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土傳花葉病毒病

小麥土傳花葉病毒病

小麥土傳花葉病毒病是由小麥土傳花葉病毒(WSBMV)引起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冬小麥的葉片。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四川、陝西等省均有發病報導,山東沿海、河南南部及淮河流域發生重。

為害症狀

減產10%~70%,主要為害冬小麥,多發生在生長前期。冬前小麥土傳花葉病毒侵染麥苗,表現斑駁不明顯。翌春,新生小麥葉片症狀逐漸明顯,現長短和寬窄不一的深綠和淺綠相間的條狀斑塊或條狀斑紋,表現為黃色花葉,有的條紋延伸到葉鞘或穎殼上。病株穗小粒少,但多不矮化。小麥土傳花葉病毒病症狀與小麥梭條斑花葉病相近,需鏡檢病毒粒體或用血清學方法區分。

病毒簡介

Wheatsoil—bornemosaicvirus簡稱WSBMV稱小麥土傳花葉病毒,屬病毒。病毒粒體為直棒狀二分體,長粒體300nm,短粒體92~160nm,病毒粒體直徑約22nm。小麥土傳花葉病毒形態明顯別於彎曲的線條狀的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致死溫度60~65℃,稀釋限點100~1000倍。在低溫乾燥的組織中可存活10個月左右。

傳播途徑

小麥土傳花葉病毒主要由習居在土壤中的禾穀多粘菌(Po匆myxagraminisLed.)傳播,可在其休眠孢子中越冬。小麥土傳花葉病毒不能經種子及昆蟲媒介傳播,在田間主要靠病土、病根茬及病田的流水傳播蔓延。其侵染循環同小麥條斑花葉病。

發病條件

侵染溫度12.2~15.6℃,侵入後氣溫20~25℃病毒增殖迅速,經14天潛育即顯症。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種如四川的繁6、綿陽19、山東的6596—33、石家莊的小紅麥等。

(2)輪作與豆科、薯類、花生等進行2年以上輪作。調節播種期。

(3)加強肥水管理,施用農家肥要充分腐熟,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

(4)提倡高畦或起壟種植,嚴禁大水漫灌,禁止用帶菌水灌麥,雨後及時排水,造成不利多粘菌侵入的傳病條件。

(5)零星發病區採用土壤滅菌法或用40~60℃高溫處理15cm深土壤數分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