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舞獅

寧海舞獅

獅舞是流行於我國各地的民間舞蹈,起源於唐代,經過千餘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人們喜愛的舞蹈樣式之一。獅舞在寧波城鄉流行較廣,寧波市區及鄞州、餘姚、慈谿、寧海、象山各縣(市、區)均有舞獅的傳統習俗,尤以寧海的獅舞最具特色,其中城關梅林陳獅子隊和黃壇後沈獅子隊最為著名。1996年,後沈村和梅林陳村還被市文化局命名為“獅舞之鄉”。2006年6月,寧海的獅舞被列入寧波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寧海舞獅寧海舞獅

 

獅舞淵源

(圖)寧海舞獅寧海舞獅

唐代時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幾次繞道寧海,住城南福泉寺講經。相傳這一獅舞的表演習俗是由鑒真大師來寧海時傳授的。

另一說法,歷史上寧海城鄉寺院廟宇及庵堂眾多,歷代都有不少高僧來過寧海,特別是天台山國清寺智者大師(開山祖)曾先後幾次到寧海尋找寶地建造寺院,民間也有認為獅舞是國清寺智者大師所傳。

清康熙《寧海縣誌·風俗》引明崇禎《寧海縣誌》說:“正月演劇,敬祖迎神,鄉間十二起,城裡十四起,至十八乃止。”這裡所說的演劇,指的是演戲及民間的龍舞、獅舞、燈舞等多種民間戲文化,而這種敬祖迎神活動,又以獅舞為最盛。上世紀30年代,寧海有獅舞班子400多個,到了80年代還有50多個,而現寧海城鄉僅有10多個“舞獅班”。

寧海獅舞風俗

每年的新春佳節,寧海各鄉鎮都組織形式各異的獅子班,娛樂於舞。他們串村走戶,投帖聯繫,鑼鼓喧鬧。獅子班往往配有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專門給各村報訊,俗稱“放帖子”。

獅子班正月去放帖,主人是不能拒絕的,如果拒絕了,就認為不客氣,對全村不利,將臭名遠揚。主人接下帖子,獅子班就進村,吹號,敲鑼打鼓,放鞭炮,以示吉祥降臨。號聲象徵著獅子的吼聲,寓“獅子作吼,群獸懾服”之意。

舞獅往往要舞好幾場。先去祠堂、廟宇舞,俗稱“竄祠”、“竄廟”。“竄祠”是拜祖,表示對祖宗的孝敬。“竄廟”是說獅子畢竟是野獸,要受當方土地管束,得去廟宇拜謁菩薩,否則舞了獅子也得不到菩薩的保佑。竄祠、竄廟後,就去村中大的空地上舞獅子給全村人看。

無論為誰舞,都要給報酬。不過拿報酬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賞錢壓在幾百斤重的大石臼下,獅子舞動時一腳踹翻石臼迅速撈走賞錢,又趕緊將石臼翻回原位,動作瞬間完成不留痕跡。如果拿賞錢被主人發現或是翻倒了石臼,或是拿不走,就說明獅子班的水平不高。

寧海獅舞傳承

(圖)寧海舞獅寧海舞獅

“來到梅林陳村的時候,已是中午,天空如藍絲絨一般柔軟,而冬日裡的暖陽總是那么令人愉悅。村口的大槐樹下異常熱鬧,小媳婦、老太太大聲地聊著家常。穿過小徑,遠遠就望見舞獅隊隊長陳昌福的家,他正從大箱底取出獅頭、皮套等獅舞道具,帶著他的幾位後生弟子,準備在院子裡耍一通。

瞧!隨著鑼鼓的鏗鏘節奏,兩頭金黃色的舞獅便在錯落有致的鼓點中跑了起來。它們時而搔頭擺尾,時而仰視低盼,時而滾動翻騰,動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讓人不禁鼓掌叫好。看得出來,舞獅相當耗費體力,大冬天的,10多分鐘下來,陳昌福師徒幾個都已是滿頭大汗。

“在我年輕的那會兒,能參加舞獅隊,是一種很大的榮耀,大家都會把你當英雄看。生產隊七八十人住在祠堂里。清早4點,大家就起來學舞獅,晚上練到10點還不肯歇手……”說到舞獅,15歲拜父親為師,16歲就登台表演的陳昌福笑著回憶起來。今年43歲的陳昌福,是村里自1954年重建舞獅隊以來的第3代傳人。但說到梅林陳村舞獅的歷史,卻遠不止此

據了解,梅林陳村的舞獅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了,早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蔚然成風。寧海有句老話:“哪裡有獅子隊,哪裡就有武術班。”這也反映了那時的社會狀況。在當時,梅林陳村小伙子為了保衛村莊安定,個個習拳練武,到節慶時,全村上下同舞,共祈風調雨順,萬物豐收。這大概就是獅舞產生的最初原因。舞獅的技藝往往代代相傳,父子同台演出的經歷不在少數。”

寧海獅舞特點

(圖)寧海舞獅寧海舞獅

寧海獅舞俗稱“打獅子”,又稱“獅子燈”。根據地區,分為三種風格:

