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斑葉蘭

小斑葉蘭

小斑葉蘭,拉丁名: Goodyera repens (L.) R.Br ,科名:蘭科Orochidaceae中文藥材名:斑葉蘭。屬蘭科植物,生長於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坡陰濕處,多腐殖質的土壤或高度腐爛的松樹倒木上,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小斑葉蘭小斑葉蘭形態

種中文名:小斑葉蘭
種拉丁名:Goodyerarepens(L.)R.Br.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屬中文名:斑葉蘭屬
屬拉丁名:Goodyera
國內分布: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安徽、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西藏。生於海拔700--3800米的山坡、溝谷林下。
國外分布: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西伯利亞至歐洲、緬甸、印度、不丹至克什米爾地區、北美洲的一些國家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歐洲。
海拔:700-3800
命名來源:[Aiton.Hon.Kew.Ed.2:198.1813]
中國植物志:17:131
最低海拔:900
最高海拔:1600
生境:山坡
藥用部位:全草
藥用功能:能清熱解毒,活血散結

形態特徵

小斑葉蘭花序

原植物小斑葉蘭為多年生草本,高8cm~25cm。根狀莖伸長,匍匐。莖直立,單一,被白色腺毛,生數枚基生葉。葉片卵狀橢圓形,長1.5cm~3cm,頂端銳尖或稍鈍,基部寬楔形至圓形,全緣,上面綠色,有白色不規則條紋和黃褐色斑點,下面灰綠色;葉柄基部鞘狀抱莖。總狀花序頂生,具數朵至10餘朵花,花序軸被腺毛;花苞片披針形,長超過子房;花小,白色,或帶綠色或帶粉紅色,萼片外面被腺毛,中萼片長3mm~4mm,與花瓣靠合成兜狀,側萼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與中萼片等長或略長,頂端鈍;唇瓣舟狀,長3mm~3.5mm,基部凹陷成囊狀,內面無毛,無爪,不裂;合蕊柱短,與唇瓣分離,蕊喙直立,2裂,裂片長可達1.5mm;柱頭1個,較大,位於蕊喙之下;子房扭轉,疏生腺毛,幾無柄。蒴果紡錘形,下垂。

藥材簡介

小斑葉蘭小斑葉蘭
藥材性狀本品根狀莖圓柱形,斜升,直徑約2.5mm;表面棕黑色,節明顯,節上生數條粗壯細長圓錐柱形根;根長3cm~7cm,徑1.5mm~2mm,褐色,表面絨毛狀,莖圓柱形,徑約2mm,表面棕色,被腺毛。葉數枚生莖基部,捲縮,展開後呈卵狀披針形,長1.5cm~3cm,寬1.2cm~1.8cm,下面棕紅色,上面黑褐色,具黃褐色斑紋,葉柄長約1.5cm,基部鞘狀抱莖。總狀花序頂生,花小,多數,棕紅色,苞片披針形,遠長於子房。氣微,味淡。以具根及花序者為佳。生於山地林下或林緣。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華中及西南,日本、朝鮮、蒙古、俄羅斯及歐洲、北美洲也有分布。採收加工夏、秋季採挖,洗淨,曬乾或鮮用。

性味功用甘、辛,溫。歸肺、腎、心、肝經。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軟堅散結,補腎。用於肺腎虛弱,喘咳,頭暈,目眩,遺精,陽萎,腰膝疼痛,肺結核咳嗽,支氣管炎,淋巴結核,蟲蛇咬傷,癰癤瘡瘍,跌打損傷。常用量15g~30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傷處。
性味:甘、辛,溫

