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平約亭

封平約亭

米,面闊10 米,占地約200 月米,闊10

封平約亭介紹

封平約亭位於澄邁縣華僑農場大豐村內,離現農場部所在地約八公里,距古縣治(今老城鎮)約十公里。始建於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同治二年(1863 年)重新修葺,保存至今。據史記載,屬封平都,名曰多峰鋪,現還保存有古街、商鋪遺址。

封平約亭進深約20 米,面闊10 米,占地約200 平方米。一進四合院式布局,坐北朝南,木石結構,硬山頂,穿斗式梁架,筒板瓦,正脊有龍、魚及雲朵等雕飾。有封火牆,廊東、西牆頭系“馬鞍牆”。
正屋系三開間、面闊10 米,進深五問79 ,滴水溝離地22 米;前有廊,深約22 米;院子深約4 月米,闊10 米,已無兩廂院子東南側有一書亭,塔狀,石結構,六角形,高1 . 6 米(從地面量),占地面積約18 平方米。
大門面闊4 米、進深5 米。大門內額牆系渾水,有淺浮雕塑,內容是人物、書亭、花卉等。大門外額有“聖諭’,字樣,右至左行楷“封平約亭’1 。
大門兩邊有字聯一副,已經把“封平約亭”,四字及所在地的“多”“峰”、離縣治的距離及封平約亭所具備的功能等等,都一一喻以其中了。
約亭正屋明間堂上懸掛木匾一塊,上泊金字“觀光揚烈”。
最珍貴的是約亭內有石碑刻八通,它們分別豎立在約亭大門內的兩側及正屋前牆和廊子裡;約亭外有石碑刻二通,分別擺放在大門內左右兩側,被當地民眾小心守護。
這些碑刻記錄年代最早的是清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年)“封平都士民全立四至立啟為界二”碑,最遲的是中華民國元年(1912 年)特立的有關完納糧稅實施辦法等內容的碑刻,其中還有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年)的《 正堂示禁》 碑、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的《 當官牌禁》 碑、嘉慶十五年(1810 年)的《 從議凡例》碑等。
據有關文獻及碑刻所示:大豐村,古代屬瓊州府澄邁縣恭貴鄉封平都,因地處交通要道,當時村莊密集,人口眾多,商貿物流繁盛便又成了市集,所以又叫“封平多峰市’,封平都的治所就設在地,“封平約亭”就是封平都議事的場所。
當時,封平都轄十圖,六十村,其圖名稱按數字順序“一圖、二圖― 九圖、十圖”排列,凡遇有大事小情,如上奉皇帝御旨、官府諭示、完納糧稅等;下至市場管理、合都賓興、眾議凡例等等,都在這裡諭示、宣告、商議、部署.形成法約,然後各圖貫徹執行。此外,也是過往官員、往返應試舉人(秀才)、傳遞書信郵人(傳令)、商賈的駱站。多峰鋪古街道,尚存的店鋪舊址,有的保存完好,有的破敗,青石板路邊還立有集市行界碑,如:肉、魚、米、油、鹽等,均分界是買賣,依約交易,童雯無欺,可見當時商賈雲集,繁榮之盛。
如今,封平約亭外觀尚好,但裡面的部分柱、板等木構件已朽,廊的頂棚及柱已無存,最可惜的是大門內額的雕飾在文革時被毀壞,但約亭內的碑刻基本完好。它們如一本史書,如實地記錄了該約亭所經歷的風雨滄桑和當地鄉村的鄉土俗情,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對研究海南的風土人情,官府所設定的最基層的機構、完納糧稅馮聖道、駱站等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目前海南還沒有發現這方面的實例)。可以說,封平約亭的存在和發現填補了我省有關“約亭”這方面的空白。

封平約亭圖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