,初演《鄚州廟》,並飾主角黃天霸。演武功戲,表現身體軟弱,遂改花臉。

不久,“三樂社”班主李際良又接受花臉教師陳四先生建議,令“三錫”改習旦角,由唐竹亭老師執教。 唐老師看“三錫”臉型酷似京劇名旦孫怡雲,遂改藝名為“小雲”,自此以“小雲”藝名行於世。

在北京四隆福壽街演《桑園會》。

1910年

10歲

仍從唐竹亭習 《彩樓配》《蘆花河》《二進宮》等劇。

因在排練《落花園》落腔有誤,被唐竹亭老師用戒尺插入右肋下腹部,後遺打嗝症。

少年時代

1911年

11歲

隨“三樂社”赴天津廣和樓戲演出,劇目有《別宮祭江》《桑園會》《蘆花河》《 硃砂痣 》。

1912年

12歲

3月至4月,小雲隨趙風鳴在京合演《蘆花河》。

10月,主演《別宮祭江》。此時,年少的尚小雲先生逐漸名噪京師。

1913年

13歲

1月,孫佩亭,薛固久退出三樂科班,李際良所掌之“三樂社”遂更名為“正樂社”。

10月,與王三黑、沈三玉在前門外民樂園合演《長板坡》。此時,小雲演技倍受讚賞。他與趙桐珊(藝名芙蓉草)、荀慧生(藝名白牡丹)被稱為“正樂三傑”。

1914年

14歲

4月,與王三黑、劉風奎、高月霞在民樂園演出《嘉興府》《千里駒》。

6月6日 ,與荀慧生等在吉祥園演出《佛門點元》。

8月12日 、13日,與京劇宗師孫菊仙合演《三娘教子》《 硃砂痣 》,深得孫菊仙讚賞。

8月,北京《國華日報》舉行童伶競選活動,小雲中選“童伶大王”。

1915年

15歲

是年,小雲上演劇目大增,先後與孫菊仙等同台演出《戰蒲關》《祭塔》《三娘教子》《宇宙鋒》《取金陵》。

1916年

16歲

1月,與孫菊仙在丹桂茶園演《審頭刺湯》

8月17日 ,“正樂社”停辦,尚小雲出科。此後,多搭班演出。

9月,與著名京劇老旦龔雲莆同台演出《母女會》,大獲成功,引起頭名京劇武生楊小樓的重視,並得楊的指點。楊、尚合作,同台獻藝,從此開始。

11月,得名旦孫怡雲等指教,並與路三寶,高慶奎等合演《虹霓關》、《四郎探母》。

1917年

17歲

1月,拜陸金桂為師學崑曲,繼拜張芷荃為師習京劇青衣。

尚小雲《虹霓關》 尚小雲《虹霓關》

11月,京劇藝術大師楊小樓、譚小培帶領尚小雲、荀慧生赴滬演出,被京劇界稱譽為“三小一白”下江南。演出70多場,極為成功,以楊小樓、尚小雲合演的《長板坡》、《湘江會》更為叫好。

12月,尚小雲入同馨社,與王又宸、龔雲莆、沈華軒、荀慧生、許德義、郝壽臣等演出《彩樓配》《四郎探母》《落花園》《桑園寄子》等戲。

1918年

18歲3月,尚小雲與楊小樓、高慶奎、荀慧生、李順亭等合演《楚漢爭》前後本、《別宮祭江》《女起解》《武家坡》等戲。

5月,北京《順天時報》評選京劇新秀。梅蘭芳得票232865張,被評為男伶大王,劉喜奎得票228606張,被評為坤伶大王,尚小雲得票152525張,被評為童伶大王。

