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寨村

前段寨村

至1943年底,邱縣不少村莊成了無人區,段寨也成了半無人區。 楊春德,生於1909年,1963年病逝。 楊清敬,前段寨人,1921年12月9日生,出身貧寒。

基本信息

段寨村位理位置優越前段寨村位於河北省邯鄲市邱縣邱城鎮,地處東經36°41'北緯115°11'之間。位於黑龍港流域上游,華北平原腹地。東與館陶縣接壤,西南與曲周縣接壤。東有106國道、大廣高速貫穿南北。地貌屬古黃河、古漳河沖積平原,海拔32.7米至40.8米之間。氣侯屬北暖溫帶亞溫潤大陸性季風氣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0°C,日照2539.2小時,降雨量524.6毫米。經濟以農主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等;經濟作物主要以棉花為主。

基本情況

前段寨村(Qiang duang zhai)位於縣城東南14.6公里,西有沙東乾渠,漢代以前建村。據傳:商湯王駐蹕此村,戰馬暴死,人們便稱此村“斷氣寨”,簡稱段寨。後演變為段爾寨、段二寨、段寨、南段寨、大段寨。1962年分為前、中、後段寨。地勢平坦,為潮土地。主產棉花、小麥、雜糧、林果等。前段寨村珍存明萬曆二年“重修成湯廟記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5戶。709人。2389畝地。人均純收入2630。

建村時間

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縣境置平恩侯國,轄3000戶,12821人。據考,時村落有段寨等。

沿革區劃

明萬曆四年,隸屬邱縣奉化鄉奉一里。清康熙四年,隸屬邱縣奉化鄉奉一里。清雍正六年,隸屬邱縣奉化鄉奉一里。清乾隆四十七年,隸屬邱縣奉化鄉奉一里。清光緒三十一年,隸屬邱縣奉化鄉奉一里。民國二十三年,隸屬邱縣奉化區。民國十九年(1930),錄屬邱縣第二區。1938.8~1939.8隸屬邱縣城東區。1939.8~1942.8隸屬邱縣第二區。1942.8~1945.10隸屬館陶縣第四區(亦稱新四區)。1945.11~1953.4隸屬邱縣第二區。1953.4~1956.7隸屬邱縣石佛寺鄉。1956.7~1958.2隸屬邱縣大馬堡鄉。1958.8~1961.3隸屬曲周縣梁二莊公社。1961.3~1987.10隸屬邱縣大馬堡公社。1987.11~1996.1隸屬邱縣大馬堡鄉。1996.1~至今隸屬邱縣邱城鎮。村現有三個村民小組。

村邊清失村莊

莊戶井,位於後段寨東北,消失於明代災荒。吳街,位於前段寨西南,消失於明代災荒。大許村,位於中段寨村西,消失於明代戰亂。

村政權

明初設鄉、里、甲。以110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為里長​。里分十甲,甲凡10人,歲役里長1人。甲首10人,凡十年一周。萬曆四十二年(1614)邱縣編戶四鄉26里。清仍沿明制。乾隆四十二年(1777)邱縣編戶25里,分4鄉轄108村。民國19年(1930),邱縣設5區12鎮117鄉。當時百戶以上村為鄉,不滿百戶村編入附近村莊或聯村為鄉,村莊過大亦可分鄉。以此兼併12村,析置3村,共增15村,全縣實為144村。每區以區長,助理員,秘書各1員,區丁兩名。鎮、鄉各設鎮長、鄉長1員,並設聯莊會局,皆有壯丁槍械。1938年5月至1945年8月,當時村時為抗日游擊區​時為根據地,村莊設莊長(村長)、糧秣幹事等負責村級行政工作,為敵占區時的莊長(村長)大多傾向抗日,用機動靈活的方法應付敵人,保護抗日軍民,民眾稱為“兩面村長”。1945年8月至1953年4月,村級設莊長(村長)、糧秣幹事及教育、治安、民調員各1人。1953年4月,村級設村長、糧秣幹事等人員。1958年8月至1967年3月,村政權改為生產大隊,設大隊長、會計、治保民調、財物保管、貧下中農協會主席、民兵連長各1人。1984年4月,村級由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為村民自治機構設主任、副主任、會計、治保民調員、計畫生育員等,一般3~7人。1996年增設主管計畫生育專職副主任

金融

民國16年(1927),大段寨、南寨殷富戶開設“雙榮昌”錢鋪。大段寨楊春榮任掌柜,南寨周尚榮為外水,大段寨趙運昌為會計,各出股金若干元,以經營錢貼兌換銀元,收取息金。後因假貼出現,3家土地賠光,錢鋪廢止。1953年2月,大段寨信用社在吳富美、岳如堂、朱壽彭倡導下成立。其中,岳如堂入18股,時人稱“十八股大當家”。1980年邱縣農村信用合作社大馬堡信用社在前段寨村建立信用站,代辦員曹書芹,代辦全村居民儲蓄、信貸、結算事宜,2002年底存款餘額143萬元,居全縣代辦站名次59位。​

沙東乾渠

帝堯七十二年(前2286年),《尚書·禹貢》載:大禹率眾治水導河至於衡漳(今段寨西北)。經邱城、雨(禹)莊、馬頭、古城營入廣宗縣境,東北流天津入海。《水經》敘:漳水自平恩以下皆禹河之故道。

湯王廟

元大德無年(1297),六月旱,以糧賑饑民。達魯花赤暗都刺率官民禱雨,後祈成湯,建成湯廟於城東南段二寨。成湯廟,在城東南八里段二寨。父老相傳,以為王巡狩至此,崩,後人立廟祀享。近移城中東北隅,遇旱祈禱,霖雨轍應。按:湯崩於亳,葬二亳,以為至此崩,無所考證,或者湯御旱災之君也,後人因旱祈禱屢應,立廟祀之,理或然也。若曰崩於斯,非也。重修成湯廟記碑,1996年9月20日出土,存於前段寨村國小院內,碑高1.95米,寬0.72米,厚0.2米,刻於明萬曆二年(1574)七月,山西澤州教諭楊時中撰文,楊一漢書丹,趙耿篆額。《邱縣舊志校注》收錄該碑文並拓片。
重修成湯廟記碑首

