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腸套疊護理

介紹

“腸套疊”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以4~10個月的嬰兒,尤其是肥胖兒最常見。常見腸套疊部位為迴腸套入結腸,稱為“回結型” ;其次是迴腸套入小腸稱為“小腸型”;結腸套入結腸稱為“結腸型”。當腸管套入後,腸系膜同時被套入,因而血液供應障礙,時間過久,局部產生壞死和穿孔,故應早期發現,及時診斷和治療。主要症狀表現為陣發性哭鬧,屈腿,面色蒼白,伴有嘔吐。哭鬧後患兒精神萎靡,乏力,漸漸安靜入睡,不久又反覆發作。發病後4~12小時,可排出果醬樣大便;如早期作肛指檢查,指套上可見血跡,或用開塞露通便,可見血便。患兒腹部可觸及臘腸樣腫塊。

腸套疊的病因及其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關於腸套疊的促發因素,大多數認為是腸蠕動的正常節律發生紊亂所致,這些因素包括腸炎、腹瀉、高熱、季節性添加輔食、受涼、肥胖等,病毒感染和腸套疊的發生也有一定關係。

症狀

腹痛

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陣發性絞痛,小兒常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出冷汗、精神萎靡,甚至可出現休克。
血便

患兒多在腹痛發作後4小時至12小時有血便排出。開始二三次可能為正常大便,隨後便轉為血與黏液混合的果醬樣大便。
嘔吐大多數患兒在腹痛開始即有反射性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可含有膽汁。
腹部腫塊

由於腸管發生了套疊,大多數患兒在其右上腹部可以觸及到腫塊,似香腸樣,能活動。但需注意,疾病晚期由於患兒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甚至出現腹膜炎時,腹部腫塊反而不易查出。

護理

若能早期確診,在X線透視下,可作空氣或鋇劑灌腸復位。復位後可服活性炭0.5~1.0克,6~8小時後觀察有無黑色大便,如排出黑色大便,證明腸道已通暢。復位後患兒安靜入睡,但仍必須密切觀察病情,如發現患兒面色蒼白,仍有間歇性不安或伴嘔吐,可能腸套未復位,或復位後又套上,這時應立即送醫院。若復位後情況良好,可給患兒易消化的少渣飲食,以減少腸蠕動,並避免劇烈活動。若腸套疊發病時間較長,一般狀況差,不宜作灌腸復位,或經空氣、鋇劑灌腸不能復位者,必須立即住院,準備手術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