9月,與京劇名淨李壽生之女李淑卿結婚。

青年時代

1919年

19歲

尚小雲 尚小雲

春,應上海天蟾舞台之約赴滬,與王瑤青、楊瑞亭、馬連良、朱素雲、等演出《乾坤福壽鏡》全本。

4月,入福慶社,與龔雲莆、譚小培、慈瑞全等常演《孝義節》《慶頂珠》等。

是年入玉華社,與王瑤青、梅蘭芳等演出《寶蓮燈》《遊園驚夢》等。

1920年

20歲

2月,入又慶社與俞振庭、姜妙香等常演《玉龍祚》《十三妹》《汾河灣》等。

1921年

21歲

3月至7月,日本著名作家,《羅生門》作者芥川龍之介訪華,在京期間,曾與尚小雲在北京瑞記飯店同席歡談,彼此喜結“風雅之緣”。

冬,北京京劇界為救濟同行業有困難的藝友,開展義務演出,尚小雲積極參加,並在《趴蠟廟》一劇中,反串黃天霸。

是年,多在北京三慶園演出,合作者有大元、高慶奎、俞振庭等。

1922年

22歲

2月,尚小雲得名旦孫怡雲老師指教,認真排《祭塔》一劇。

12月1日 ,溥義在淑芳齋舉行大婚慶典,京劇名流楊小樓、余叔岩、馬連良、梅蘭芳等演戲慶祝。尚小雲也在其內,並與王蕙芳合演《五花洞》。

1923年

尚小雲小像 尚小雲小像

23歲

2月8日 ,在北洋軍閥曹錕之總統府,為議員演出《南北和》。王瑤卿、龔雲甫等參加演出。

7月,在清逸居士溥緒幫助下,編寫的《秦良玉》問世。8月,《紅綃》一劇亦定稿。此後,在編寫和改編劇本方面多得溥緒、莊蘊寬、李壽民諸人幫助。

9月,與余叔岩合作為各國駐華外交使團演出《御碑亭》。日本使節久保得二觀後,對尚小雲推崇備至,有詩讚曰:更有青衣迥不群,宛轉歌喉高不分。正樂雖廢傳頭在,婉孌第一尚小雲。

