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殼針孢葉枯病

小麥殼針孢葉枯病

小麥殼針孢葉枯病又稱小麥斑枯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鞘,也為害莖部和穗部。

小麥殼針孢葉枯病
 

症狀

又稱小麥斑枯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鞘,也為害莖部和穗部。為害時期以拔節至抽穗萁脒甚。葉片發病由下向上擴展,感病葉片初在葉脈間出現淡綠至黃色紡錘形病斑,後擴展連片形成褐白色大斑,上生黑色小粒點(分生孢子器)。有時病斑為黃色條紋狀,葉脈色澤黃綠色,形似黃矮病,但其條紋邊緣為波浪形,並貫通全葉,嚴重時黃色部分變為枯白色,上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有時病葉僅葉尖發病乾枯,有時病葉很快變黃,下垂。病斑有時從葉鞘向莖稈擴展,並侵染穗部穎殼,使之變得乾枯。

病原

Septoria tritici Rob. et Desm.稱小麥殼針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 (Fuckd) Sand.屬子囊菌亞門真菌。我國尚未見報導。分生孢子器埋生於麥葉表皮下,扁球形,黑褐色,大小150~200×60~100(μm),孔口略突。分生孢子無色,分大小兩型,大型分生孢子較多見,長而微彎,有3~5個隔,大小35~98×1~3(μm);小型分生孢子為單胞,細短,大小5~9×0.3~1(μm),兩種孢子都可侵染小麥。分生孢子萌發適溫2~37℃,最適20~25℃,菌絲生長最適溫度20~24℃。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冬麥區病菌在小麥病殘體上越夏,侵染秋季播種的麥苗,以菌絲體在麥苗上越冬;春麥區以分生孢子器和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分生孢子器釋放出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適溫度下侵入,潛育期為15~21天。
該病在低溫、高濕條件易發病。當夜溫達8℃以上並有雨露存在時,發病較快,連作,施用帶菌未腐熟肥料發病重;土壤瘠薄、施氮過多易發病;冬麥播種過早,病害有加重發生的可能。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 如揚麥1號,甘麥23,牛米特,合作2號、3號、4號等,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選擇使用。(2)加強農業防治措施 清除病殘體,深耕滅茬。消除田間自生苗,減少越冬(夏)菌源。冬麥適時晚播。使用充分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採用平衡施肥技術。重病田應實行3年以上輪作。(3)藥劑防治 ①種子處理用種子量0.15%的三唑酮或噻菌靈、0.03%的三唑醇(有效成分)拌種、40%多·福合劑按種子量的0.2%拌種。②重病區,在小麥分櫱前期和揚花期用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隔10~15天一次,共噴2~3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