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秧歌

小秧歌

小秧歌:史稱二人轉、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小秧歌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小秧歌介紹

史稱二人轉、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小秧歌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小秧歌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小秧歌者,一起數人,即鄉間

小秧歌小秧歌
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小秧歌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小秧歌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起源和發展

小秧歌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

小秧歌小秧歌
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小秧歌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係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小秧歌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後來各流派取長補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小秧歌。
小秧歌是東北的民間小戲。小秧歌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台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小秧歌。二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小秧歌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遊春》等雙玩藝兒;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鏡架》)、《紅月娥作夢》、《丁郎尋父》等單出頭;還有《回杯記》、《鋸大缸》、《寒江》、《拉馬》、《二大媽探病》等拉場戲。
小秧歌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小秧歌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小秧歌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
小秧歌的根,扎在東北農民的心裡。有的農民說“寧舍一頓飯,不捨小秧歌”。今天,不但在東北的廣大農村和城鎮中流傳著,在河北、內蒙的部分地區,也有小秧歌的演出活動。
【小秧歌十大宗師】
李青山 王尚仁 李慶雲 楊福生 劉士德
閻永福 王悅恆 欒繼承 程喜鳳 谷柏林
【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及演員】
男:秦志平 韓子平 董孝芳 李雷 董寶貴 孫文學 尹為民 董連海
佟長江 徐振武 岳春生 李海 閻光明 傅昌發 丁少良
女:鄭淑雲 李曉霞 關長榮 董瑋 朱和平 白鳳蘭 蘇文秀 鄭桂雲
陳樹新 王艷春 白玉民 於蓮 李麗穎 石桂琴 張建華 楊宏偉
閻學靜 楊金華 孫曉麗
【民間演員】
王文軒 白玉令 劉桂玉 孫艷芳 趙曉軍 小豆豆 王小力
張 濤 關小飛 瞿 波 路小波 關小平 李小宇 董明珠
於小飛 常艷萍 張小波 劉冬梅 孫麗榮 畢佳琪 吉忠利
徐秀麗 魏 三 唐鑒軍 王小寶
【小秧歌導演、編劇、編曲及研究人員】
王中堂 王軼夫 高鳳閣 高雲梯 隋國鈞 劉文彤 劉新
張明遠 牛正江 張文奇 白萬程 張連俊 王兆一 何川
崔廣林 孫士學 隋書今 張憲彬 於永江 楊維宇 王肯
董延瑞 趙雲程 張志勛 那炳晨 顧玉增 於憲濤 王徹
苗中一 王鳳賢 李忠堂 金士貴 李鵬飛 何慶魁 耿瑛
陳功英 馬金萍 馬 力 張 震 趙月正 崔 凱

代表作品

《包公斷後》、《二大媽探病》、 《回杯記》、 《連心曲》、《馬前潑水》、

小秧歌小秧歌
《梁賽花擀麵》、《皇親夢》、《攀親家》、《老漢背妻》、《單出頭》、《包公賠情》、《孫二娘開店》、《張郎休妻》、《禪宇寺》、《雙趕集》、《送雞還雞》、《李翠蓮還魂》、《六月雪》、《劈山救母》、《洪月娥做夢》、《打龍袍》、《密建游宮》、《劉金定探病》、《羅成算卦》、《大將名五更》、《春哥對花》、《張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韓琪殺廟》、《小拜年》、《富貴九子圖》、《游西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