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市

基本內容

地理位置

 

中衛市位於寧夏中西部寧夏、內蒙古、甘肅交界地帶,東與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同心縣、青銅峽市接壤。南與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相連,西與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交界,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毗鄰,地跨東經104度17分—106度10分、北緯36度09分—37度43分,東西長約130公里,南北寬約180公里。全市總面積16986.1平方公里,其中,城區5922.4平方公里,中寧4084.5平方公里,海原6979.2平方公里。

基本概況

中衛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黃河西岸,東臨寧夏吳忠市,南接固原市,西與甘肅省白銀市接壤,北連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總面積14755平方千米。總人口114萬人(2003年)。

2003年底設立地級市,市府駐沙坡頭區。

市人民政府駐地:沙坡頭區濱河西路,郵編:755000。

代碼:640500。區號:0955。拼音:Zhongwei Shi。機場:中衛香山機場。

地形複雜多變,南部地貌多屬黃土丘陵溝壑,北部為低山與沙漠(西北部為騰格里大沙漠),中部黃河沖積平原——衛寧平原。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衛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

  中衛市行政區劃圖中衛市 面積14453平方千米,人口114萬人(2003年)。

  沙坡頭區 面積4633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郵編755000。

  中寧縣 面積2841平方千米,人口41萬人。郵編751200。縣人民政府駐寧安鎮。

  海原縣面積6979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郵編751800。縣人民政府駐三河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歷史沿革

秦代屬北地郡,西漢為安定郡,北魏屬靈州鳴沙郡,北周置會州,隋置鳴沙縣和豐安縣,元設應理州,明永樂年間(1403年)置寧夏中衛,清雍正年間(1724年)改稱中衛縣(含今沙坡頭區、中寧縣和青銅峽市部分地區),屬寧夏府,海原縣屬平涼府。1933年中衛縣分成中衛、中寧兩縣。1954年寧夏併入甘肅省,中衛屬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中衛、中寧先後劃歸銀南地區、吳忠市管轄,海原縣先後劃歸固原地區、固原市管轄。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39號),設立地級中衛市:(1)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市人民政府的駐地為沙坡頭區濱河西路。(2)中衛市設立沙坡頭區,以原中衛縣的行政區劃為沙坡頭區的行政區劃。(3)中衛市轄原吳忠市的中寧縣以及原固原市的海原縣。2004年4月28日,中衛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0年,中衛縣轄6個鎮、1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20474人,其中:城關鎮 60726人、甘塘鎮 3149人、鎮羅鎮 30890人、宣和鎮 36059人、常樂鎮 18195人、迎水橋鎮 12599人、城郊鄉 24436人、西園鄉 19440人、東園鄉 34328人、柔遠鄉 28115人、永康鄉 19303人、新北鄉 6966人、東台鄉 6064人、西台鄉 8904人、紅泉鄉 2292人、景莊鄉 3438人、三眼井鄉 5570人。 2003年,中衛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原三眼井鄉與景莊鄉合併成立香山鄉;鎮羅鎮保持不變(其他調整情況尚不清楚)。 (轄9鎮1鄉,即柔遠、文昌、宣和、常樂、鎮羅、濱河、迎水橋、永康、東園等7鎮和香山鄉,148個行政村、2個社區、20個居民委員會。) 2004年2月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的通知》(寧政發[2004]12號):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市人民政府駐原中衛縣濱河西路。中衛市轄從吳忠市劃入的中寧縣、從固原市劃入的海原縣和原中衛縣。 2004年4月28日,中衛市正式掛牌成立。中寧、海原兩縣劃歸中衛市管轄。年末全市總人口10221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5210人,占25.0%;農業人口766898人,占75.0%。 截止2005年11月1日,中衛市總面積16986.1平方千米。轄1個市轄區、2個縣,即沙坡頭區、中寧縣、海原縣。市人民政府駐濱河西路。全市總人口104.1821萬人,其中回族人口32.2萬人,占總人口的31.5%。全市人口密度為61人/平方千米。( 部分數據根據“中衛市政府網站”,人口截止2005年11月1日) 沙坡頭區 面積5922.4平方千米,人口35.2817萬人。郵編751700。 中寧縣 面積4084.5平方千米,人口29.7186萬人。郵編751200。縣人民政府駐寧安鎮。 海原縣 面積6979.2平方千米,人口39.1818萬人。郵編751800。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