10月,與譚小培、郝壽臣、蕭長華合作,為北洋政府各機關演出《法門寺》。

1924年

24歲

3月,排演時裝戲《摩登伽女》。著西裝,用西洋樂器伴奏,一時風靡戲劇界。

1925年

25歲

2月,尚小雲創辦“協慶社”,聘請侯喜瑞、朱素雲、言菊朋、馬連良、尚富霞、茹富蘭等入社。尚小雲的岳父李壽山先生任本社執教,尚小雲自任社長。

3月12日 ,孫中山先生病故於北京協和醫院,後移靈於中山公園中山堂。梅蘭芳、尚小雲、高慶奎等作為京劇界代表前往弔唁。

3月,赴奉天為張作霖之母壽日唱堂會:再去吉林,為萬福麟之母壽日唱堂會。

5月,“協慶社”首赴天津新朋友戲院演出。尚小雲與言菊朋、朱素雲、馬富祿等演出《玉堂春》、《遊園驚夢》、《春秋配》、《秦良玉》等劇,並演出崑曲。

1926年

26歲

1月,尚小雲當選為北京梨園春公會會長。

7月,尚小雲在 溥緒協助下,編寫出《婕妤當熊》一劇。

8月21日 ,梅蘭芳招待日本守田座歌舞劇團,邀小雲座陪。

是年,尚小雲分頭赴天津、上海演出。

1927年

27歲

北京《順天時報》發起“五大名伶新劇奪魁評選活動”,尚小雲以新編劇《摩登伽女》奪得第一。 奠定了他步入四大名旦的基礎。

6-9月,先後創作出《千金全德》《卓文君》等劇。

是年,再次赴天津、上海演出。天津《大公報》盛讚尚小雲演出的崑曲《瑤台》。

1928年

28歲

10月10日 ,長子長麟出生於天津。

1929年

29歲

1-11月,在眾多朋友協助下,先後創作出《珍珠扇》《花蕊夫人》《掘地見母》等劇。

1930年

30歲

5月28日,夫人李淑卿病故。

9月,尚小雲創作的《相思寨》一劇問世。

10月,與梅蘭芳等在天津為遼寧水災義演《南天門》《降龍木》等劇。

1931年

31歲

1月1日,尚小雲與梅蘭芳的表妹王蕊芳結婚。

2月5日,梅蘭芳在無量大人胡同的家中設宴招待來華的美國著名影星范朋克,尚小雲應邀坐陪。

是年,多演出於天津。

1932年

32歲

3月,在天津為淞滬抗戰的將士義演。

7月25日 ,尚母張文通病故。

8月19日 ,次子長麟出生於北京。

是年,“四大名旦”及楊小樓等各捐款 300元,購地十二畝作為梨園基地。

1933年

33歲

1月,尚小雲在石老娘胡同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合演自己改編的劇本《五花洞》。

2月,收吳素秋為弟子。

4月,尚小雲在天津春和劇院為救濟黃河水災義演《玉堂春》前後本。

1934年

34歲

5月,新編劇《前度劉郎》問世。

8月,收董慧寶為弟子。

10月,新編劇《空谷香》:後分赴長沙、漢口、開封。洛陽等地演出。

1935年

35歲

5月,收張繼青為弟子,

6月,新編劇《比目魚》問世。

尚小雲 尚小雲

8月,為瀕臨解體的富邊科班排導《崑崙劍俠》《娟娟》《金瓶女》等戲,使這一歷史悠久的老科班有了轉機。

收李世芳、毛世來為弟子。

9月,收張君秋為弟子。

12月,收張德慧為弟子。

1936年

36歲

1月,為次子長春學藝,發出招收10名學生的廣告。結果,大出意料之外,報名人數眾多。

2月,出廣告向外界聲明擬成立榮春社科班,並對入科的學生保證以下三點:(一)入科學生均有人身自由,不立賣身契約:(二)入科學生從學習文化入手,革除目不識丁,學藝口傳心授之弊端:(三)保證學生溫暖,做到學有所獲,出科職業有保證。

3月15日 ,尚小雲創辦的榮春社科班正式成立。

4月,為解決榮春社科班經費開支,先後將10多間房子賣掉。

5月,先後聘任尚和玉、程繼仙、王風青、孫怡雲、於永利、羅文奎、郭春山等京劇界名流為榮春社科班教師。

6月,孫榮惠、周仲青等入科學藝,後馬長禮、王榮增等入社學藝。

應遠在浙江的 100多名文林社科班學生的懇求,答應他們進榮春社學藝,並在當月下旬接回這批學生,使榮春社科班人數超過300名。

7月,根據豫劇陳門劇目《滌恥血》改編的《綠衣女俠》問世。

8月,新編劇《龍女牧羊》,改編劇《詹淑娟》問世。

12月,新編劇《青城十九俠》與改編劇《混元盒》、《楚漢爭》相繼排演。

1937年

37歲

2月15日 ,榮春社開科班開始正式演出,科班學生凡名字第一字掛“榮”字者,均為文角,掛“春”字者,均為武角。

3月,為保證榮春社學生演出不黃台,不失去觀眾,尚小雲與楊小樓在學生演出後合演《湘江會》。

10月,新編劇《虎乳飛仙傳》與改編劇《飛俠女》《劉金定》相繼問世。

1938年

38歲

3月16日 ,以學生為主要演員的榮春社京劇團正式成立。

4-8月,新編劇《九曲黃河陣》《九陽鍾》《北國佳人》與改編劇《福壽鏡》《一粒金丹》相繼問世。

中年時代

1941年

41歲

3月16日 ,召開隆重紀念榮春社成立三周年大會。在有眾多貧寒子弟要求入社學藝的情況下,遂招收第二期學生 200多人。二期學生藝名首字取“長”字者均為文角:取“喜”字者,均為武角。

1942年

42歲

一面演出,一面繼續教學。

1943年

43歲

4月,榮春社一期學生中的200多人首赴天津大戲院演出,由《白水灘》《通天犀》《劫殺場》等折子戲串在一起的全本《蠻荒少女》。由於登場角色眾多,突出集體陣容,頗受觀眾歡迎。

