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唇帶葉蘭

兜唇帶葉蘭

兜唇帶葉蘭,產雲南南部(勐臘、勐海)。生於海拔700—1150米的山地林緣樹幹上。分布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兜唇帶葉蘭
拉丁名稱:TaeniophyllumobtusumBl.
國內分布:產雲南南部(勐臘、勐海)。生於海拔700—1150米的山地林緣樹幹上。
國外分布:分布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
海拔:700-1150
命名來源:(中國蘭花全書)[Bijdr.8:357.1825]
中國植物志:19:274
屬中文名:帶葉蘭屬
屬拉丁名:Taeniophyllum
亞族中文名:指甲蘭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AeridinaePfitz.
族中文名:萬代蘭族
族拉丁名:Trib.VandeaeLindl.
亞科中文名: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

根簇生,扁平,向外伸展,長而彎曲,長達20厘米,粗2—3毫米。莖幾無,被多 數膜質、褐色的鱗片狀鞘。總狀花序通常直立,具1—3朵花;花序柄和花序軸纖細, 長4—10毫米,粗約0.4毫米;花苞片二列互生,寬卵狀三角形,長約1.5毫米,先端 鈍尖,背面粗糙;花梗和子房長0.5--0.6毫米;花稍肉質,開展;萼片和花瓣黃色, 離生;中萼片凹的,卵形,長2.9毫米,寬1.3毫米,先端鈍,無明顯的脈;側萼片相 似於中萼片,長3毫米,寬1.2毫米,先端鈍,在背面中肋龍骨狀隆起;花瓣長圓形, 長2.5毫米,寬0.6毫米,先端近銳尖,邊緣在中部以上多少不整齊,具1條脈;唇瓣 白色,兜狀,寬卵狀三角形,長2.5毫米,寬2毫米,先端鈍,基部貼生於蕊柱基部, 上面在基部疏生乳突狀短毛;距圓筒形,稍背腹壓扁,長2毫米,粗1毫米,末端淡黃 色,鈍的;蕊柱粗短,長約1毫米;蕊喙2裂,裂片近方形;藥帽前端稍伸長為:角 形,前緣先端鈍。蒴果圓柱形,長10毫米,粗約3毫米。 花期3月,果期4—5月。

產地分布

雲南南部(勐臘、勐海)。生於海拔700—1150米的山地林緣樹幹上。分布於越 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

本屬概述

Bl,Bijdr.6:ng.70,et7:355.1825;GarayinBot.Mus.Leafl.HarvardUniv.23(4):205.1972,小型草本植物。莖短,幾不可見,無綠葉,基部被多數淡褐色鱗片,具許多長而伸展的氣生根。氣生根圓柱形,扁圓柱形或扁平,緊貼於附體的樹幹表面,雨季常呈綠色,旱季時淺白色或淡灰色。總狀花序直立,具少數花,花序柄和花序軸很短;花苞片宿存,二列或多列互生;花小,通常僅開放約一天;萼片和花瓣離生或中部以下合生成筒;唇瓣不裂或3裂,著生於蕊柱基部,基部具距,先端有時具倒向的針刺狀附屬物;距內無任何附屬物;蕊柱粗短,無蕊柱足;藥帽前端伸長而收狹;花粉團蠟質,4個、等大或不等大,彼此分離;粘盤柄短或狹長;粘盤長圓形或橢圓形,明顯比粘盤柄寬。約120種,主要分布於熱帶亞洲和大洋洲,向北到達我國南部和日本,也見於西非。我國有2—3種,產南方省區。本屬後選模式種:TaeniophyllumobtusumBl.

亞族概述

Pfitz.Entw.Nat.Anord.Orch.108.1887,“Aerideae”.附生草本,不具假鱗莖或塊莖,具肥厚的或有時有發達的根被的氣生根;氣生根生於莖上或僅集中於植株基部,有時扁平而多少綠色。莖長或短,單軸生長(頂端無限生長)。葉扁平、圓柱形或兩側壓扁,有時退化為鱗片狀(此時常有綠色根),基部常呈鞘狀而抱莖,有關節。花序側生,分枝或不分枝,通常具數花至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小或大,變化極大;蕊柱常有蕊柱足;花葯俯傾,有藥帽;花粉團4個或2個,較堅硬的蠟質,通常有粘盤柄和粘盤。本亞族模式屬:AeridesLour.共約100屬,分布亞洲熱帶地區和大洋洲,向北可達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非洲。我國有45屬。

本族概述

Lindl,Coil.Bot.App.1821.附生植物,不具假鱗莖或塊莖,具肥厚的氣生根。莖長或短,單軸生長(頂端無限生長)。葉扁平、圓柱狀或兩側壓扁,有時退化為鱗片狀,基部有關節。花序側生,分枝或不分枝,具數花至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小或大,變化甚大;唇瓣無距或有距,有時距非常長;蕊柱具或不具蕊柱足;花葯俯傾,具藥帽;花粉團2個或4個,較堅硬的蠟質,通常具粘盤柄和粘盤;蕊喙短或長,有時有深缺刻;柱頭通常凹陷。本族模式屬:VandaJonesexR.Br.共約155屬,主要分布於亞洲與非洲熱帶地區以及大洋洲,個別屬也見於南美洲。我國僅有1個亞族共45屬。

亞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摺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線於粘盤,也有直接連線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線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