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窪文化鈴首銅短劍

寺窪文化鈴首銅短劍

寺窪文化是首次發現於甘肅 臨洮寺窪山而得名。分布範圍東至慶陽合水,南達西漢水以至岷江、白龍江、嘉陵江,西至青海民和,北至寧夏隆德、西吉。有學者認為,寺窪文化與氐羌族有一定的聯繫,考古界把寺窪文化與辛店文化、卡約文化、沙井文化並列為西北地區的青銅文化。寺窪文化生產的銅器主要有鏃、戈、矛、刀、泡等。

寺窪文化鈴首銅短劍

簡介

寺窪文化是首次發現於甘肅 臨洮寺窪山而得名。分布範圍東至慶陽合水,南達西漢水以至岷江白龍江嘉陵江,西至青海民和,北至寧夏隆德、西吉。有學者認為,寺窪文化與氐羌族有一定的聯繫,考古界把寺窪文化與辛店文化、卡約文化、沙井文化並列為西北地區的青銅文化。寺窪文化生產的銅器主要有、矛、刀、泡等。
1958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莊浪縣水洛鄉川口柳家村普查中清理了一座殘墓,因為屬渭河流域第一處寺窪文化遺址,《考古》雜誌1963年第一期報導後曾引起了考古界的極大關注,北京大學將其編入考古教材。1983年,當地文物工作者在該遺址清理了一座墓葬,出土有陶器和銅器,其中一件鈴首銅短劍,鑄造精美、器形獨特、保存完好,1996年9月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
短劍青銅質,表面布粉銹,通長24厘米,劍身長12.5厘米,柄長8厘米,寬2.5厘米。劍身扁平,中脊突棱;柄呈折曲繩索狀,中有隔檔,柄首鏤空,內置銅丸,搖之清脆悅耳。格手為扁平斜齒。短劍系一次鑄就,比例適當,寒氣逼人。
該劍為典型的鄂爾多斯式銅劍,鄂爾多斯式銅劍又名“直刃匕首式劍”,是我國北方系青銅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因其形狀別異而獨具北方遊牧民族特色。史載:陝西渭河流域的姬周族,由於受自然環境方面的影響,對土地的掠奪性開發利用,迫使他們不得不向西北奔於戎狄之間。他們在吸收、融合西北地區各種文化,尤其是寺窪文化的基礎上萌發並發展了先周文化。寺窪文化同先周文化及北方地區的青銅文化,在相互影響、交流、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文化的互動體。雖然各文化同時具有其民族和地方特徵,但鄂爾多斯式銅劍這一共同的文化產物,使西北地區不同的民族構成了一個大的文化整體。此劍這一時期少數民族攻戰、遊牧、狩獵和生活的實物見證。

相關條目

考古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