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窠蓑蛾

小窠蓑蛾

昆蟲名,為屬鱗翅目,蓑蛾科。分布在中國南方;日本、越南等。寄主於蓮藕、梨、蘋果、桃、李、杏、柑橘、石榴、柿、棗、葡萄等100多種植物。幼蟲食葉。低齡齧食葉肉殘留葉面或葉背表皮成透明斑點,3齡後食葉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常將葉片吃光。

學名 Clania minuscula Butler,屬鱗翅目蓑蛾科。別名小袋蛾、茶袋蛾、茶避債蛾。分布在我國南方;日本、越南。
寄主 蓮藕、梨、蘋果、桃、李、杏、柑橘、石榴、柿、棗、葡萄等100多種植物。
為害特點 幼蟲食葉。低齡齧食葉肉殘留葉面或葉背表皮成透明斑點,3齡後食葉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常將葉片吃光。
形態特徵 成蟲 雌無足無翅,蛆形,體長10~16mm,黃白至黃色。頭甚小,褐色。胸部略彎,有黃褐色斑。腹部肥大,末端尖,第4~7腹節周圍有黃色茸毛。雄有翅,體長10~15mm,翅展22~30mm,褐至深褐色,體密被鱗毛。觸角羽狀。胸背有2條白色縱紋;前翅翅脈兩側色深,外緣近中部M3與Cu1間較透明,呈1長方形透明斑,外緣頂角下尚有1個近方形透明小斑。卵 橢圓形,長0.8mm,米黃至黃色。幼蟲 體長20~35mm,頭淡褐至深褐色,布有黑褐色網狀斑紋。體米黃色,背面中央色較深,略帶紫褐色。胸部背面有2條褐色縱帶,各節縱帶外側各具1褐斑。各腹節背面有4個黑色突起,排成“八”字形。
生活習性 浙江、蘇北年生1代,湖南、江西2代,台灣2~3代,廣西3代。均以幼蟲在護囊內附掛枝幹上越冬。一代區以中齡幼蟲越冬,翌年3月間氣溫10℃開始活動為害。5月下旬至6月下旬為化蛹期,蛹期13~29天。成蟲發生期6月中旬~7月上旬,成蟲壽命:雄1~2天,雌12~21天。6月下旬開始產卵,卵期7天左右。廣西年生3代,以老熟幼蟲越冬,翌年2月中旬化蛹,3月上旬羽化,第一代幼蟲3月下旬開始孵化,6月上旬化蛹,6月中旬羽化。第二代幼蟲6月下旬孵化,8月下旬化蛹,9月上旬羽化。第三代幼蟲9月中旬開始孵化,為害到11月中旬陸續老熟越冬。雌蟲羽化後頭伸出蛹殼外,蟲體仍留在蛹殼內,不從蓑囊脫出,在排泄口外有許多黃色茸毛;雄蛾羽化後由蓑囊下方囊口脫小,次日清晨或傍晚交配。交配前雌蛾頭部伸出囊外,許多雄蛾找到雌蛾後,即伏在雌蛾蓑囊上,腹部插入雌蛾的蓑囊內進行交配。雌蛾交配後即在囊內產卵,每雌可產卵100~3000粒,平均676粒。產卵後體縮小,常從排泄口脫出。初孵幼蟲於囊內先取食卵殼,然後從排泄口爬出,迅速爬行分散,有的吐絲下垂借風力分散。分散後吐絲作蓑囊並將咬碎的葉片綴連在一起,然後開始為害,取食時頭胸部由蓑囊上端開口伸出,腹部留在囊內,蟲體長大蓑囊也隨之增大,幼蟲爬行時蓑囊掛在腹部,頭胸伸出囊外,取食多在清晨、傍晚或陰天,晴天中午前後很少取食。蛻皮前吐絲將蓑囊結在枝、葉上,並將頭端囊口吐絲封閉,經2天后蛻皮。老熟後於蓑囊內化蛹。分散傳播靠幼蟲借風力和其他動物攜帶。天敵有桑蟥聚瘤姬蜂蓑蛾瘤姬蜂、黑點瘤姬蜂、脊腿姬蜂、大腿小蜂、小蜂及寄生蠅。
防治方法 (1)人工摘除蓑囊,採摘的蓑囊應放天敵保護器中,以利天敵回歸田間冉行寄生。(2)藥劑防治在幼蟲為害期噴灑25%滅幼脲3號懸浮劑2000~2500倍液或5%氟蟲腈懸浮劑2000倍液,使幼蟲不能正常蛻皮、變態而死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