5月,改編劇《玉龍祚》《弓硯緣》問世。

1944年

44歲

是年,多在北京長安戲院、華北戲院及三慶園演出。

1945年

45歲

是年,常在北京三慶園上演《白兔記》、《蟠桃會》等劇。

1946年

46歲

12月27日 至 31日,為賑濟山東災胞,在長安劇院演出《白蛇傳》《摩登伽女》等戲。此次演出,震動大,收入多,為山東災區義演捐款居各京劇團之首。

1947年

47歲

5月,由於國民黨政府腐敗透頂,物價飛漲,榮春社入不會出,很難維持下去,為解決師生吃飯問題,尚小雲再次賣掉7所房子,又賣掉了“道吉”牌汽車。

8月,改編劇《蘭陵女兒》《湘江會》問世。

9月18至21日,與荀慧生為天津勸業國小義演。兩大名旦合作,轟動津門。

1948年

48歲

5月2日 ,物價暴漲,加之,國民黨軍隊在劇團青年學生中不斷找壯丁,榮春社無法維持。迫於無奈,尚小雲只好向全體學生髮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哀嘆,揮淚宣布歷時 12年之久的榮春社解散。

10月,改編劇《樊江關》問世。

1949年

49歲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8月,參加“第一期戲曲藝人講習班”,認真學習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黨的文藝方針。 同月,與楊寶森合作赴天津演出。為提攜後進,在全本《伍子胥》中為楊寶森配演浣紗女,《搜孤救孤》中屈配程夫人等。

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尚小雲喜獲新生,開始文藝生涯的新一頁,不久,即率70多人到基層為工農兵演出。

11月,當選為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參與討論解放初期首都的改造整頓工作。

是月起,新編劇《墨黛》、《夜歸》、《太原雙雄》等相繼問世。《墨黛》由吳幻蓀根據尚小雲的名劇《北國佳人》改編,全劇突出了“勞動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對黑惡勢力的反抗”,和“對自由婚姻的維護”,主題極為符合新社會的形勢。尚小云為此戲設計了全新的行頭和舞蹈唱腔,在“走雪”一場中他用水袖創造出了“燕子飛”“燕子鑽天”“燕子銜泥”等優美的舞蹈動作。此外他還率先改革了舞台樣式和管理制度,頗具時代意義。《墨黛》一經演出就受到廣泛讚譽,在北京連續演出39場,賣座始終不衰,被譽為“千錘百鍊後高度的藝術成就”。尚小雲是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界第一個編演新劇的名家。

1950年

50歲

1月,與長子長春、二子長麟一起參加了中央文化部舉辦的“第二期戲曲藝人講習班。

5月,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尚小雲劇團。邀請方英培、白家林、李鳴盛、李恆春、王少芳等京劇界名流入團。

是月,當選為北京市文聯籌備委員會委員,參與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籌建工作。

7月,中央文化部邀請著名戲曲藝術家、戲劇專家和戲曲工作負責幹部,組成全國戲曲改革工作最高顧問性質的機構——文化部戲曲改進委員會,尚小雲受聘為委員會委員。

11月,尚小雲劇團赴南京演出至第二年春。沈鈞儒先生贈字:不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不知君。

1951年

51歲

3月開始,離開南京,赴鎮江、揚州、上海、蘇州、濟南、青島等地演出。

4月,著名作家老舍給尚小雲寫信表示問候,讚揚他“您演戲向來一絲不苟,真賣力氣,所到之處觀者如雲,要求加座,這與您的精湛技藝分不開,您肯到偏僻地方演出,不怕吃苦,不怕少賺錢,尤所欽佩!”

5月,闊別滬上十餘年後再赴上海,此次演出受到極大歡迎,在天蟾舞台演出四十天,場場爆滿。

7月,新改編劇《平陽公主》上演。在南京市第二屆文代會上,當選為南京市戲曲改進委員會副主任(兼任)。

9月,尚小雲劇團赴地處中蘇交界的伊春林業局和鶴崗林業局演出近一個月,全團同志冒著零下15度的嚴寒,轉點十餘處,歷盡艱辛,以“不計較環境好壞,不計較觀眾多少,不計較票房價值高低”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得到了林區職工的好評。

1952年

52歲

春,赴南昌、無錫等地演出。

6月,赴石家莊、邢台、徐州、營口等地演出。期間回老家河北南宮演出,並見鄉親故舊。

10月,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主演《漢明妃》,獲獎狀。

1953年

53歲

4月,新編劇《血濺梨花閣》問世。

5月至年底,赴大連、瀋陽、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伊春、撫順、營口、鶴崗、天津、青島、石家莊、邢台、邯鄲等地演出200天。在東北礦區演出時,員工中流傳有“寧可曠三勤,要看尚小雲”之語。可見其受歡迎之盛。

