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胃炎

小兒急性胃炎

胃炎是指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有害因子侵入人體,引起胃黏膜發炎 臨床上有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種類型。急性胃炎起病急,病程短。患兒腹痛、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嚴重時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急性胃炎是小兒常見病,尤其嬰幼兒。發病後經過積極的合理的治療預後良好。

基本信息

疾病常識

簡介

基本知識

醫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1%。

易感人群:兒童。

傳染方式:無傳染性。

併發症:脫水貧血休克。

治療常識

就診科室:小兒消化內科 兒科學。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 支持性治療。

治療周期:7-30天。

治癒率:80%。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1000 ——10000元)。

溫馨提示

多急性起病,表現為上腹飽脹,疼痛,噯氣,噁心及嘔吐,嘔吐物可帶血呈咖啡樣,也可發生較多出血,表現為嘔血及黑便。

病因

(一)發病原因

1.微生物感染或細菌感染

進食污染微生物和細菌毒素的食物後引起的急性胃炎中,多見沙門菌屬,嗜鹽桿菌及某些病毒等,細菌毒素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多見,偶為肉毒桿菌毒素,近年發現幽門螺桿菌(H.pylori,Hp)也是引起急性胃炎的一種病原菌。

2.化學因素

(1)藥物:水楊酸鹽類藥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誤食腐蝕劑:強酸(如硫酸,鹽酸,硝酸),強鹼(如氫氧化鈉,氧氧化鉀)引起胃壁腐蝕性損傷。

(3)誤食毒性物質:毒蕈,砷,滅蟲藥,殺鼠劑等化學毒物,均可刺激胃黏膜引起炎症。

3.物理因素

進食過冷,過熱的食品或粗糙食物均可損傷胃黏膜,引起炎症。

4.應激狀態

某些危重疾病如新生兒窒息,顱內出血,敗血症,休克,大面積灼傷等,使患兒處於嚴重的應激狀態,是導致急性糜爛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5.蛋白過敏

外源性蛋白過敏引起胃炎,在牛奶或牛奶製品餵養的嬰兒中尤為常見。

(二)發病機制

1.外源性病因

可嚴重破壞胃黏液屏障,導致氫離子及胃蛋白酶的逆向彌散,引起胃黏膜的損傷而發生糜爛,出血。

2.應激狀態

使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內臟血管收縮,胃血流量減少,缺血,缺氧進一步使黏膜上皮的線粒體功能降低,影響氧化磷酸化過程,使胃黏膜的糖原貯存減少,而胃黏膜缺血時,不能清除逆向彌散的氫離子;缺氧和去甲腎上腺素又使碳酸氫根離子分泌減少,前列腺素合成減少,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導致胃黏膜急性糜爛性炎症。

預防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服用對胃黏膜刺激性藥物,應在飯後服用,必要時減量或換藥,管理好腐蝕劑和有毒物質,防止小兒誤服;避免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等。

併發症

可致脫水和酸中毒,如大量出血可至貧血,甚至休克,急性腐蝕性胃炎可致賁門或幽門狹窄,梗阻。

診斷方法

症狀

多急性起病,表現為上腹飽脹,疼痛,噯氣,噁心及嘔吐,嘔吐物可帶血呈咖啡樣,也可發生較多出血,表現為嘔血及黑便,甚至是首發表現,如應激性胃炎,阿司匹林引起的胃炎,感染性胃炎伴有腹瀉時稱為急性胃腸炎,有的病人可伴發熱等感染中毒症狀,嘔吐嚴重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失血可致休克。

1.急性單純性胃炎:起病較急,多在進食污染食物數小時後或24h發病,症狀輕重不一,表現上腹部不適,疼痛,甚至劇烈的腹部絞痛,厭食,噁心,嘔吐,若伴有腸炎,可有腹瀉,若為藥物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症狀則較輕,局限上腹部,體格檢查有上腹部或臍周壓痛,腸鳴音可亢進。

2.急性糜爛性胃炎:多在機體處在嚴重疾病應激狀態下誘發,起病急驟,常以嘔血或黑糞為突出症狀,大量出血可引起暈厥或休克,伴重度貧血。

3.急性腐蝕性胃炎:誤服強酸,強鹼史,除口腔黏膜糜爛,水腫外,中上腹劇痛,絞窄感,噁心,嘔吐,嘔血和黑糞,並發胃功能紊亂,急性期過後可遺留賁門或幽門狹窄,出現嘔吐等梗阻症狀, 急性胃炎無特徵性臨床表現,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表現及內鏡檢查。

檢查

感染因素引起者其末梢血白細胞計數一般增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腹瀉者,糞便常規檢查有少量黏液及紅,白細胞。

1.內鏡檢查:胃黏膜明顯充血,水腫,黏膜表面復蓋厚的黏稠炎性滲出物,糜爛性胃炎則在上述病變上見到點,圓,片,線狀或不規則形糜爛,中心為紅色新鮮出血或棕紅色陳舊性出血,伴白苔或黃苔,常為多發亦可為單個,做胃鏡時應同時取胃黏膜做幽門螺桿菌檢測。