錄異

馮道人,不知何許人也,成化間來,居真武觀中。時大旱,邑人延之,入成湯廟禱雨,設壇畢,道人袍袖一展,雷自廟中起,大雨如注,遠近沾足。是年秋大熟,道人去,不知何往。

教育

民國元年2月,第二區南段寨,建邱縣縣立南段寨初級國小一處,校長楊運生,教員趙文杰。現有前段寨村國小一處。

電力

前段寨村於1974年始通電,隸屬大馬堡供電所,線路大馬堡站—段寨(大馬堡032段寨線),主幹線起於大馬堡35千伏變電站,止於前段寨南。主幹線長3.30公里,導線型號LGJ-50平方毫米。該線路共有182基桿,乾、支線總長14.66公里,於2000年4月投運。該線路主要分支3條,供前段寨、中段寨、後段寨、南寨村用電。前段寨村2002年8月完成低壓電網和農網改造,總投資5.90萬元,新增配變1台/50千伏安,新架線路0.94公里,更換電錶箱49個,整改170戶。

交通

老沙河水路及邱新線連線本村與外界的聯繫。
村西老沙河

郵電

前段寨村郵政上隸屬梁二莊支局線路1,班期為值六休一,村設投遞點和信報站,辦理函件、包裹、匯兌、郵政儲蓄、集郵、報刊訂閱、通信等業務。前段寨村於1995年通電話,現村民多用固定電話和移動手機等,滿足居民的通話需求。

衛生

村有衛生保健室二處,基本上實現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標。

治安

民國二十三年第二區南段寨有二聯莊會局。民國二十三年南段寨鄉有銅槍23枝,鉛槍2枝。

軍事

1942年8月30日,當日早6時,邱縣偽軍出動一個小隊到段寨搶老百姓的東西,我22團2連趕到將偽軍擊回城,擊斃偽軍2人,俘偽軍5人(內隊長1人)。繳獲步槍7支,子彈160發。我消耗子彈63發,無傷亡。
前段寨戰備指揮所,1971年,按照毛澤東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縣革委成立戰備工作領導小組和戰備辦公室。並決定:在前段寨村西二公里林場內建立邱縣後防基地戰備指揮所。號召全縣人民每人獻一塊磚,自力更生搞戰備,很快收到20多萬塊磚,由大馬堡公社武裝部組織民兵​義務承建全部土方工程。地下建有深5.67米、長200米和4間100平米的地下指揮室。配有發電機、電台、電話和報警裝備。地上建有戰備辦公室5間,由縣武裝部首長輪流帶班,前段寨民兵連​配合晝夜值班。
前段寨戰備指揮所