9月,自編劇《峨眉酒家》問世。

1954年

54歲

3月至9月,率團赴保定、石家莊、邯鄲、安陽、德州、天津、撫順、遼陽、瀋陽、鞍山、大連等地演出220餘天。

同年,參加文藝界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團,尚小雲任所在分團副團長,分團團長是廖承志。

1955年

55歲

5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的第一屆委員會常委至1966年底,連任二、三、四屆市政協常委。

6月至年底,率團分赴天津、秦皇島、上海、南京、杭州、蕪湖、武漢、濟南、煙臺、海城、本溪、大連等地演出。

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典禮舉行,受邀於懷仁堂演出《梁紅玉》。

1956年

56歲

3月,任北京市文聯常務理事。

8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首都戲曲界為慶祝八大召開演出《四郎探母》,尚小雲參演,於劇中飾演蕭太后。

9月1日,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成立,尚小雲當選為副主任委員。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的籌款義演中。尚小雲與馬連良,張君秋,譚富英,奚嘯伯,李多奎,吳素秋,李和曾,蕭長華,馬富祿等眾多名家合演了《四郎探母》,飾蕭太后一角,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反響熱烈,被譽為“空前絕後”。

9月7日,受中央邀請,明星薈萃的《四郎探母》於中南海進行內部演出,尚小雲再次飾演蕭太后,晚會後受到了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10月,為聲援埃及反抗英法侵略,與荀慧生領銜在長安戲院組織義演,於開場主演《戰金山》,當天有四出戲碼,第二折是筱翠花的《背凳》,第三折是侯喜瑞、孫毓堃、王福山的《霸王莊》,大軸是尚小雲與荀慧生合演的《樊江關》(又名《姑嫂英雄》。

年底,率尚小雲京劇團參加北京市年度戲曲匯演,整理並主演了多年未動的京劇《湘江會》和崑曲《尼姑思凡》,演出頗受好評。

年內其餘時間,繼續率團巡演。曾赴南京、鎮江、常州、上海、無錫、杭州、蘇州等地巡演240多天。

1957年

57歲

夏,率團赴唐山、濟南、兗州、石家莊、太原、西安、寶雞、洛陽、宣化、新鄉、邢台、張家口、呼和浩特等演出100多天。

7月,率團赴古城西安和寶雞演出,場場爆滿,給三秦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12月,率團赴呼和浩特市演出。

1958年

58歲

1至10月,率團赴包頭、大同、蘭州、成都、重慶、黃石、宜昌、九江、南昌、株洲、長沙、武漢、青島等地演出270多天。

同年,赴山西講學,山西省文化局就其在《失子驚瘋》中的水袖表演,攝製了電影教學片《尚小雲水袖功》。

11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在北京飯店舉行盛大招待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陳毅,李濟深、彭真等出席晚會。尚小雲應邀參加並在晚會上清唱了《梁紅玉》選段。

12月,受全國政協邀請於長安戲院演出《梁紅玉》。在演出中,因失足重重摔倒,之後仍站立起來堅持演出,戲後被送往醫院治療腳傷。

1959年

59歲

1月1日,在中央為出席“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的六千代表舉行元旦晚會上,與荀慧生合演了《樊江關》。此為兩位大師最後一次同台演出。

不久,應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習仲勛及陝西各界人士的多次盛情邀請,決定支援大西北文化建設事業,帶領家人和劇團赴陝。在吉祥戲院的一次演出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北京市市長彭真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親切接見了尚小雲,勉勵其為戲曲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隨後確定了“北京、西安一邊一半”的做法。

2月5日,北京文藝界為尚小雲赴陝設宴餞行。

尚小雲 尚小雲

2月6日,乘火車到達古城西安。

同月,受聘擔任陝西省戲曲學校(今陝西省藝術學校)藝術總指導,陝西省劇協常務理事等職。

4月,將珍藏多年的古董字畫合計66件捐獻給了陝西省博物館。

8月,在西安上演改編劇《雙陽公主》,由於內容健康,導演手法新穎,大受觀眾歡迎,經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研究,確定將些劇作為赴京向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節目。

