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村

小姑村,位於江西省石城縣橫江鎮東北部。全村轄18個村民小組,據相關政府網統計,共499戶、2220人。耕地面積1464畝。

基本信息

江西省石城縣橫江鎮小姑村

鄉村概況
石城縣小姑村村容一瞥
解放初屬橫江區小姑鄉,1984年改鄉建制時屬小姑鄉(原羅家公社)小姑村。2001年7月隨同小姑鄉成建制併入橫江鎮後為橫江鎮小姑村。境內有中國小、衛生院、羅家林場等。小姑村系客家地域,其飲食習慣具有客家特色。菜饌講究淨鮮甜。傳統菜餚豐盛。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餚的質量逐年提高,菜譜豐盛,講究搭配,講究營養保健。棋子塊:五花肉切成一寸見方,鍋內用米酒、鹽、醬油拌炒後,小火燜爛即可。其特點是色澤紅亮,軟爛柔嫩,味道醇香,油而不膩。是過去的宴席主菜之一,每客3塊。爾後被紅燒肉、扣肉取代上席。肉丸:將豬瘦肉在料缽中捶爛,加入適量食鹽、薯粉攪拌而成餡料,(近十年來用肉機絞拌)然後捏成每個約30毫米直徑的丸子,或蒸或煮均可,然後配佐料,如醬油之類,爽嫩可口。從古至今均為宴席主菜之一,為石城名菜。魚丸:將草魚去皮骨,料缽中捶爛擂透,加上豬板油、蛋、鹽適量,充分絞和後兌適量薯粉成餡料,捏成丸狀,冷水下鍋煮熟,配以佐料即可。丸成乳白色,爽嫩可口,味道鮮甜。亦為石城名菜。米粉肉:豬五花肉切成片狀,一層五花肉灑一層糯米粉,堆放於罐、盆、缽之類的容器內,倒入適量的醬酒、香料、水,放入鍋中,小火慢墩,中途開鍋攪拌,注意乾濕度,太乾則要加醬油香料水,反覆2-3次,肉熟透後則可食用。其味清香純正,肉嫩可口。霉豆腐:用新鮮豆腐切成七八分長的立方塊,攤於籃或籮內數天,待發酵透心後,逐塊裹辣椒粉後,分層加適量食鹽,裝入罐中,加酒釀密封即可。冬季製作的可作長年佐菜,其味香濃。醬豆子:用黃豆煮爛霉制,待豆霉透後加鹽,辣椒粉或薑絲、蘿蔔乾等,曬乾而成,可作長年常備小菜。米酒:又叫水酒,為農家常備酒。用純糯米浸透後,蒸熟,冷卻後拌適量酒麴裝入缸中,保持適當溫度,密封數天后即成。過去家家戶戶蒸酒過年。有客人贊橫江水酒為“隔壁遊人醉,開瓮十里香”。是橫江的特殊工藝產品。改革開放後,不少人到外地辦起“橫江水酒”店,生意火紅。茶點:鄉間盛行吃茶,小兒湯餅之會、滿月、過周、生日、喬遷後和喪事後,主人都要煮茶待客。其茶有兩種:一種是擂茶(又稱鹽茶),一種叫米茶。擂茶是先將茶葉末和芝麻、豬膏(燉熟)、生薑、鹽和香料擂成“茶泥”,開水沖和後即成稀茶(茶水),再兌入粉乾、粉皮、筍乾、豆子(最好香菰豆,先煮爛)、韭菜、大蒜、蔥、青菜葉、肉丁等(這些統稱饗料)炒熟拌勻,另外再加炒米、油炸花生米、油炸粉乾、粉條、豆腐乾等面料,吃時色香味俱全。米茶是用2:8的生熟粳米磨粉,倒置鍋中加水煮成稀糊狀即可,再加入炒好的上述饗料拌勻,吃時每人再加油炸花生米、豆、豆腐乾等面料即可。要自制糕點果品。春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節前,油炸煎丸、煎豆腐、黃米齊、油炸糕、芋包子、蘭花筋;過去市場貧泛時,還要炸豆子、炒花生、炒向日葵瓜子、炒紅薯片子等等。黃米齊:用黃芥、班榨(一種植物)燒灰兌水的植物鹼水浸泡大禾米,然後大火蒸透,倒入石臼內打爛,再做成園塊或條狀即為成品。食用時切成塊狀,煮或炒後加糖或鹽即可。米粉:又叫粉乾。粉乾是當地人民的傳統副食。用粳米浸透磨成漿,壓乾後加熱成米糊,通過小孔內壓出成細條狀,曬乾即為成品。食用時,用水浸軟,可炒可煮,加以各種佐料即可吃用。粉條:用薯粉兌水成稀糊狀,用平板盆盛薄糊蒸熟,攤開曬成半乾後切成條狀,再曬乾後即為成品。吃用時,用水浸軟,可炒可煮。[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