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里窯址

寨里窯址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寨里鎮東南,與大張村交界的高地上。耕土層下為瓷片堆積,文化層厚約40-100厘米。窯址東西長約480米,南北寬約470米,總面積為22萬平方米。“寨里窯址”是目前唯一已知的我國北方青瓷產地,年代上限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至北齊,下限至唐代。發展早,持續時間長,是我國北方青瓷的重要產地,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科學價值。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寨里大張古瓷窯址寨里大張古瓷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山東省
寨里窯址VI-125

概況:

..

時代:北魏至唐代(公元386年—907年)
寨里窯址位於淄博市淄川區寨里鎮寨里村南大張村以北兩村地帶結合處,北緯36度38分,東經118度02分,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窯址主要分布在寨里村與大張村交界的高地上,耕土層為黃褐色,其下為瓷片堆積,文化層厚約40—100厘米。窯址東西長約480米,南北寬約470米,總面積為22萬平方米。
寨里窯址,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產地之一。年代為北魏(北齊)時期,發展較早,持續時間長,是我國北方青瓷的重要產地。

..

寨里窯址,由於年深月久,風剝雨蝕,後遇“文革”,整修“大寨田”,過去數年間,在平整土地中,多有窯址發現,出土過大量瓷片和器物。出土遺物均施不純正的青釉,造型厚重,製作原始,窯具多用三角支釘,器類簡單,多為生活用具。具有早期燒瓷工藝的特點。該窯址的燒造年代上限可上溯到北魏至北齊,下限可延續到唐代。宋以後有小規模窯爐燒造。
寨里窯址,胎骨一般較薄,帶灰白色,火侯較高,釉色深淺不一,沒有黑斑現象。早期釉層很薄,釉面燒成斑駁不勻,晚期改進施釉工序,採用二次上釉,使釉層加厚,明亮潤澤。器型以碗、盤、缸為常見。
碗的造型:深腹(曲腹)、直口、平足微凹,施青釉,釉色斑駁,外腹下部無釉,灰胎。有些碗壁上飾蓮瓣劃紋,粗壯質撲,頗具北方風格。盤的底部,有些劃同心圓紋或蓮瓣紋。
缸多有四系或作弧形或橋形。還有高足盤、玉壺春瓶,帶子口的青瓷盒,這類器物均施滿釉,坯胎由輪轉成型,修整不甚細微,底足多挖成凹型,帶有早期瓷器的特徵。

簡介

寨里窯址1957年全市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主要分布在淄川區寨里鄉寨里與大張村之間的高地上,面積約22萬平方米,窯址耕土層下為瓷片堆積層,厚約40~100厘米。

窯址 

 
經歷年整平土地和局部發掘,先後出土大量瓷片,均為青釉。器類簡單,多為生活用具,主要有碗、罐、高足盤等。碗深腹,直口,外腹下部無釉,有些碗壁上飾蓮瓣紋。罐為四系,曲腹、平底、灰胎,外腹下部無釉。高足盤呈豆形,下部無釉。這些器物一般造型厚重,製作工藝原始,釉色亦不純正,窯具多用三足支釘,具有早期燒制的特點,該窯址燒造年代為北齊至唐代,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唯一的北方青瓷產地。1984年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1957年全市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主要分布在淄川區寨里鄉寨里與大張村之間的高地上,面積約22萬平方米,窯址耕土層下為瓷片堆積層,厚約40~100厘米。經歷年整平土地和局部發掘,先後出土大量瓷片,均為青釉。器類簡單,多為生活用具,主要有碗、罐、高足盤等。碗深腹,直口,外腹下部無釉,有些碗壁上飾蓮瓣紋。罐為四系,曲腹、平底、灰胎,外腹下部無釉。

調查科研發掘情況

1、勘探發掘工作
1973年在整修農田中發現窯爐遺址,青瓷片、窯具。發現黑白釉罐,匣體等。並發現古代遺留石井。(燒窯用)
1976年—1977年在遺址東北角處重點選擇局部進行試掘,發現兩處青瓷窯址。
..

1982年11月,進行全區文物調查,並採集了標本,對該遺址進行了記載。
2001年4月—6月,由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淄博市文物管理局及淄川區文物管理所聯合對其局部進行發掘。發掘報告已整理成冊《淄川考古》,2006年由齊魯書社出版。
2、資料整理和發表情況
《寨里發現古窯址》,《文物》1981年第4期45頁。
《中國陶瓷史》、《北朝的瓷業》(第四章第三節163頁)、中國文物出版社1982年5月。
《淄川考古》齊魯書社2006年6月。

價值評定:

寨里窯址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產地之一。絕對年代上限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至北齊,下限至唐代。(公元386年—907年)發展較早,持續時間長,是我國北方青瓷的重要產地。特別是1982年,在淄川區龍泉鎮和莊村古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尊,(寨里窯址產)被視為我國北方青瓷的代表作,國家一級文物。
該青瓷蓮花尊,胎體厚重,質地堅硬,造型優美,裝飾典雅,施青釉,薄而勻,釉色青中泛黃,光亮晶潤,其口、頸、肩、腹、足各部位分別飾有陰線弦紋、粗繩紋、模印寶相紋、堆塑覆蓮瓣紋、仰蓮瓣紋,豐富多樣,通體華貴,和諧統一。屬國寶中的精品。
寨里窯址的代表性青瓷產品。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科學價值。

保護管理情況

1、保護管理的歷史
(1)、1984年6月28日,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淄博市人民政府檔案淄政發[1984]132號
《關於公布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1984年6月28日
(2)、1992年6月12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省人民政府檔案魯政發[1992]77號
《關於公布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1984]132號
(3)、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務院檔案國發[2006]19號
《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06年5月25日
類別:古遺址
編號:I—125
時代:南北朝至唐
2、遺址保護管理的現狀
寨里窯址保護範圍內,沿大張村北有一條公路穿東西方向。80年代初,在遺址中部豎一井架,準備採煤,被及時查處拆毀。90年代在路北建民房二處,現遺址處無任何現代建築,保存基本完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