9月28日,任慶祝國慶十周年陝西省赴京獻禮演出團團長。

10月,在北京工人俱樂部劇場公演《雙陽公主》,著名詩人、評論家光未然觀看演出後在《戲劇報》上發表文章《從〈雙陽公主〉說到尚派》,對獻禮劇目作了高度評價。

招收9人來陝西學習。

是月,在京招收9人來陝西學習。

12月,收孫明珠為弟子。

晚年時代

1960年

60歲

2月,由尚小雲傳藝而成長起來的貴州京劇團學員班來西安作匯報演出,很受西安觀眾歡迎。

3月,任中蘇友好協會陝西省分會理事。

6月,作為陝西省文教代表團副團長參加了於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會。

8月,經周恩來、鄧穎超介紹,收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河北梆子演員20多名為弟子。

1961年

61歲

5月7日 ,率團先赴西北煤礦基地銅川市為礦工演出,後去延安為老區人民獻藝。所到之處,備受歡迎。

5月30日,奉中央文化部電調,率陝西省同州梆子劇團赴京匯報演出,並任匯報演出團藝術總指導兼副團長。劇團在京演出受到了廣泛讚譽,梅蘭芳等文藝界人士多次蒞臨觀看並撰文褒揚。在京期間,尚小雲收劉秀榮,謝銳青等為弟子。

7月,應邀赴邯鄲為邯鄲京劇團傳藝,並為弟子胡小風排導《宇宙鋒》。

8月,應邀赴太原,臨汾等地教學演出,為太原晉劇團青年團和臨汾青年劇團的演員傳藝,並收太原晉劇青年團青年團演員冀萍等,太原市張友蓮等,臨汾王希英等為弟子。

12月2日 ,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在西安人民大廈隆重召開“尚小雲收徒傳藝大會”。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章澤出席會議並講了話。本次大會尚小雲所收徒弟有陝西省戲曲研究青年演員李瑞芳、馬藍魚、溫喜愛、雷若男、張亞莉和西安市各劇團的青年演員王玲玉、馬令童、邢風雲等總計35人。

是年,中央文化部批覆了“陝西省文化局關於為尚小雲拍攝舞台藝術片的請示”,由中央財政為影片攝製撥款壹佰萬元。

1962年

62歲

3月至9月,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彩色戲曲影片《尚小雲舞台藝術》,電影包括尚小雲主演出《昭君出塞》和《失子驚瘋》兩部傳世精品劇作。

10月,應山東省文化局的邀請,赴濟南講學傳藝,舉辦“尚派”藝術講習班,期間留下了一份約10萬字的談藝文章《我赴山東教學的講稿》,同時還攝製了大量演戲示範照。

11月7日 ,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局在濟南召開“尚小雲收徒傳藝大會”。尚小雲接收山東省京劇團青年演員劉碧、高明華等 40人為弟子。

1963年

63歲

1月,應邀赴貴州講學傳藝,並接收貴州省京劇團青年演員劉映秋、王秋芳等50多人為弟子。

5月,赴昆明講學傳藝,並收雲南省京劇團青年演員孫定榮等30人為弟子。

1964年

64歲

年初,經北京和陝西文化部門協商。尚小雲正式調離北京。不久,陝西省京劇院成立,任首任院長。

6月5日,以“全國京劇現代戲會演陝西代表團”團長和京劇老藝術家的身份受邀出席了在京舉行的“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開幕式。

6月23日,周恩來總理邀請各代表院團負責同志座談,尚小雲與會。

7月,田漢主持京劇老藝術家座談會,邀請尚小雲以及蕭長華、蓋叫天、周信芳、姜妙香、馬連良、荀慧生、徐蘭沅、俞振飛、高百歲、梁一鳴等十一位老藝術家暢敘參加觀摩、演出的感想和心得。

7月25日 ,田漢代表中央文化部設宴招待參加“全國京劇現代戲會演”的尚小雲、周信芳、蓋叫天、馬連良、俞振飛、姜妙香、蕭長華等。

7月31日,在人民大會堂出席“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閉幕式。

1965年

65歲

3月,認真排導京劇現代戲《秦嶺風雲》,為西北地區現代戲會演準備節目。

7月15日,赴蘭州參加西北地區現代戲會演,並任陝西代表團團長。

1966年

66歲

10月,在西安人民大廈演出《梁紅玉》,此為尚小雲先生最後的演出。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尚小雲被陝西省京劇院的“造反派”以“舊戲霸”、“反動學術權威”、“封、資、修黑尖子”等政治帽子關進“牛棚”,遭受各種殘酷的批鬥,直到1976年含冤去世。