2.X線檢查:胃腸鋇餐檢查病變黏膜粗糙,局部壓痛,但不能發現糜爛性病變,且不能用於急性或活動性出血患者。

診斷鑑別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進行診斷。

鑑別診斷

以上腹痛為主要症狀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1.急性胰腺炎:有突然發作的上腹部劇烈疼痛,放射至背部及腰部,血清澱粉酶升高,B超或CT顯示胰腺腫大,嚴重患者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體且澱粉酶增高。

2.膽道蛔蟲症:驟然發生上腹部劇烈絞痛,可放射至左,右肩部及背部,發作時輾轉不安,劍突下偏右壓痛明顯,可伴嘔吐,有時吐出蛔蟲,B超見膽總管內有蟲體異物。

診斷

急性胃炎的診斷要依據病史、臨床表現及體格檢查,了解嘔吐物顏色及氣味必要時送檢驗科。根據以上資料基本可以確診。必要時做內鏡檢查。

治療方案

治療

就診科室:小兒消化內科 兒科學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 支持性治療

治療周期:7-30天

治癒率:80%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1000 ——10000元)

(一)治療

首先是去因治療,如藥物性者停用相關藥物,應激性胃炎積極治療原發病,感染性可選用適當抗生素,腐蝕性胃炎處理參見本章中的食管化學燒傷。病人宜臥床休息,進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必要時停食1~2餐。有脫水者糾正水及電解質紊亂。有嚴重出血時應按上消化道出血處理,如補充血容量,給H2受體拮抗藥或質子泵抑制劑,必要時內鏡止血等。危重病人可用H2受體拮抗藥口服或注射預防應激性胃炎發生。

1.單純性胃炎:以對症治療為主,去除病因,解痙止吐,口服黏膜保護劑,對細菌感染尤其伴有腹瀉者,可選用小檗鹼(黃連素)、卡那黴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等抗生素。有幽門螺桿菌者,則應作Hp的清除治療。

2.糜爛性胃炎:應控制出血,去除應激因素,可用H2受體拮抗藥,如西咪替丁20~40mg/(kg.d),法莫替丁0.4~0.8mg/(kg.d),或質子泵阻滯藥奧美拉唑0.6~0.8mg/(kg.d),以及套用止血藥,如巴曲酶(立止血)注射,凝血酶口服等。

3.腐蝕性胃炎:應根據腐蝕劑性質給予相應中和藥物,如口服鎂乳,氫氧化鋁、牛奶、雞蛋清等治療強酸劑腐蝕。

(二)預後

一般及時治療預後多良好,如急性腐蝕性胃炎未能及時處理,常至後遺症,須進一步處理。

護理

1、飲食護理:患兒宜少食多餐,進溫軟易消化食物,如爛麵條、粥類等;急性期病情嚴重的患兒應暫禁飲食,可由靜脈補充營養,待症狀緩解後可進流質飲食,宜細嚼慢咽,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攪拌,避免急食,以減輕胃的負擔;痊癒期患兒仍應注意規律飲食,少進刺激性食物及甜食,以防病情反覆。

2、一般護理:症狀嚴重者應臥床休息,以減少體力消耗;患兒嘔吐時,及時清除口腔內殘留的嘔吐物,並用溫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以防感染。

3、心理護理:小兒急性胃炎是一種兒科常見的急症,患兒及家長易產生緊張與恐懼心理。醫護人員應耐心細緻地做好心理疏導工作,講解該病的病因、治療及預後,消除患兒恐懼心理,使其主動配合治療。

飲食保健

多進食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攝人大量維生素C,還能增強機體的局部基質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控制和治療癌症的目的。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有油菜、雪裡蕻、西紅柿、小白萊、韭萊、薺萊、山楂、柑桔、鮮棗、獼猴桃、沙棘及檸檬等。 維生素A可刺激機體免疫系統,調動機體抗癌的積極性、抵抗致病物侵人機體。

含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有胡蘿蔔、南瓜、苜蓿、柿子椒以及菠萊等。 多攝入含鐵質豐富的食物如動豌豆、黑豆、綠色蔬菜、大棗、紅糖、黑木耳、芝麻醬、蛋黃等。 少食多餐,或在三餐之外,增加一些體積小、熱量高、營養豐富的食品,如糕點、朱古力、麵包、獼猴桃、鮮蔬汁等。

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病人要多攝入鹼性食物,以減輕消化道的不適,如有食納不佳、消化不良時,可供給半流質或軟飯,如二米粥、蒸蛋羹、優酪乳、豆腐腦、小籠包子等,同時可佐以山楂、蘿蔔等消導性食物。 需給以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而易消化的飲食,以補充體內熱量及各種營養物質的消耗。尤其是進行化療期間患者常有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應注意菜餚的色、香、味、型,以引起患者的食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