地形地貌

中衛市地形由西向東、由南向北傾斜。境內海拔高度在2955米——1100米之間。地貌類型分為沙漠、黃河沖積平原、台地、山地和盆地五個較大的地貌單元。其中西北部騰格里沙漠邊緣衛寧北山面積12萬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1%,中部衛寧黃河沖積平原10萬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8%,位於山區與黃河南岸之間的台地6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4.1%,南部隴中山地與黃土丘陵面積119.55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81%。中衛境內有黃河及其支流長流水、清水河三條主要河流。黃河沿市域西北側自西南向東北流過,境內流程約182公里,距市區約2公里,年平均流量1039.8立方米/秒,平均過境水量328.14億立方米,清水河北流注入黃河。 [編輯本段]氣候特徵

中衛市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靠近沙漠,屬半乾旱氣候,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和沙漠氣候的特點。春暖遲、秋涼早、夏熱短、冬寒長,風大沙多,乾旱少雨。年平均氣溫在7.3~9.5℃之間,年均無霜期159~169天,年均降水量179.6~367.4毫米,年蒸發量1829.6~1947.1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800小時。 中衛城區年平均氣溫8.8℃,極端最高氣溫34.5℃,年降水量179.6毫米,年蒸發量為1829.6毫米,為降水量的10.2倍。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全年無霜期平均167天,全年日照時數2870小時。 中寧縣年平均氣溫9.5℃,年平均降水202.1毫米,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年蒸發量1947.1毫米,為年平均降水量的9.6倍。 海原縣年平均氣溫7.3℃,年平均降水量為367.4毫米,年蒸發量為1884.7毫米,為降水量的5.1倍,境內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平衡,由南向北依次遞減,且大多集中在夏、秋季,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6%,素有“十年九旱”之稱,是寧夏最乾旱的縣市之一。

交通區位

中衛是全國鐵路交通大動脈的西部“橋頭堡”,是歐亞大通道“東進西出”的必經之地,包蘭、甘武、寶中鐵路和2006年已開工建設的中太鐵路在中衛交匯,形成“x”形布局,可連通京包線、寶成線、隴海線、蘭新線、蘭青線,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烏魯木齊等12個大中城市,中衛市是聯繫西北與華北的重要鐵路交通樞紐。位於市區西郊的迎水橋鐵路編組站是規劃中亞洲最大的鐵路貨運編組站之一。該站的設立使中衛的鐵路樞紐地位直線上升,客流量、物流量逐年增加,已成為西北地區繼蘭州、寶雞之後的第三大鐵路交通樞紐。中營高速公路(中寧—營盤水)從城市南側穿過,可連線gz25(丹東—銀川—蘭州—拉薩)、gz35(青島—銀川)、gz45(連雲港—武威—霍爾果斯)三條國道主幹線,109國道、101、201省道和中營、中郝、中固3條高速公路在境內縱橫交錯,鐵路大橋和2座公路大橋貫通黃河南北,境內鄉村道路四通八達,全市公路總里程達3800公里,形成了公路、鐵路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正在建設的西氣東輸工程(新疆—甘肅武威—寧夏中衛—陝西靖邊—上海)的輸氣管道以及2020年前後擬建的俄羅斯、中亞國家到中國的輸氣管道都從中衛通過,因此中衛市作為聯繫西北與華北及其它地區的交通樞紐,地位非常重要。此外,根據國家《“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重點建設四條經濟帶,實施“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重點開發戰略。中衛市位於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與呼包—包蘭—蘭青經濟帶的交匯處,地處西部開發的重點區域,受到銀川、蘭州、寶雞、西安等大城市的輻射,巨觀區位條件良好。

機場

中衛(香山、沙坡頭)機場簡介中衛機場採取統籌法提前2年建成,可起降波音737、空中客車A320系列、CRJ200等支線飛機。規劃年旅客吞吐量15萬人次。

總投資3.7億元的中衛機場位於市區西北9公里處,屬國內支線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C,可年起降客機5100多架次,建成後的中衛機場飛往全國各主要城市均不超過3小時,先期規劃的航線為中衛至北京、西安、蘭州、成都、銀川等地,遠期規劃開通廣州、上海、烏魯木齊和廈門等航線。據悉,中衛機場預計2011年實現旅客吞吐量1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00噸,可起降波音737、空中客車A320系列、CRJ200等支線飛機。

中衛是全國鐵路交通大動脈的西部“橋頭堡”、歐亞大陸東進西出必經地,是承東啟西、北拓南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2006年5月,中衛市為加快生態旅遊和交通樞紐型城市建設步伐,提出建設民用機場、開闢空中走廊、構築立體交通的戰略構想,得到了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各級發改、民航、空管、軍方、設計等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當年9月14日,中國民用航空局與自治區政府簽訂《建設香山機場會議紀要》,將中衛機場由構想變成藍圖提前了5年,中衛機場也成為西北地區唯一一個從爭取、建設、管理項目都由地方負責的機場。當年10月,民航局同意把中衛機場項目從“十二五”規劃調整到“十一五”規劃。