1965年在民兵中首先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活動,5月4日由邯鄲軍分區司令員李國策主持在前段寨召開學毛著現場會,全區500多名代表參加,民兵指導員楊鳳奎介紹經驗,1966年1月7日,楊鳳奎被省委命名為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
根據地貢
民國30年(1941)3月8日,冀南三分區三地委創辦《人山報》,社址先後在段寨等村流動。並有電台一架,及時傳播中共中央精神,報導抗戰英雄業績,對民眾鼓舞甚大。
首長夸譽模範縣(節錄)
《人山報》電台駐在敵人眼皮底下的前段寨二年多時間,平安無事,民眾機智保護是個原因,其次是我對敵工作的勝利。雖經敵多次“掃蕩”,電台人員及電台始終未受到任何損失。三分區司令員高厚良曾致信段寨村長楊清運讚揚道“你們了不起,在敵人眼皮底下,保證了三分區的耳朵從未受到過損害。”此亦驗照一個道理:越是看似危險的地方,反倒相對安全,這要看一個人的膽識。
紅色電波出段寨
劉夢河 胡存夫
抗戰時期的冀南三分區三地委《人山報》,1941年3月8日創刊於曲周曹莊。新華社冀南分社新聞台,在1942年“四·二九”日偽大規模鐵壁合圍掃蕩中,損失尤為慘重,電台人員有的犧牲,有的被俘,有的失散,一些機器,器材丟失。重大新聞來源困難,很難直接了解黨中央的指示精神。這時報務員劉盾(又名劉夢柯,山西人),譯電員胡存夫(南宮人)奉命到四分區找當時的直接領導人冀南區黨委宣傳部長王任重,由他具體分配工作。王任重特別提出了《人山報》,並對“人山”二字進行了解釋。王任重說:“‘人山’二字取義於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挺進冀南時提出的在平原創建‘人山’的戰略思想。‘人山’、‘人山’人民民眾是靠山,民眾發動起來了,我們就有了靠山。冀南平原沒有天然的高山峻岭,但有了‘人山’,就有了八路軍、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的根據地。就能同太行山、呂梁山、大青山等根據地一機鞏固和發展,就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人山報》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命名的。”第二天,王任重正式通知我們二人到三地委報到,籌建《人山報》社新聞台,以溝通同延安新華社的聯繫,把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傳送到邯鄲一帶。我倆帶上王任重寫給三地委宣傳部長楊易辰的親筆信,星夜向三分區進發。三天后,他們來到了位於曲周東南的曹莊村,這是《人山報》的社址。
時在1942年5月,分區王幼平主任給電台找的隱蔽點,是距邱縣縣城8華里中間不隔村的段寨。該村西北方向是邱縣縣城,北面六里是偽軍焦路據點,東北十里是鬼子塢頭據點,西面六七里是邱縣通往侯村和廣平縣城的封鎖錢,封鎖線上有大大小小的據點和炮樓。段寨所處形勢是三面臨敵,只有東南方與根據地相連。這裡被鬼子稱為“明朗區”、所謂的“王道樂士”。
其實,這裡的人民民眾,更加痛恨鬼子漢奸,擁護共產黨,秘密做各種抗日工作。敵占區大都有兩套政權,有抗日村長,也有專門應付敵人的偽村長。一些偽村長是經抗日政府批准的,表面給敵人辦事,實際給根據地傳送情報,這叫做“兩面政權”。
段寨是中共邱縣黨組織誕生地,該村1935年就成立基層黨組織,黨的民眾基礎好,民眾全務保護我們。但安全都是相對的,萬一被敵人發覺,隨時都可能遭到突然襲擊,從這一點上說,比在根據地更危險。
段寨情報分站站長王執信(疑應為王智禮、邱城北街人,1913年生,冀南三分區情報科段寨情報分站站長,1945年在曲周縣高胡寨失蹤,1989年省批情偵烈士)同志,是分區敵工幹事,在邱縣一帶做敵偽工作和情報工作。軍分區對邱縣敵人的動向了解很清楚,多賴於王執信的情報。據說,他與邱縣偽軍大隊長有結拜之交,出入縣城很方便。掃蕩時一個偽軍到他親戚家搶了一個銅洗臉盆,知道詳請之後,又送了回來,還給賠禮道歉。為了工作方便,分區允話他住在段寨親戚家中,以此作為秘密聯絡點。
一天,王執信親到報社接我們。報社領導說:“住段寨是王主任的決定,有王幹事保護,不要有什麼顧慮”。臨行時,報社把分區宣傳隊調來的劉樹杞(廣府城裡人)配備到電台。當夜,我們帶著機器和套用之物,跟隨王幹事北行,心裡難以平靜。當時劉盾十七歲,胡存夫十六歲,劉樹杞年齡更小,這是我們參加革命以來,第一次獨立工作。
到段寨後,王幹事把我們領到一戶農民家,夫妻二人正在壯年,有一小男孩。他們把三間北屋讓給我們,自己住在西屋偏房。第二天才看清,這家住在村東北角,牆外就是莊稼地。早晨,王幹事領來了村長,送來糧、柴、被褥。村長姓任,大家叫他老任,他辦事積極熱情。此後,經常給電台送柴燒和幫助買些油鹽及用品。不久,電台搬到前街東頭,房東楊春德,父子二人住北屋,我們住西屋,東屋兩間是廚房。村長楊清運。
這天第一件事,是架線安裝機器,按時收報。劉盾上機,抄下了在敵區的第一班電報。胡存夫與劉樹杞,則在房東大嫂的幫助下,生火做飯,這是我們我們這一次吃自己做的飯。當天我們又在屋裡挖了一個小洞,把收報機藏在裡面,上面蓋上蓋加以偽裝,不仔細看,是難以發現的。不工作時,一定把它藏起來,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敵情。機器雖不好,在當時卻是寶中之寶。
電台設在敵人眼皮底下,住了二年多,竟平安無事,民眾的愛護和保護是個重要原因。同時,我們在生活上也多方面得到民眾的幫助,剛住后街時,房東教我們做飯蒸乾糧,鄰居們幫助磨麵推碾,連不出大門的姑娘,也多次出來幫助幹活。沒有菜吃,村乾們常送瓜菜。天涼了,鄰居的大娘、大嫂又幫助染布做棉衣。在前街,明保娘對住在她家西屋的劉樹杞特別照顧,天冷了還給燒炕,增添被褥。我們按八路軍的傳統,稱年長的大伯大娘,年輕的叫大哥大嫂,有時也幫鄰居挑水推磨等等,幹些力所能及的活。
保密是相對的,在這裡住久了,一些民眾已知道我們的工作性質,只是心照不宣罷了。出於對八路軍的愛護,他們把為電台保密,也看成是自己的責任。所以,當我們提出搭秫秸棚、挖洞、修建地下工作間時,房主都一口答應,積極配合。我們也學習了一些方言土語,穿著與民眾一樣,基本上也地方化了,有時外來的親戚,還把我們看成是當地人。
與民眾關係密切後,串門交朋友的也多了,來人就熱情相待。他們帶來了各種訊息,從外邊的敵人活動到本村的大事,什麼都談。其中有個叫郭永江的棋迷,常來與“小六”(劉樹杞在當地的暱稱)殺兩盤,開始雙方殺個平手,時間一久,他就殺不過“小六”了。後來他帶來一部線裝古本《棋譜》,與我們一起研究。譜內有一式叫做“一馬潰城”的棋,布局奇特,很有意思。還有一青年農民叫翟希賢,高小畢業,曾在冀南行政幹校學習過,也常來找我們拉家常,了解國內外時事,還借給我們古典小說看。
電台到段寨不久,《人山報》總編輯翟向東,即來看望大家,了解情況和進行保密檢查。他在屋內外和院裡院外,普遍看了一遍,發現天線從窗子引出,掛在靠牆的秫秸捆上,容易暴露目標。當即指示,應再想辦法,儘量隱蔽。後來我們利用這家一端拴在窗子的一根曬衣鐵絲,將花線的一頭纏在鐵絲上,一頭接在收報機上,從此,曬衣鐵絲當作了天線,緊要時拆接也很方便。
王幼平主任,始終對電台很關心,一次來電檢查工作並看望大家。他詢問了電台的各種情況,對電台挖地洞,發行環境和保密措施都很滿意,並加以表揚。王主任是長征幹部,他學識淵博,說話風趣,平易近人。給大家介紹做地下工作的經驗,有聲有色地講述了他代表共產黨、八路軍到築先縱隊做團結爭取工作的情況以及日本鬼子攻占聊城時,范築先將軍是怎樣犧牲的,他是如何脫險的。幾個青年人,聽得津津有味,銘心難忘。為了招待王主任,電台特意做了一頓沒攙糠菜的淨米飯,他和大家一起吃得很滿意。
電台有副麻將,是鄰居借給的。為了應酬裝門面,故意給外人看,有時還得擺在桌上,正像城市地下工作者的擺放一樣。這次王主任有興,在王執信的陪同下,玩了幾圈,之後就去情報站了。