1974年

74歲

夏,由夫人王蕊芳和秘書張靜榕等親屬陪同至北京醫治眼疾,先借宿女婿任志秋家,後投靠吳素秋,姜鐵麟,在吳家居住有半年有餘,吳素秋對老師照料備至。

期間,蒙有關部門協助,治療尚未順利,唯在京的住房問題一直未予落實。

8月3日,李多奎先生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尚小雲到場送別。

1976年

76歲

尚小雲 尚小雲

1月8日 ,周總理逝世,尚小雲悲痛欲絕,與護理他的親人一起設靈堂悼念。

2月,眼疾白內障與腎疾日趨嚴重,聲稱“生為西安人,死為西安鬼”,再三請求回西安。

3月15日 ,由老伴、兒孫、學生等 10多人護送返回西安,住西安市第一人民醫院繼續治病。

4月14日,病情進一步惡化,但仍語重心長地叮嚀秘書:“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4月19日3時,尚小雲的心臟停止跳動,臨終時長嘆一聲:“惜天不假年,遺恨多多”。

1980年

9月1日 ,中央文化部為尚小雲平反,將尚小雲骨灰遷移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10月30日 ,尚小雲先生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隆重舉行。中宣部副部長周揚主持儀式,文化部副部長周巍峙致悼詞。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原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勛、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劉瀾濤以及王崑崙、趙守一、賀敬之等領導同志和尚先生的親屬、好友、學生總計1000多人參加了追悼會。鄧小平、彭真、烏蘭夫、楊尚昆、宋任窮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鄧穎超同志發來了唁電。

弟子情況

親傳弟子

較著名的親傳弟子有張蝶芬、趙曉嵐、雪艷琴、孫榮蕙(天津)、楊榮環(天津)、尚長麟(次子)、李喜鴻(北京)、孫明珠(陝西,學生,未拜師)、王紫苓(天津,主攻荀派,尚派戲演出不多)、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鮑綺瑜(內蒙古)、盧小玉(貴州,主攻荀派)、周百穗(貴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長孫女、佳木斯)、段麗君(成都)、彭守正、季福祥(襄樊)等。

張君秋(後自創張派)、劉元彤、李世芳、毛世來等人均受到他的教益。

培養的其他行當的名家

他主辦榮春社,培養出許多人才,如老生徐榮奎、李甫春、馬長禮,武生尚長春、孫瑞春,淨角景榮慶、尚長榮等。中國戲曲學院的謝銳青、鮑綺瑜,北京市戲曲學校的李翔等人都曾得到他的親傳。

再傳弟子

有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蘇(山東)、周利(重慶)、王玲玉、王長君(天津)等。

後世紀念

紀念館

南宮市尚小雲紀念館 南宮市尚小雲紀念館

2015年1月7日,南宮市尚小雲紀念館開館。同日河北省尚小雲研究院成立尚長榮任名譽院長。  

京劇旦角演員百科(二)

