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灰霉病

小麥灰霉病是發生在小麥穗部的重要病害,該病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病。葉片染病初在基部葉片上現不規則水浸斑,拔節後葉尖先變黃,且下部葉片先發病,後逐漸向上蔓延。病部現水漬狀斑,褪綠變黃,後形成褐色小斑,最後變為黑褐色枯死,其上產生白色霉狀物,即病菌孢子梗和分子孢子。嚴重影響農作物產量。

小麥灰霉病
 

症狀

80年代以來,該病已成為四川成都、重慶浙江等長江兩岸地區小麥穗部的重要病害,嚴重的病穗率高達12%~29%。該病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病。葉片染病 初在基部葉片上現不規則水浸斑,拔節後葉尖先變黃,且下部葉片先發病,後逐漸向上蔓延。病部現水漬狀斑,褪綠變黃,後形成褐色小斑,最後變為黑褐色枯死,其上產生白色霉狀物,即病菌孢子梗和分子孢子。春季長期低溫多雨條件下,穗部發病,穎殼變褐,生長後期病部可長出灰色霉層。

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稱灰葡萄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由菌絲體菌核生出,叢生,有分隔,灰色後變褐色,上部淺褐色,頂端樹枝狀分枝,大小220~480×10~20(μm);分生孢子球形或卵形,生於枝頂端,單胞無色至灰色,大小10~17.5×7.5~12(μm),呈葡萄穗狀聚生於分子孢子梗分枝的末端。此外,還可形成無色球形的小分生孢子,長3μm。該菌寄主範圍廣。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菌屬弱寄生菌,在田靠氣流傳播,遇有潮濕環境或連續陰雨,病情擴展迅速,植株上下部葉片不同部位均可同時發病,形成發病中心。尤其是穗期多雨穗部易感病。感病品種葉鞘和莖稈上均可見到一層灰白黴。生產上積溫低、日照少,3月份氣漸低且多雨發病重。品種間抗病差異明顯。阿勃波、川麥20等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灰霉病的品種。(2)加強田間管量,提高抗病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