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白刺

小果白刺

小果白刺:本種分布範圍很廣,生態條件懸殊,植物形態變幅也大。如內蒙古新巴爾虎旗達賚湖附近的標本葉形較小,長6-10毫米,寬2-4毫米;果長約6毫米。蒙古南部標本葉形較大,長15-21毫米,寬3-5毫米,果長7-8毫米。這種形態差別可能與生境不同有關。前人根據形態的變化;毛的有無、果形、顏色、葉的寬窄等定有不同的種下等級var. argentea Kom.,var. globocarpa kitag.、f. angustifolia Petrov和f. brunnescens Petrov等。但這些形態極不穩定,且有過渡類型。甚至在同一株內混雜各種類型。這些種下等級勿須再分。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小果白刺小果白刺

小果白刺
【別名】白刺、西伯利亞白刺、酸胖、哈莫兒、卡蜜、旁白日布、哈日木格【蒙名】
【來源】蒺藜科白刺屬植物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以果實入藥。秋季果實成熟採收,曬乾。
【性味歸經】甘、微鹹,溫。

植物形態

灌木,高0.5-1.5米,彎,多分枝,枝鋪散,少直立。小枝灰白色,不孕枝先端刺針狀。葉近無柄,在嫩枝上4-6片簇生,倒披針形,長6-15毫米,寬2-5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漸窄成楔形,無毛或幼時被柔毛。聚傘花序長1-3厘米,被疏柔毛;萼片5,綠色,花瓣黃綠色或近白色,矩圓形,長2-3毫米。果橢圓形或近球形,兩端鈍圓,長6-8毫米,熟時暗紅色,果汁暗藍色,帶紫色,味甜而微鹹;果核卵形,先端尖,長4-5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

地理分布

分布於我國各沙漠地區;華北及東北沿海沙區也有分布。生於湖盆邊緣沙地、鹽漬化沙地、沿海鹽化沙地。蒙古、中亞、西伯利亞也有分布。模式標本產於俄羅斯巴爾古津(БapГэИн)地區,現可能已遺失。

功能用途

調經活血,消食健脾。身體虛弱氣血兩虧,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月經不調,腰酸腿痛。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耐鹽鹼和沙埋,適於地下水位1-2米深的沙地生長。沙埋能生不定根,積沙形成小沙包。對湖盆和綠洲邊緣沙地有良好地固沙作用。果入藥健脾胃、助消化。枝、葉、果可做飼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