1942年冬,抗戰已進入最困難時期,敵人經常來段寨催糧要款,有時還包圍“清剿”。於是我們先在炕邊挖了一個地洞,後又決定在房東的東閒院挖地下室。大家每天夜晚忍著飢餓挖洞背土,經過半個月的辛苦勞動,挖成了一個有進口又有出口,約有兩個小間的地洞。裡面有工作檯、土炕,放油燈的壁龕。還有水缸和裝電池的防潮木箱等。地下部分搞好後,大家都很滿意,剩下的難題是洞口怎樣偽裝,天線如何引出來。我們看到,當地民眾的廁所,多在糞坑上蓋一石磨盤,磨盤上有兩個小孔,人們蹲在上面便溺。劉盾想,若在洞口上蓋一磨盤,偽裝成廁所不就是個好辦法嘛!便又想到磨盤下若是黑洞洞的,沒有糞便,更容易引人懷疑,便在磨盤下,設定了個可移動的木箱,箱內放上沙土和糞便。經過幾次試驗改造,偽裝的洞口建成了。並在周圍用秫秸圍成柵欄,從外邊看起來也像個廁所的樣子。進洞時先把磨盤移開,將糞箱推向壁龕內,這時洞口敞開,人下到洞內,然後舉手將磨盤復原,再把糞便從壁龕內到磨盤正下方。一個人隨意進出,整個過程只需二三分鐘。天線如何引出、怎樣偽裝?我們在放工作檯的洞頂上面掏了一個通氣孔,把天線藏在秫秸捆里引出地面,幾個秫秸稀疏地捆好豎立在一起,又像柴禾堆,又能透氣。洞裡的空氣新鮮了,電報信號也沒有減弱。
一天,冀南軍區情報參謀程春茂,到本村情報站檢查工作,王執信領他來看電台,劉盾請他在院內尋找洞口,他難容不久,猜測說:“一個可能是在房基牆壁上;另一個可能在灶台內,或是在火抗的蘆席下”,唯獨沒有猜到廁所。知道後他說:“洞口好是好,就是有些髒,搞不好弄一頭糞便”。他的幽默,引起大家一陣哈哈大笑。他還說:“糞便箱最好用鐵皮做,裡面放上用粘土做的假糞便,不然就是自找臭味”。
在地洞裡工作,比較隱蔽安全,但時間一長,身體受不了。機器發霉,性能降低,電池容易跑電。看來,這種辦法,只適用於敵情緊張時短期使用。後來我們建了一個既隱蔽又乾燥的工作點,即在李廷義油坊東院,挖了一個長方形的有十平方米的地窨子。院子長滿樹木荒草,有牆無門,進出時要翻牆而過,比較秘密。地窨子的進出口設在楊清元一個舊車棚內,用柴草和破舊農具遮蓋起來。通氣孔挖在椿樹根下,天線從孔引出,並加偽裝。搬到這裡,不太潮濕,比在第一個洞內工作舒適多了。有了這兩個地下設施,不僅有利於平時保密,遭敵突襲時,人機便於分藏,以減少損失。後來為更大係數安全自衛,連通地洞,又挖了一段地道,約長20多米,出口在房東大門前邊一個閒院子裡(今在楊鳳奎老家東院)。
挖地道多在夜間,因為缺糧,不能加餐,大家腹中空空,但毫無怨言。劉盾一邊籌劃一邊帶頭勞動,李樹森是個主力軍,蘇傳興、胡存夫、劉樹杞、趙祥荃各盡其力,不甘落後。大家同心協力,忘我苦幹,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好電台,保護好自己,努力完成工作任務。
身在敵占區,雖有民眾和情報站掩護,但在地道設施不甚完善的前提下,敵人進村催糧“清剿”時,還得躲出去周鏇,這幾乎成了我們的職業習慣。由於我方情報工作和民眾基礎較好,常常有驚無險,思念起來,回味無窮。現將記憶較深的幾例分述如下:
1942年8月30日早晨,王執信聞訊急忙趕來說,駐邱城敵人馬上來村征糧,你們趕快到村東北地里躲躲吧。這時我們幾個毫不猶豫攜帶電台,飛身跳過東閒院牆頭,在莊稼叢中跑了大約二里多地,在一塊枝葉茂密的棉花地里趴了下來。果然,一大隊鬼子和偽軍進村了,我們睜大眼睛驚恐地注視著村裡的動靜。在棉花地里趴久了也很累,不知誰不甘寂寞,高談起《水滸傳》來,原來王執信給借了一部線裝《水滸傳》,大家工作之餘,爭相傳看。便趁此“良機”,饒有興致地討論起書中人物和特有的用語,如:“端的使得好槍捧”、“小潑皮”,“浮浪子弟”、“五七斤牛肉”、“久聞大名,如雷貫耳”等等,言語精練頗具特色。還重複著王熱信說的“季(李)達(逵)有萬夫不擋之男(勇)”的別字笑話,議論著誰最有本事。在敵情緊張時刻,還在“棉棵下面論英雄”,卻有幾分浪漫色彩。直到22團2連趕來,將敵人擊潰回城。我們才又返回來。是役擊斃偽軍2人,俘偽軍5人。同年冬,敵人連續數天“清剿”,電台不能正常工作。1943年春節剛過,獲悉敵人要進行大“掃蕩”,一天夜晚,我們把收報機藏好,在王執信的帶領下,潛入了敵人的據點村------焦路村內。實踐證明,最危除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離敵人越近的地方越安全。因為敵人認為“八路的幹活”不會在他們眼皮底下活動。我們就是抓住這一心理,把敵駐炮樓村定為堡壘村,當然這主要靠黨的民眾基礎工作,也需非凡膽識、氣魄和智慧。我們沿著炮樓外的壕溝,走進村西頭一個老鄉家中,這裡距炮樓僅200多米。王執信說,他已告訴偽軍中的內線,有情況及時送信。這家主人是地下工作者,豪爽有膽氣,對來“客”很熱情,周到地安排了食宿,把房門和大門嚴密關好,並交待我們要“安靜地呆在屋裡,千萬別到外面去。”這天深夜,他一直在外邊探聽動靜,還不斷回來報告鬼子的行蹤。我們一直在此隱蔽了兩天,敵人的“清剿”停止了,情報站同志引導我們安全返回駐地。這次據點之行使我們深深感覺到我黨的“人民是靠山,有敵人無敵區”的政策效果。在敵人“掃蕩”猖狂時,往往鑽到敵人肚子裡,倒是更安全些。
1943年春末的一天夜晚,情報站通知說:“明天敵人來這村,企圖不明,還是離開一下好。”我們藏好機器,把住房地洞收合妥當,趁天未亮,轉移到村南幾里外,在交通溝內躲起來。多半早晨過去了,聽不到村里動靜,放心不下,就商議由趙祥荃回村偵察一下。他潛入村內,先到房東家,了解到敵人未抓人,也沒有找洞,再到油坊東院,沒有發現敵人進去過的痕跡。他出村後向南跑村,突然閃出兩個偽軍端槍喊道:“站住!”趙心想跑是跑不了了,乾脆硬碰硬吧。偽軍問:“你是乾什麼的?”“我是八路”。“在八路乾什麼?”“當通信員”。他又用滿不在乎的腔調說:“你們出來不是混碗飯吃,咱們無冤無仇,夠朋友的就把我放出去,不夠朋友,就把我撂倒這,絕不含糊。”兩個偽軍可能看過我軍的傳單,不願再屠殺自己的同胞。一個說:“小兄弟,夠漢子,咱們算認識了,我叫XXX,他叫XXX,我放兩槍,你就跑吧”。趙祥荃轉身向東跑去,身後響起了槍聲和喊叫聲。在溝內的同志,聽到槍聲,又看他在奔跑,都為他捏一把汗。中午,敵人走了,大家安全回來。此事傳到報社,同志們無不敬佩趙祥荃的英勇機智,同時也感覺到《人山報》對敵偽人員的政治攻勢和記紅點黑點的宣傳起了很大作用。事後趙祥荃把兩個偽軍的名字告訴了王執信,王執信給他們記了一筆“紅賬”。三次避敵“掃蕩”,安全無恙,併到敵人窩裡藏起來,都是王執信等同志掩護照顧的結果。革命處處有親人,在長期鬥爭中,他們不避危險,捨生忘死收集了大量準確情報,為對敵人鬥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經常使敵人的“掃蕩”撲空。同時由於神勇的一二九師八旅二十三財中隊(又名軍分區警衛連和武工隊),肩負著在這一帶保護《人山報》的特殊使命和多次伏擊周圍據點的鬼子,並闖到敵人老窩裡抓漢奸、懲辦首惡,使敵人聞風喪膽,不敢輕舉妄動。
1943年,日寇對冀南人民的屠殺、掠奪和破壞,達到了毀滅性程度。加之1942年秋糧欠收,又逢春旱,造成了百年罕見的大災荒。由於麥收很少,農民指望麥收接濟的想法徹底破滅了,飢餓使人吃光了糠秕、野菜、樹皮、樹葉。然而瘋狂的敵人,並不就此罷手,反而搶去了人民的每粒糧食,致使許多農民不得已放棄了土地,變賣家產,甚至賣兒鬻女,背井離鄉,逃荒而去。至1943年底,邱縣不少村莊成了無人區,段寨也成了半無人區。房倒屋塌,一片悽慘。這時,我們的口糧也無法保證,每頓飯計數下鍋,以稀飯為主,間或蒸些摻糠的窩頭就算好飯了。甚至把花生皮壓碎摻在裡面。有時也弄些野菜和樹葉和在裡面,用手捧著吃。按照區黨委開展“生產自救”的指示,我們人少工作重,雖不能耕種大量土地,但也盡力種了四畝多地。李樹森在家種過地,他年齡稍大,又積極肯乾,自然成了生產主管。大家積肥選種,擔水點種,鋤地管理,餓著肚子還積極勞動。這年春旱嚴重,但還是種了一些穀子、南瓜。伏天下了雨,又種了不少紅白蘿蔔和蔬菜。
1944年6月,日偽軍到段寨“掃蕩”,抓走了十幾名民眾,在民眾的機智保護下,電台始終未受到任何損失。三分區司令員高厚良曾致信段寨村長楊清運,讚揚道:“你們了不起,在敵人眼皮底下,保證了三分區的耳朵從未受過損害。”在段寨久住怕暴露,6月底,電台奉命轉移至軍寨。後又轉移曹莊、儒林,直到1945年移交“冀南日報”社。電台離開段寨,留下李樹森看管在段寨所種作物。雖經努力管理,終因早期不雨,肥料不足,收成一般。不多的產量運到電台,多少解決了一些生活困難。忍著飢餓生產,使人們在思想上意志上受到了鍛鍊。艱苦的磨難,使人們養成了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
載朱金玲《抗日烽火中的人山報》,原題《人山報社新聞台》有增刪。另參閱宋復光《請從(人山報)看冀南艱苦抗戰》,《河北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文亮《屹立在敵後平原上的人山報》及《冀南報史資料》多份。

