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卸骨術

中國武術,有若干派別和許多門戶,而卸骨一法,亦屬武技功夫之一,亦為醫學中十三科之一。惜其法皆不傳世,即偶有得其傳者,又類皆自私自秘,固步自封,不肯流傳於世,致有志者欲得而無從,是亦可嘆甚也。

總論

當清雍正年間,魯人孫通者,字季寬,初精猊猔藝(即今世之迷踨拳)及大奇槍(即今日之八卦奇門槍),別號萬能手,又名鐵腿。後入少林寺學藝十二年,遂擅少林七十二藝鐵掃帚功,又名鐵腿功,及點穴術、卸骨術、擒拿術、按導法等術,歸而遷居直隸滄州,傳孫家莊陳善,即滄州所謂賽勝英陳善大師。陳善傳卸骨匠陳廣智,姜廷舉、楊鴻賓等。於是,北五省卸骨法乃得傳授。其後,滄州各拳師姜太和、佟忠義,姜容樵等,尚能承卸骨法之衣缽。
西陵易州張忠,又稱張洛忠,為技擊界之高手,曾三易其師,而得獲各家之長,如潭腿、番拳、演手、而於三皇門性功拳尤為特長。其壯年時,東走三省,南遊湘鄂,西臨甘陝,北至內蒙,所遇異人甚多,後居中獄少林十數年,得嫡派武技功夫之真傳,其中尤以點穴術、擒拿術等為最精,而張遂由三皇門各家轉為少林派之能手。至今,三皇門仍先稱三皇門,後稱少林派。張後居北京,雙目失明,江湖有瞎羅漢之綽號。張雖失明,然趺坐室中,夜間如有盜賊,必能尋聲而往,以性功之自打功,使盜賊自仆,於引可想見其功夫之深也。張為人頗重義氣,江湖多欽敬之。宛平拳術名家殷師德魁,聞名造訪,虛心求教。張以其人為謙恭君子,意氣相投,仍盡出所能,傳諸殷師。故殷師於三皇門之外,復精點穴術,卸骨法、擒拿術及七十二藝揭諦功、鐵砂掌等法。殷師雖已老耄耋,然精神飽滿,猶如五十許人。殷師後將其藝傳授與人。
握、卸、推、揉卸骨之法,並非易事,全在習者手法之精純與經驗之豐富,然後始能收著手成擒之效。
究其手法之種類,亦並不繁複,不外握、卸、推、揉等法。其有效與否,則全在施術之熟能生巧。
握骨,即用拇指及中指二指,捏握欲卸之關節,用手上之巧勁,使其骨骼銜接之處斜歪,或脫臼,則其骨骼不能吻合,於是失其靈活之效,是為捏法。
卸法,則用掌、指、拳(虎爪拳、雞心拳)攢打骨縫與銜接之處,使關節骨骼,受攢打之震動力,而致斜歪脫臼,失其效用,則敵必於瞬息間,發生劇烈之疼痛,而致服輸。
推法,人身各骨銜接之處,皆有關節,相互吻合,骨縫緊湊,故能長短伸縮。若此關節之處,被捏卸後,稍有斜歪,或脫臼,則其骨雖未破碎折斷,亦必疼痛難忍,不能轉動。是則學者宜察其應推之骨,用兩手或一手扶住,然後視其關節之方向,而定其推法,或從下向上推,或自外向內推,或斜推,務使其已經離位之骨,送入臼中,而無斜歪,則應手可復原狀。
揉法,即俗所謂按摩、推拿二法。凡被卸之人以及受傷者,骨未折斷,僅損及皮肉而腫硬麻木,手抵傷處下抑為按,徐徐揉轉為摩,使其活血。骨骱關節等處被卸後,即現錯落,不能合縫,則以手推之、拿之,使還舊位。有用兩手或一手捏患處,緩緩使復舊位,或因筋絡急難轉搖,以手推之、拿之,籍通其氣。
將以上四法熟習之後,始可言卸骨法也。

卸骨法歌訣

推揉捏卸法精奇,一捏一卸痛在地,
扶臼捏骱出者易,攢打猝彈錯骨迭,
左右逢源熟能巧,順手牽拿隨我意,
出於左者隨之左,右者來時側身軀,
脫臼迭骱骨歪倚,瞬時成擒把敵摧,
活手正之斯為貴,方稱全能文武藝。

骨骼解

人身有三百六十五骨節,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骨皆紅潤,惟男子者微帶白色,婦人微帶黑色。
骷髏骨,又名髑髏骨,男子自項及耳並腦後共八片,腦後橫一縫,當正直下至髮際,別有一直縫,婦人只六片,腦後橫一縫,當正直下無縫。
牙有二十四,或二十八,或三十六,是為骨之稍,又謂骨之餘也。
胸前骨一條,心骨一片,猶如錢大。
項與脊骨合二十四節,自項至腰其二十四椎骨,上有一大錘骨。人身項骨五節,脊骨十九節,合之得二十四。是項之大錘,即二十四骨之內,錘者垂也。
肩井及左右飯匙骨各一片。
左右肋骨,男子各十二條,八條長,四條短;婦人各十四條。
男女腰間各有一遭受,大如掌,有八孔,作四行樣。
手足骨各二段。男子左右手腕及左右臁筋骨邊,皆有髀骨,婦人則無。兩足膝頭各有軟骨隱在期間,如拇指大,手足板各五縫,手足拇指並足第五指,各二節,餘十四指各三節。
尾骨若豬腰子,仰在骨節下。
男子者其綴脊處凹,兩邊皆有尖瓣,如稜角,周布九竅;婦人者其綴脊處平直,周布六竅,大小便處各一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