山區為“武獅”,製作較簡單,僅一“頭”一“被”,動作勇猛,騰、撲、滾、跳,呼呼有聲。此“武獅”以寧海岔路的乾坑村、力洋山的後村為代表。

沿海為“文獅”,製作精巧,形象逼真,表演中獅子舉止文靜,主要動作有搔癢、舔毛、望月等。此“文獅”以寧海一市下灣村為代表。

寧海平原還有“文武獅”,其特點是文武兼備,馴野一體。既有強悍、粗獷的動作,如“搶燈”、“舞獅”,又有細膩的刻劃,如“嬉獅”、“疊獅”、“咬燈”等。兩種截然不同的動作在文武獅的表演中互相交錯,一文一武,一靜一動,一靈一拙,緊密相聯。不過無論是武獅還是文獅,都以“捉獅”為共同尾聲。

寧海獅舞音樂十分粗獷。大鑼的聲音低沉、餘音長;大鼓用拳頭或手掌擊打,大鑼、大鼓的悶擊,能形象表現雄獅兇猛笨拙的性格。獅子出場時喇嘟低沉的長音,似雄獅怒吼。舞獅表演進入高潮時,喇嘟急促激昂的高音驟起,又能增添熱烈的氣氛。

寧海獅舞的影響

(圖)寧海舞獅寧海舞獅

“經歷了300多年的風雨積澱,梅林陳村的這支舞獅隊已在寧海眾多獅班中獨占一席。梅林陳舞獅既有北派武獅的剛猛,又有南派文獅的細膩,表演起來形式多種多樣。正因為梅林陳舞獅別具一格的特點,如今,這支近30人的舞獅隊不但在縣裡的開游節上大放光彩,還曾參加過寧波農民藝術節開幕式、象山開漁節、舟山國際水產城開幕式、杭州市慶澳門回歸等大型文藝活動,早已成為浙江省內遠近聞名的舞獅隊。

現在,梅林陳村的舞獅隊也開始了產業化運作,2008年,獅隊參加的大大小小演出共有40餘場,收入達10萬元。陳昌福說,這筆錢除了犒勞隊員外,還要留下一部分作為隊里的共有基金,用於裝備更新等用途。“最近一次換獅皮就花了上萬元。其實,每人每場150元的收入,對於隊員來說,並不能支撐起一個家庭的開支。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但熱愛舞獅,所以參加演出十分積極。”

據陳昌福介紹,梅林陳村村民對於舞獅的激情,早在他的爺爺輩就已經掀起熱潮,到了他的父親輩,舞獅更是成了村裡的全民運動。每當夜幕降臨,人們就三五成群,聚集到村頭的空地上,一招一式認真練習。那會兒,村民買不起獅子,就用倒扣的籮筐充當獅頭,用舊床單當獅尾,照樣舞得熱鬧。就是憑著這股子熱情,獅隊從單獅變成了雙獅,又從雙獅演變成了現在的四大獅四小獅。

只是,近年來學獅舞的孩子越來越少了。“很多家長怕孩子受苦呀。”陳昌福告訴記者,舞獅是一項非常累的表演。5公斤多重的獅頭套著,長時間舉著,還得不停地翻舞,“尾巴”也不能閒著,一直彎著腰,並在進行跳背等高難度動作時托舉舞獅頭的人。一場表演下來,腰酸背疼。有時為了做好一個動作,得反覆練習10多次,磕皮流血都是家常便飯。陳昌福最擔心的是,獅舞到了他們這一代或者下一代就沒人肯學了。”

獅舞造型

寧海獅舞獅子造型土色土香。它有別於南獅,也不同於金毛獅。

獅子皮是青麻布做的,在身背嵌流蘇作獅毛。青麻布、流蘇都是自己生產的。苧麻織成粗布,靛青染色;流蘇是蠶絲編織的,一般染成紅色或金黃色。

獅子頭扁平型,兩眼球前凸,如圓形的金魚眼。嘴巴方口、匾形,可張合。

整條獅子被像一副大斗篷,把兩位表演者不露痕跡地罩在裡面,但雙腿可見。

收徒授藝

寧海獅舞是靠歷代舞獅人手把手傳授下來的。陳昌福說,“獅子”的任何一部分人選都極其講究。舞獅頭的人,既要求身體輕巧,又要求渾身有勁,特別是手臂要有力。而舞獅尾的人,既需體形強壯,又需靈活自如。

儘管陳昌福還想一直演下去,但年歲不饒人。43歲的他,對於一些難度較高、驚險精彩的動作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如今,他收了16個徒弟,都是十八九歲的小後生,愛好武術。為了不影響學習和工作,習武舞獅大多安排在晚上和周末進行。

俗話說:“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鐘。”習武舞獅不僅辛苦,有時也很枯燥,甚至很危險,稍不注意就會從高處摔下來。徒弟們笑著說,像現在這樣的大冬天,他們反倒輕鬆一點,衣服厚不怕跌,熱了就脫。他們最怕的是夏天,不停地奔跑,不停地舞動,再加上一身毛茸茸的獅子服,一節課下來,頭大汗淋漓。

說話間,只見一個小獅子出現在我們眼前。只見它躺在地上,一會兒做著撓痒痒的動作,一會兒爬起來湊在大獅子身邊撒嬌,憨態可掬。大獅子則在一邊用獅爪輕輕撫摩著小獅子……”

參考資料:

http://www.nhnews.com.cn/

http://www.zjcnt.com/Article/2008-07-28/118955.shtm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