邱縣第一個黨支部​

民國24年2月,呂懷信調大段寨國小,介紹王屏、孫登朝、靳博文、郭春才王卓民加入中國共產黨。隨之中共邱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王屏任書記。

風俗

人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俗近敦厚,家知禮遜,習俗節儉,人多讀書。其民樸厚,好稼穡,務耕織。風氣淳和,業農矜賈,經歲不見官府,民風樸厚。邑錯廣平而治,士謹愿樸野,百姓務稼穡。有垂白不涉公庭者,但俗尚猛悍,類燕趙氣習。戴聖德,讀聖書,供神主,各節相沿通俗,歲時俱遵憲書,惟猛悍少慮,猶有不惜身命者。先後隸屬山東、河北兩省,故而有齊魯尚義質樸之美德,又有燕趙慷慨悲壯之性格。扶危濟貧、見義勇為、尊師重教、尊老愛幼、拾金不昧等優良傳統,世代相傳。

民間文學

俚語

爹娘(稱父母為爹娘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祖父母之稱)。大爺、叔叔(伯、叔之稱)。大娘、嬸子(伯叔母之稱)。哥哥、兄弟(稱兄為哥哥、稱弟為兄弟)。嫂嫂、弟妹(稱兄之妻為嫂嫂,弟之妻為弟妹)。姐姐、妹妹(稱姊為姐姐、妹為妹妹)。姑姑、老姑(稱父之姊妹為姑姑,祖父之姊妹為老姑)。老爺、老娘(稱外祖父母為老爺老娘)。舅舅、妗子(稱母之兄弟及其妻為舅舅、妗子)。姨(稱母之姊妹)。公公、婆婆(婦人謂夫之父母為公公、婆婆,當面則稱爹娘或爸媽)。大伯、小叔(婦人謂夫之兄弟為大伯、小叔)。大姑、小姑(婦人謂夫之姊妹為大姑、小姑)。妯娌(婦人謂夫之兄弟之妻為妯娌)。小子、妮子(稱兒童男孩為小子、女孩為妮子)。丈人、丈母(夫謂妻之父母為丈人、丈母,或岳父、岳母)。親家(夫婦之父母互相稱為親家)。家裡(稱妻之詞,或為內人) 

諺語

淋了土王,一天一場(五行家言,土旺於四季,每季十八日為土王。這一天下雨,則十八天中雨必多)。
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
颳了墳上土,邐邐邋邋四十五。
驚蟄不犁地,不過三五日。
棗牙發,種棉花。
一指淺,二指深,三指就要悶(此言種棉花之法,言芽不能出土)。
立了秋,遍地揪(謂立秋當去棉尖之意)。
穀雨前,好種棉。
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初八、十八、二十八。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謂五月苗小宜旱,六月苗用大雨)。
伏天有雨好種麥,冬天有雪多種菜。
麥子不交九月節,廣怕來年二月雪(謂麥子種時,不宜過早,早則來年有雪受損)。
夏至三庚屬頭伏,立秋五戊是天赦(秋社)。
社前赦後麥入土。
小滿花,不回家。
東虹風,西虹雨。
早哇陰,晚哇晴,半夜哇哇,到不了明。
南風不過三,三場南風不由天。
黑雲接太陽,到不了明後晌。
水霧不過三,旱霧十八天。
寒食颳了墳頭土,一旱四十五。
雲向南,水連連;雲向北,一陣黑;雲向西,關爺騎馬披蓑衣;雲向東,一陣風。
天河東西,凍的哼唧。天河南北,枕著拳睡。天河掉角,得吃豆角。
要得安,先辦官,要得吵,娶老小。
屈死不告狀,餓死不做賊。
棍頭出孝子,嬌養無義兒。
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有志不算貧,無志貧死人。
在家不行好,出門大風攪。在家不行善,出門大風灌。
鐵到釘,人到兵,秀才當了贊禮生(清朝綠營時期,人一當兵,不能再作他業;如釘不能改造他器;秀才贊禮,就無進取心)。
莊稼秀才,沒好秀才,秀才莊稼,沒好莊稼。
使心用心,反在自身(損人利已者,往往自遭禍敗)
在家不打人,出門人不打。
莊稼人,完了糧,袖手自在王。
嬌養忤逆兒,棍打出孝子。
莊稼錢,萬萬年,買賣錢,六十年,衙門錢,順手傳。