分布特點

小斑葉蘭花序
1.屬及種的分析
①.屬的地理成分
熱帶分布屬2屬2種,其中虎舌蘭屬(Epipogium)分布在中國北溫帶,斑葉蘭屬(Goodyera)可延至亞熱帶。
溫帶分布屬7屬17種,其中北溫帶有(7屬14種)凹舌蘭屬(Coeloglossum)、珊瑚蘭屬(Corallorhiza)、舌唇蘭屬(Platanthera)、綬草屬(Spiranthes)、紅門蘭屬(Orchis)、火燒蘭屬(Epipactis)、對葉蘭屬(Listera);舊世界溫帶分布有鳥巢蘭屬(Neottia)1屬3種。
②.種的分布格局
屬於廣布於整個東亞植物區的種類:(1)日本朝鮮沿中國秦嶺南、北各省區至喜馬拉雅地區分布的種共有綬草(Spiranthessinensis)及北方鳥巢蘭(Neottiacamtschatea)2種;(2)日本、朝鮮沿中國秦嶺以北經西北各省、區向南經川西、滇西北、藏東南至喜馬拉雅地區分布的種共有6種,包括凹舌蘭(Coeloglossumviride)、火燒蘭(Epipactishelleborine)小斑葉蘭(Goodyrarepens)、裂唇虎舌蘭(Epipogiumaphyllum)、寬葉紅門蘭(Orchislatifolia)、北方紅門蘭(O.roborovskii)。
僅分布於東亞植物區的中國——日本植物亞區的種有1種,即珊瑚蘭(Corallorhizatrifida)。僅分布於東亞植物區的中國——喜馬拉雅亞區的種有2種,即高山鳥巢蘭(Neottialistoroides)和小花舌唇蘭(Platantheraminutiflora)。
由以上屬的地理成分和種的分布格局分析可知,新疆蘭科植物區系以溫帶性質為主;東亞分布類型中既有中國——日本的區系成分,也有中國——喜馬拉雅亞區系成分,但後者所占比重較大。

2.特有種的分析

在新疆19種蘭科植物中沒有中國特有種,而新疆特有種達8種,占總數的42%,這說明本區植物和周邊鄰國有著一定的聯繫,但由於地質構造的發展歷史對新疆地貌輪廓的巨大作用,使這裡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阻斷了一些種類向東南部延伸,所以與中國其他省、區形成了一定的差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對葉蘭屬(Listera),兩種均為新疆特有種,該屬是原始的鳥巢蘭族(Neottieae)對葉蘭亞族(Listerinae)中較為進化的類群,新疆蘭科其他的原始種類也較多,這些都是研究蘭科植物系統演化的寶貴材料,值得深入研究。

3.新疆蘭科植物的系統排列與區系的關係

在亞科、族與亞族方面,新疆產的蘭科植物是從蘭亞科開始的,沒有原始的擬蘭亞科(Apostasioideae)和杓蘭亞科(Cypripedioideae);烏巢蘭族(Neottieae)的種類多於蘭族(Orchideae)和樹蘭族(Epidendrea),顯示出其原始性,頭蕊蘭亞族(Limodorinae)中有較為進化火燒蘭屬(Epipactis),且有1個特有種;對葉蘭亞族(Listerinae)產2屬,其中對葉蘭屬(Listera)2種均為新疆特有種(前面已述及);蘭亞族(Orchidinae)中,紅門蘭屬(Orchis)分布比較廣泛;虎舌蘭亞族(Epipogiinae)和珊瑚蘭亞族(Corallorhizinae)種類較少。新疆鳥巢蘭族(Neottieae)屬的數量占該族的17.2%,蘭族(Orchideae)屬的數量占該族數的14.3%,樹蘭族(Epidendrea)則占2.8%,從這些數據也能看出新疆蘭科植物區系多為北溫帶成分。總的來看,新疆蘭科植物的種類較少,分布集中,多為地生類型,腐生蘭也較豐富;地理成分以溫帶性質為主,中國——喜馬拉雅亞區系所占比例較大;特有種相對於本區較多。

本科簡介

小斑葉蘭小斑葉蘭
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中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

發現小斑葉蘭

2004年11月3日,從國家林業局獲悉,繼新疆夏爾西里自然保護區發現紅門蘭之後,又在該保護區內發現了國家珍稀物種小斑葉蘭。

小斑葉蘭,屬蘭科值物,生長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坡陰濕多腐殖質的土壤上,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藥用價值

很早以前,國內一些植物專家根據夏爾西里自然保護區的氣候、自然條件,推測有蘭科植物生長的可能。經多次考察發現了紅門蘭和小斑葉蘭,結束了博州小斑葉蘭無標本的歷史。

新疆有蘭科植物19種。初步推測,在新疆夏爾西里自然保護區內,有8種至9種蘭科植物存在,可以說該地區是新疆蘭科植物最豐富的地區。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種,但隨著考察的進一步深入,將會有更多的蘭科植物被發現。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