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飛揚

小飛揚

小飛揚,為大戟科大戟屬的植物。分布於熱帶、台灣島、亞熱帶以及中國大陸的海南、江西、四川、貴州、湖南、廣西、廣東、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30米至2,1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灌叢、曠野荒地、路旁或田間,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資料

中文名稱:小飛揚草
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千根草EuphorbiathymifoliaLinn.的乾燥全草。
小飛揚小飛揚

出處: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第二冊
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千根草EuphorbiathymifoliaLinn.的乾燥全草。
原植物千根草為一年生匍匐矮小草本,含白色乳汁,全株被疏柔毛;莖多分枝,長可達15厘米,紅色。單葉對生,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4~8毫米,鈍頭,基部歪斜,全緣或具細齒,兩面被疏柔毛或無毛;托葉膜質,披針形,長1~1.5毫米。夏季開花,杯狀花序單生或排成聚傘花序狀,腋生,花序梗極短;總苞陀螺狀,長約1毫米,外面被短柔毛,頂5裂;腺體4,漏斗狀,具花瓣狀附屬物;無花被;子房3室,蒴果有3棱,長約1.5毫米,被短柔毛;種子具縱溝紋4~6條。
生於田間、村旁和路旁等處。分布我國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廣布於北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採收加工夏、秋間採收。拔取全株、抖淨泥沙。曬乾。
藥材性狀本品常纏繞成團塊狀。莖纖細,直徑0.1厘米左右、多分枝,長10~15厘米,灰綠色至灰褐色。葉細小,對生,常皺縮,展平為橢圓形至長圓形,長0.4~0.8厘米,基部偏斜,邊緣有微細鋸齒,常近於無柄。葉腋間常有花或果。氣微辛,味淡。以莖幼嫩、葉多、灰綠色者為佳。
性味和功用微酸、澀,涼。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用於濕熱,痢疾,濕疹,皮膚瘙癢,腸炎,痔瘡出血。常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煎湯洗或鮮品搗爛敷患處。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用於濕熱,痢疾,濕疹,皮膚瘙癢,腸炎,痔瘡出血。常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煎湯洗或鮮品搗爛敷患處。
性味:微酸、澀,涼
【別名】細葉飛揚草、小乳汁草蒼蠅翅
【來源】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千根草EuphorbiathymifoliaL.,以全草入藥。夏、球採集全草,曬乾備用。
【源形態】一年生草本,長達15厘米,折斷有白色乳汁。莖纖細,匍匐,多分枝,通常紅色,稍被毛。單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卵圓形至矩圓形。夏日開淡紫色花。蒴果卵狀三角形,有短柔毛。
【性味歸經】微酸、澀,微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收斂止癢。細菌性痢疾,腸炎腹瀉,痔瘡出血;外用治濕疹,過敏性皮炎,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煎水熏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