歌謠

嗎嗎咋,尾巴長,娶了媳婦不要娘,把娘丟在灶窩裡,媳婦搬到炕頭上,他娘要吃乾燒餅,那有閒錢填窟窿,媳婦要吃大甜梨,背著搭子支趕集。
小巴狗,帶玲鐺,稀零嘩啦到集上,要吃桃,桃有毛,要吃杏,杏酸,要吃栗子面淡淡,不過他娘的老王灣。
月老娘,明光光,開開門,洗衣裳,洗的白,漿的白,尋個女婿不成才,又喝酒,又摸牌,趕個集,不回來,不過他娘的老燈台。
老貓老貓,上樹偷桃,聽見狗咬,嚇的好跑,一跑跑到房上,房上有個窟窿,掉到床上,床上有把剪子,扎了老貓的腚眼子。
織了了布,穿了了穿,王大娘不教俺,俺不會,娘打俺,格得,格得,氣死俺。
紅柯檔,水裡漂,我與姐姐一般高,姐姐騎得好白馬,我都騎得樹柯杈,姐姐蹬的好銀鐙,我都蹬的樹窟窿,姐姐穿的好衣裳,我都穿得西瓜秧,姐姐戴的好簪子,我都戴得竹籤子,姐姐攜的好娃娃,我都攜的疥蛤蟆,摔到地下,嗝呱。
哇烏哇,登崩登,娶個媳婦不眼生,上了坑,就說話,三天一個小娃娃。

謎語

一顆棗,三間屋子裝不了(油燈)
麻屋子,紅帳子,裡邊坐著白胖子(花生)
紅公雞,綠尾巴,身子扎到地底下(蘿蔔)
四四方方一座城,裡邊住著百萬兵,個個都穿黃馬褂,不知哪個是朝廷(蜂)
光棍光,光棍光,生來愛穿好衣裳,綾羅綢緞都穿過,到老還是光棍光(針)
一物明似鏡,洗了沒有不洗淨(水)
鐵皮箱,鐵皮櫃,鐵皮奶奶裡邊睡,鐵皮爺爺打一拐,鐵皮奶奶蹦出來(舊式門鎖)

順品溜

50年代初:
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公社化時:
上響聽敲鐘,幹活“一窩蜂”。少出力,多混工。秋後分紅稀忽松。
實行生產責任制後:
大包乾,大包乾,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已的。
進入90年代: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出門騎摩托,看戲不出窩。
冬冷有曖氣,夏熱有風扇。
副食放冰櫃,做飯煤氣罐。

抗日兒歌

1、山和蛋
我們是山,鬼子是蛋。
高上頂上山,鬼子亂胡轉。
轉到大山下,砸成爛雞蛋。
2、怕死不算小英豪
糖不要,錢不要。
問我八路軍,三字不知道。
打我不怕疼,兒童團決不孬。
殺我不怕死,怕死不算小英豪。
3、青紗帳里
青紗帳里,道兒長。
連著村串首莊,彎彎曲曲饒城牆。
青紗帳里,叔叔忙。
鬼子兵,心發慌。
只怕拖進青紗帳。
4、紅旗插在樹梢梢
紅旗插在樹梢梢,鬼子不敢進村堡。
紅旗插在窯頂上,鬼子嚇得站不牢。
他不知道紅旗下,有多少槍,有多少炮。
有多少叔叔在磨刀,有多少兒童在放哨。
有多少地雷等著他,看住了大道和小道。

傳說

古堤
在今南寨、前段寨村西老沙河外,尚有基本保持原貌的古堤一道,縱貫南北,長約5華里,寬約30米,經過多年自然降水的沖刷,仍很氣派,高約3米。是中華民族先人與洪水鬥爭的歷史見證。有此地段為邱曲縣界。2004年5月16日,楊鳳奎與蔣兆海、潘永生騎腳踏車踏訪古堤。似此靜臥數千年,久藏深閨人未識的古堤,在全國已不多見。疑為上古之堤,因古堤位處相距十多里的兩村之中,東河之西,西河之東,河上無橋,遭受破壞的機率概少。故得以保存下來,已十分珍貴。隨著農村機械化程度提高,古堤漸被曲周縣人盜挖。搬堤種田,拉土墊宅。今人不知保護,反而亂挖亂拉,推平種莊稼。目前古堤,已千瘡百孔,多處遭人為破壞而殘損,局部堤段已接近平衍。真是可惜。楊鳳奎詩為證,古堤:有堤遺漫漫,捜尋認從前。村人不識寶,侵蝕年復年。
老沙河外鯀堤

前段寨村古堤

對窯
十里八鄉都知道前段寨村東南地有對把窯,很高大,很氣勢,也很古老。現地上已平毀,無蹤跡可尋。窯多,自然窯坑地多,因土質屬二混土,很適合燒粘土磚,聰明的先人,因地制宜,即建窯燒磚,每年燒磚供周圍村建房用。除對窯外,在其西北有一古老的破窯,在去儒林村半路孫家墳北亦有一古窯。窯多,自然留傳許多關於窯的故事。對把窯,業主東為楊清廣、西為曹家。窯仙故事,傳的很神乎。窯仙小廟,煙火不斷,掛紅結彩。誰要生了氣,心中不如意,路過窯地,往往招災犯神經,但只要一燒香禱告,沒有聽說不好的。你要不信,由不得你。所有的窯,都叫村人平整土地、築窯坑南堤、整腰路、墊宅基挖光了。成年人尚能指其地。國家航拍地圖留有二個窯標識。燒窯的,敬窯神,上香上供,特虔誠。絕對不充許任何人說半句不恭敬的話,也不準隨地大小便。若不恭敬窯神,就燒不成磚,不是塌窯就窨不透,燒的磚半生不熟,花狗臉,無人要,準賠錢。
對窯

