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腎靜脈血栓形成

蛋白尿 氮質血症 腹痛

基本信息

概述

腎靜脈血栓形成(renalveinthrombosis)是指腎靜脈主幹和(或)分支內血栓形成,導致腎靜脈部分或全部阻塞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腎靜脈血栓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發生於主幹,單個分支或多個分支,也可與其他臟器血管的血栓形成同時並存。急性腎靜脈主幹血栓可並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多不明顯,因有充分時間形成側支循環以改善腎靜脈回流,絕大多數腎功能不全是可逆性的,以前本病大多為屍檢診斷,隨著X線造影技術和選擇性血管導管術的進展,生前診斷增多。

病因

(一)發病原因
1.原發性新生兒多數由於感染或胃腸道紊亂引起脫水,其他如低容量,敗血症休克,窒息及鐮狀細胞貧血等,也常見於患先天性腎或心異常的患兒進行血管造影術後,可能與高滲狀態有關,較易發生於患妊娠中毒症,難產,產前缺氧及糖尿病母親的小兒,也可見於小年齡組無明顯誘因者。
2.繼發性
(1)繼發於腎病:小兒多見於單純性腎病復發後轉為難治性者。
(2)繼發於下腔靜脈血栓:繼發於下腔靜脈血栓或腎靜脈,下腔靜脈因外部腫瘤壓迫所致者,如腹主動脈瘤,腎細胞癌及淋巴網狀腫瘤等。
(二)發病機制
新生兒及嬰兒細胞外液相對較多,而腎濃縮功能差,腎又有雙重毛細血管循環,血運較慢,故在血液濃縮,脫水,高凝及高滲狀態下,易形成靜脈血栓,特別是在圍產期,在較大兒童及成人合併於腎病綜合徵者,常與高凝狀態有關,腎病時由於血漿中一些分子量較小(與白蛋白分子量近似)的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Ⅲ(6.8萬),α1-抗胰蛋白酶(5.4萬)及促纖維蛋白溶解的纖溶酶原(8.1萬)從尿中丟失,而一些促凝血的凝血因子如Ⅴ,Ⅶ,Ⅷ,纖維蛋白原(分子量均>20萬)及抗纖溶的α2-巨球蛋白(84萬)分子量均較大,不易從尿中丟失,且可隨肝臟代償性合成蛋白質而增加,因而處於高凝狀態。
另一方面,血小板數大多呈中等度增高,聚集性及黏附性增強,又釋放出β-血栓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及因子3,前二者可使Ⅹ因子活化,使凝血酶活力增加,後者參與凝血活酶的形成,還有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letactivatingfactor,PAF)增加,也可促進血小板凝聚,此外,由於腎病低蛋白血症時血漿容量降低,加上用呋塞米及伴隨的高脂血症均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激素的套用刺激血小板生成及Ⅷ↑更加重了高凝,腎靜脈血栓常見開始於較小腎靜脈如小葉間靜脈,上行直血管及弓靜脈,甚至下腔靜脈及腎上腺靜脈,可單側或雙側受累,由主腎靜脈向其分支擴延者罕見,腎臟可見出血性梗死,壞死,晚期可見瘢痕,分葉及攣縮,有時可誤為腎發育不全及慢性腎盂腎炎,有的可見瀰漫性腎小球硬化,腎小管萎縮及廣泛性髓質破壞伴有含鐵血黃素沉積,產前發病者常伴有腎鈣化或壞死,新生兒可有局灶性機化的血栓。

症狀

小兒腎靜脈血栓形成的症狀:
血尿脫水無尿代謝性酸中毒蛋白尿氮質血症腹痛高凝狀態高血壓
新生兒及嬰兒主要特點是腰部出現一外形光滑,側面堅硬的腫物伴肉眼血尿,可有發熱,吐瀉,脫水及代謝性酸中毒,表現為呼吸增快,面色蒼白,休克,腫物出現前後白細胞數增加,常導致進行性腎功能衰竭,高滲狀態及死亡,原發病症狀較明顯,多為高滲綜合徵,一般僅在腰部捫到腫物後才考慮本病,較大兒童及成人繼發於腎病者,可因血栓形成的急緩,堵塞血管的大小而異,急性主腎靜脈大血栓常出現典型症狀;而慢性腎靜脈小血栓,尤其是側支循環形成較好者常無症狀,國內外經腎靜脈造影確診者大多無症狀,典型症狀有:
1.劇烈腹痛或腰脅痛,可伴有腎區叩擊痛。
2.常有肉眼血尿,幾乎均有鏡下血尿。
3.單純性腎病患兒可突然病情加重出現大量蛋白尿。
4.腎功能突然惡化,GFR下降,急性腎功能衰竭,BUN及血肌酐升高,無尿或少尿及氮質血症者多為雙側受累。
5.有的病兒可有發熱及感染症狀。
6.病程較長的小兒可有高血壓,腎性糖尿及遠端腎小管酸中毒等腎小管功能紊亂的表現,脫水及有高滲狀態的嬰兒可觸及腎臟,伴有鏡下及肉眼血尿是本病特徵,在腎病綜合徵有高凝狀態的患兒突然出現腹痛或腰痛,血尿,蛋白尿加重,腎功能惡化時應想到此病,上述情況下,如發現微血管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數增加或進行性降低,血清及尿中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加或進行性降低,血漿D-二聚體呈陽性時,應高度懷疑,再進一步做確診檢查,腹部平片,B型超音波檢查可作為常規檢查,如再有腎靜脈腎盂造影或腎掃描顯示無功能的腎可大致確診,有條件時應做DSA或選擇性腎靜脈造影確診,DSA可見到在主幹血管管腔一側充盈缺損;分支內血栓造成管腔完全阻塞者,該分支遠端小分支不顯影;急性時除病變有上述表現外,其餘靜脈分支淤血增粗,腎外形增大,慢性者有側支循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