孟憲瑢
孟金喜
梅竹芬
梅巧玲
馬六兒
梅蘭芳
馬博敏
馬帥[京劇旦角]
馬艷芬
馬艷雲
馬宗慧
馬小曼
毛世來
梅葆玖
南鐵生
聶文華[京劇旦角]
歐陽予倩
潘鐵君
曲素英
琴艷芳
琴雪芳
祁慧茹
邱富棠
錢紫雲
齊福芸
齊蘭秋
齊淑芳
秦雪玲
任志秋
榮蝶仙
孫麗英[京劇旦角]
沈小梅
宋德珠
孫四敏
孫明珠
沈健謹
孫雙玉
沈正艷
孫甫亭
尚慧敏
時青山
孫賀先
宋奕萱
尚小雲
尚長麟
時小福
孫毓敏
孫福喜
孫榮蕙
孫花滿
尚富霞
孫德祥
孫彩珠
時世寶
孫喜雲
沈福存
孫心蘭
孫振泉
尚樹聲
史依弘
孫怡雲
尚明珠
閻嵐秋
閻虹羽
閻桂祥
閻貴雲
沈健瑾
宋丹菊
尚榮芳
石韞玉[京劇旦角]
舒昌玉
孫萍[京劇旦角]
蘇少舫
唐富堯
唐禾香
田寶琳
童芷苓
田桂鳳
田榮芬
田慧
譚娜
譚曉令
陶默廠
王蓉蓉
魏海敏
吳素秋
吳江秋
吳蕙蘭
文榮壽
吳菱仙
吳吟秋
吳碧蘭
王曉燕[京劇旦角]
臥雲居士
文亮臣
吳富琴
王芳[京劇旦角]
王玉珍[京劇旦角]
王順福
王長君
王麗卿
王世祥
王瑤卿
王夢婷
王幼卿
王玉敏
王盛意
王紫苓
王熙春
王夢雲
王蕙芳
王芸芳
王元禧
王吟秋
王麗華[京劇旦角]
王樹芳[京劇旦角]
王麗芳
王潤菁
王婉華
王玉蓉
王克琴
王金蘭
王曉臨
王盛海
王雅娜
王小磚
王琴儂
周婧
周百穗
鄭秀蘭
鍾榮
張淑景
王奕戈
聞占萍
王陸瑤
王茵
王晶華
王元芝
王玉蘭
吳彩霞[京劇旦角]
徐俊[京劇旦角]
夏華達
新艷秋
夏慧華
小楊月樓
徐如雲
徐碧雲
徐瀅
熊一華
筱翠花
熊明霞
荀慧生
荀令香
薛亞萍
許福英
許翠
謝銳青
謝虹雯
許翰英
邢美珠
謝寶雲
許盛玉
雪艷琴
鮮牡丹
雪飄香
徐露[京劇旦角]
小王玉蓉
新谷鶯
夏美珍
許嘉寶
謝黛林
席慧馨
徐暢
小毛劍秋
俞八妹
雲燕銘
雲飄香
於蓮仙
余玉琴
姚玉芙
葉芳
楊秋雯
楊榮環
姚玉英
於玉蘅
楊至芳
楊磊[京劇旦角]
姚寶香
姚佩蘭
楊淑蕊
楊菊秋
楊桂雲
楊孝亭
余紫雲
楊春霞
姚佩秋
楊秋玲
言慧珠
袁慧琴
袁子明
閻金福
閻巍
閻世善
姚玉蘭
宇文若龍
楊菊萍
姚席珍
楊畹農
於蘭
楊偉蘭
岳惠玲
姚佩霞
張正芬[京劇旦角]
張學浩
朱桂芳
張蘭[京劇旦角]
 張馨月[京劇旦角]
張晶[京劇旦角]
張靜[京劇旦角]
張雲亭[京劇旦角]
張彩林
趙群[京劇旦角] 
張萍[京劇旦角]
張美娟[京劇旦角]
張悅[京劇旦角]
朱小元
趙歡
趙桐珊
趙曉嵐[京劇旦角]
周利
張春秋
張君秋
周曼如
張正芳
朱俊好
張佳春
張藍田
朱幼芬
朱盛齡
張芷荃
張筱賢
周四十兒
鄭雙福
張三元
朱鳳桐
趙慧秋
張曼玲
周慰堂
鄭玉華
趙葆秀
訾睿
張嵐[京劇旦角]
張嘯竹
張逸娟
張雲仙
張笠媛
趙君玉
朱蓮桂
章遏雲
趙嘯瀾
趙喜貞
諸茹香
張蓉華
趙榮琛
仲盛珍
醉麗君
朱盛富
張雙蘭
張秀晶
張火丁 
 
 

京劇四大名旦

藝名
原名

祖籍
代表作
生卒
梅蘭芳梅瀾字畹華、浣華江蘇省泰州市《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
程硯秋承麟,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後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吉林省通化、臨江一帶《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
尚小雲尚德泉綺霞河北省南宮縣《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
荀慧生初名秉超,後改名秉彝,又改名“詞”,藝名又叫白牡丹字慧聲河北省東光縣《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玉堂春》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