甜水井
前段寨村東頭去大馬堡路南,距路16米處,有一口古老的飲水井,人們叫它甜水井,因為井上安有撅桿,人們又稱之為橛桿子井​。也叫楊家井,在原楊清禎家地北頭。它歷史悠久,是本村及至全縣最古老的一口飲用甜水井,水質甘甜淳厚,熬小米飯蠟黃,熬豆飯色鮮味美。它上小下大,壘徹很周正。上口直徑1.5米,下邊能容四人拿短杴同時挖掏。井深二丈八尺有餘,水量大,泉眼粗,掏井時需用一個穀草個才能堵住。每逢天大旱,別村井斷水,段寨中后街,石佛寺,南寨村都來擔水。老人傳每逢大旱,只要一掏此井,老天就會普降甘霖,還真有點靈氣。因水質甘甜,南寨柱了從此井擔水,倒入該村北水井,說是讓全村吃上甜水。據傳此井,中間有一個大窟窿,不知從那裡來了一條大水蟒,住在窟窿內,占據了此井。夏天每到中午,大水蟒總在井內洗耍,水濺數丈,響聲遠震村內,人們驚恐不安,無人敢去挑水。只好吃苦水。楊氏一先人,綽號楊二愣,決心為民除害,降服大水蟒,奪回此井。於是他悄悄預先在井裡吊一大籮筐,手拿一特長把鋒利麥茬鏟,爬伏暗藏在井上。午時聽見大水蟒又出來戲水,說時遲,那時快,猛鏟下去,大水蟒無備頓時死去,掉在大筐內,一大筐還未盛下,血水把整個井都染紅了,村民們用轆轤晝夜不停掏了三四天,又沖雙洗,將窟窿堵住,人們又能重新飲用。楊氏先人為民除害,故事留傳至今。
甜水井(楊家井)

成湯廟
前段寨成湯廟,不知建於何代,廟院8畝,原有住持道人,有廟產良田180畝,存有歷代重修碑記6通,建有山門、大殿、後殿各三大間。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前出抱廈,為一方名勝。山門兩旁置哼哈二將,大殿供湯王,高一丈余(座下有井,深丈余,不知何用);後殿供湯王奶奶,各有侍從,童男童女。兩廊有房數十間,住原籍辛集孫姓道人全家數十口人,另有大車、碾子、磨、水井,餵有大牲口。大鐘數千斤重(明中期鑄造),抗日戰爭時期為我八路軍​毀壞,運往兵工廠,造了手榴彈,打日本鬼子用,也算物有所值吧。入民國後,為蓋學堂,將廟拆除,攆道人回村居住。1999年春,村民集資在大殿、後殿原址復建廟各一間,請人繪像供奉,每年三月十八祭祀,扭秧歌,尚稱紅火。留傳有湯王爺山西放蕎麥種等傳說。另有一重修碑,原放村西水井台上,為明天啟年間立,為後段寨郭某拉去破毀,析為門蹲。
前段寨村成湯廟近景
前段寨村成湯廟遠景

村名傳說
父老相傳:夏桀無道,湯王造反、盛夏酷暑,商湯王在衛河東岸為夏兵追趕,苦不得渡,危急萬分。正無措之際,忽有一馬飛奔而至,很溫順,似為舊騎。湯王來不及多想,即飛身上馬,那馬即駝著湯王渡河而西。追兵緊追,打馬狂奔,一氣跑到現下新井頭村,但見那馬大汗淋漓,呈大渴狀。徑直向一井走去,站石井台上,可見到井水閃閃亮晶,但苦無汲水工具。此時,眾兵將亦口乾舌燥,湯王只想飲馬,解眾將之渴,無他念,即彎腰用雙手扒住井口,暗暗祈禱:“蒼天有眼,井水有情,請以水助我”。禱畢,用力猛扳。也不知從那來的一股勁,井真的給扳倒了。湯王牽馬順著井幫斜下去,讓馬喝了個夠。眾兵將用手一捧,即可暢飲。
扳倒井位於邯鄲市邱縣邱城鎮新井頭村東屯(106國道)西邊奶奶廟(三皇廟)北大坑內。據村民李思敬講:“1972年在我拉土時發現,並隨之掏出,水質甘甜,井真的呈扳倒狀,人能從井口斜著下去走到水邊。”現年66歲的高明貴講:“事是真的,真可惜,因村有了自來水,廢置不用,井磚已被人刨了。”
此時追兵將至,湯王上馬又狂奔,跑到現下石佛寺村,即將馬拴到一棵大樹上,又飢又渴的湯王,跟著隨從想到農家尋點吃的,不想此時追兵又到,慌忙之中,湯王只想逃命,竟忘掉了“恩”馬。
明成歷四年《丘縣誌》曰:石佛寺,石城東七里忘馬村。
清光緒《邱縣鄉土志》曰:光緒三十年重修大殿一座,余盡倒塌。寺藏有古經數櫃,說系大唐藏經。六月六日,有曬經會,近村善男信女用竹籤翻曬經卷。
光緒二十七年某月夜,經自通靈飛去,後於直隸​某縣廟以大車運回。
湯王一口氣跑到現下前段寨村,再也跑不動了。就坐下休息。始想起把馬忘在上一村,隨差人去找,馬很快找回來了。不想那馬原是泥馬。渡河把外邊弄濕了,飲馬內里又滲透,出汗里外聯起。馬牽回來,到前段寨村見了湯王就散架了,沒了氣息,成了一堆泥。湯王頓悟:“此天助也”。部下大驚,皆環而羅拜。湯王喃喃自語道:“泥馬渡湯,扳倒井,忘馬村,斷氣寨。”
這就遺下邱縣轄內三個最古老的歷史村名。扳倒井,忘馬村,斷氣寨,現標準地名為新井頭村、石佛寺村(忘馬村)、前段寨村。
湯王的部下知道了這件事,扶保湯王的勁頭更大了。不久,就滅掉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因湯功大,固號成湯。不知為什麼,湯王到前段寨村,追兵竟未追,湯王即駐蹕​此地休整。時天酷旱,湯王即率眾設壇禱雨,霖雨應至,五穀豐登​。
後來人們為紀念湯王,即在前段寨村南修建了邱縣歷史上最早的成湯廟。始建年失考,元大德年廟已舊。邱縣今存最早的明萬曆四年《丘縣誌》載:“祠廟,成湯廟。在城東南八里段兒寨。父老相傳,以為王巡狩至此,崩,後人立廟祀享。遇旱祈禱,霖雨輙應。”

人物

苗永信,南段寨人,充奉化區民團游擊隊正目。民國七年(1918)十月,在姚四頭剿匪,陣亡。
楊春榮(1879.6.20-1962.11.7),出生農家,幼入塾讀書,通四書五經​術數之學,藏書較豐,立中和堂。有經營頭腦和金融救國意識,民國十七年(1927)與殷富戶本村趙運昌、南寨周尚榮集股合夥開設“雙榮昌”錢鋪,各出股金若干元,以經營錢帖兌換銀元、收取息金為主。該任掌柜,周尚榮任外水(外交),趙運昌任會計。後因出現假帖,三家連土地、積蓄都賠光了,錢鋪遂宣布破產。講究孝悌,其兄早亡,遺一子一女,子清章4歲,女6歲,均在幼年,其視侄子女如已子女,盡心教養,家務盡攬,毫無私念。終至侄成家立業,侄女豐厚出嫁,受到村人普遍讚譽,佳話至今流傳。
楊春德,生於1909年,1963年病逝。1941年冀南三分區《人山報》電台駐其家,父子二人全力掩護電台安全,盡力照顧其生活。1943年夏逃難,將全部家私交給駐家電台工作人員。多部回憶錄均對此有提及。不久參軍,在劉鄧部隊,歷經大別山戰鬥,戰鬥激烈,大炮將其耳震聾。因耳聾,排行九,故人稱九聾王(諧音九龍王)。1958年6月住縣烈屬養老院,1963年因病危回家,不久逝於家。由縣民政局料理喪葬殯埋事宜。
楊清運,一名清潤,又名清雲,1920年5月生於一個貧農之家。粗識字。抗日戰爭爆發後,1940年7月參加八路軍,1941年秋由三分區黨組織批准回家任八路軍村長。因村為敵占區,經黨組織批准,擔任村“兩面村長”(俗謂黑紅兩擋),既應付日偽,主要為我黨我軍服務。利用工作之便,村雖經日偽軍多次“掃蕩”,仍成功保住駐村冀南三分區《人山報》電台三年未受任何損害,曾受到三分區司令員高厚良(後任空軍司令)三次致信表揚,稱讚他:“你們了不起,在敵人的眼皮底下,保證了三分區的耳朵,從未受過損害。”此事多部回憶錄敘及。電台離村後,又返回部隊,任偵察員。1948年3月在陳州安子嶺與黃維作戰時受傷(右胳傷),時任豫皖蘇軍區一團團部偵察班長,此前曾任陳再道司令員警衛員。參加過多次重大戰鬥,如挺進大別山。多次立功獲獎。膽大心細,作戰勇敢。1949年1月29日,中原軍區豫皖蘇軍區二分區政治部撫恤委員會簽發殘廢證書,證號0746號,定為二等。5月23日華北軍區​政治部發革命軍人退伍證明書,證號第8.退伍返鄉。一年四季領取撫恤。1964年7月,換證號033096號。1972年10月1日複查定為三等甲殘廢軍人,證號102749.1981年8月25日換證,號碼為006710.終生享受國家撫恤,標準逐年提高。“文革”前歷任村第三隊政治隊長、支部委員、村大隊長。“文革”中被奪權,落實政策後,任村林場場長十多年。2004年7月12日不幸逝世。耿直厚道,不謀私利,口碑甚佳。1942年入黨。
楊清敬,前段寨人,1921年12月9日生,出身貧寒。1938年與本村張西山一起,從家鄉起程,到山西參加三八六旅,任九連班長,歷經多次戰鬥,後調冀南軍區警衛連三排六班班長,曾三次負傷,屢建戰功。部隊活動在家鄉一帶,曾幾過家門而不入,以打仗勇敢,不怕死著稱。為搶救從騎兵連補充來的八班王班長不幸於一九四三年二月十一日在西來村光榮犧牲。
楊清齋,小名保生,1931年生,1945年參加八路軍,1949年4月20日在解放太原戰鬥中犧牲,葬太原市。革命烈士。
楊清山(1933-1992),南開大學​畢業。精繪畫,懂音樂,善寫詩詞,尤善新體詩,今存詩抄二冊,其《百花詩》意境深遠,《憶童年》別有風味。
呂懷信(1914—?)字繼言,邱縣北辛店(今屬威縣)人。民國23年(1934)前由韓希閣(夏莊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張村國小任教期間,他團結民眾、愛護學生、宣傳國民革命、揭露社會黑暗和國民黨腐敗,秘密進行共產黨活動。進步青年孫登朝得知呂是地下黨員後,告知師範講習所同學王屏,主動與呂接觸並建立聯繫。
1935年2月呂由張村調段寨國小任教。在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召集王屏、孫登朝、靳博文、郭春才、王卓民5人冒雪到段寨國小,由呂正式介紹他們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呂又主持召開黨員會議,建立邱縣第一個黨支部——師講所黨支部,推選王屏為書記。呂同時又在段寨發展岳如剛、郭明崗等入黨。1936年4月6日,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派偵探來師講所清查共產黨組織,呂聞訊離開邱縣。1938年,他任中共領導的臨冠邱特區一區區長,介紹王屏等人與王悅塵及冀魯豫邊區省委接上組織關係,對中共邱縣工委、縣委建立,有特殊貢獻。
趙洪霞,1964年4月生於河北省邱縣前段寨村。現邱縣文化館從事民眾文化工作。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邯鄲市美協漫畫藝委會主任、山東省臨清市漫畫家協會名譽主席。

烈士英名錄


姓 名

出生年月

參加革命時間

犧牲時間

犧牲地點

犧牲時所在
單位及職務

安葬地點

曹金榜

1923

1943

1943

曲周戚寨

西南軍區第二野戰​軍​戰士

前段寨

鄭金魁

1925

1942

1944

館陶大劉莊

館陶縣​大隊機槍手

前段寨

郭祝修

1921

1945

1945

山東省

戰士

前段寨

楊清敬

1921

1941

1942

曲周西南村

三八六旅九連班長

前段寨

苗秀廷

1920

1941

1941.10

段寨

二十二團戰士

前段寨

郭永江



1950


開封

病故

楊清齋

1930


1945

太原市

戰士

太原市

張成美



1944

大劉莊

獨立營戰士


鄭慶魁



1943

大劉莊

獨立營通信員


張成海



1943

李寨

館陶大隊戰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