2007年9月2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立項,今年3月16日全面開工,8月31日主體工程順利竣工,不到200天的時間將藍圖變成了實景。在西部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寧夏機場公司的通力配合下,中衛機場12月4日完成校飛,12月10日試飛成功,12月26日正式通航。機場代碼

中衛(香山、沙坡頭)機場三字碼:ZHY

中衛(香山、沙坡頭)機場四字碼:ZLZW

旅遊

中衛歷史悠久,鍾靈毓秀。境內風景、文物古蹟眾多,己挖掘整理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近百處,主要有古代岩畫、長流水舊石器文化遺址、一碗泉新石器文化遺址、“菜園文化”遺址、中衛高廟、市區鼓樓、明代古長城、春秋古戰場、漢代古墓群、古銅礦遺址、寺口子蘇武廟、海原清真大寺、雙龍山石窟、海原“環球大震”遺址、牛首山寺廟群、泉眼山古今水利工程、黃河文化城、南河子公園以及山清水秀的西華山、南華山等。

中衛自然人文景觀獨特,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寧夏乃至西北較為著名的風景旅遊區。集沙、山、河、園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區沙坡頭,被譽為世界壟斷性旅遊資源,獲得了全球環境保護500佳稱號,不僅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白馬拉韁”等獨特的自然景觀馳名中外,而且以豐碩的治沙成果飲譽世界,是“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以丹霞地貌著名的寺口子風景區層巒疊嶂,險幽奇絕,令人嘆為觀止;現存的中衛大麥地岩畫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多彩,總數達1萬多件,密集程度世界罕見;雙龍山石窟(石空大佛寺)創建於唐朝,隨山形而鑿,以九間沒梁洞而聞名於世,是古絲綢之路——靈州道上的珍貴文物,也是寧夏佛教的知名寺院。

一碗泉舊石器遺址、“菜園文化”遺址、春秋時代的古墓群、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高廟、中國四大著名“地獄”景觀之一的高廟地獄、“四時春不斷,十生水獲得”的靈光寺,“寺旁石山,蒼崖翠壁,林聳奇拔”的金牛寺、西夏王李元昊避暑行宮遺址,逶迤壯觀的明長城等多處古蹟名勝,展示著中衛燦爛的古代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西華山 “奇峰插天,登其巔可望黃河”,南華山形似蓮花,氣候涼爽,“春雨秋霜皆成雪”, 五橋溝“王泉競冽”、“雙澗分甘”,沙坡頭的高峽平湖,衛寧平原沃野千里、阡陌縱橫的秀色等自然風光,令人目不暇接,身處其中,如入江南,秀色無限,心曠神怡。

重點景點簡介

中衛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南部,地處黃河前套之首;南依黃土高原之香山,北接騰格里沙漠,中部為黃河沖積平原;包蘭、寶中鐵路和109國道橫穿境內,水陸交通尤為便利;面積4707平方公里,總人口30萬。

寧夏中衛高廟

中衛歷史悠久,文化古老,是塞上重鎮,天然寶地,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美稱。中衛山川秀麗,物產豐饒。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石膏、大理石、陶土、矽石、石灰石、方解石、重晶石、金、銅、鉛、鋅、錳等。目前已建立了煤炭、機械、建材、冶金、化工、電石、印刷、皮革、地毯、輕紡、電氣、食品等工業體系。

“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 黃河富中衛”。中衛得黃河灌溉之利,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氣候溫和,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是寧夏重要的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生產基地。主要盛產小麥、水稻、玉米、油料、雜豆和瓜子、二毛皮、沙毛皮等。尤以二毛皮、沙毛皮輕柔潔白、光澤美觀而譽滿海內外。

中衛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南部,中衛歷史悠久,文化古老,是塞上重鎮,天然寶地,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美稱。

沙坡頭旅遊區位於寧夏中衛市城西16公里處,是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是寧、蒙、甘三省(區)的交接點,黃河第一入川口,是歐亞大通道,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裡南靠山巒疊嶂、巍峨雄奇的祁連山余脈香山,北連沙峰林立、綿延萬里的騰格里大沙漠,中間被奔騰而下,一瀉千里的黃河橫穿而過,在沙與河之間,是一片鬱鬱蔥蔥、滴翠流紅的古樸園林———童家園子。旅遊區東起沙坡頭水利樞紐堤壩,西至黑山峽寧夏、甘肅交界處,以沙坡頭黃河兩岸山水田園以及北部的騰格里沙漠為核心。沙與河這對本不相融的矛盾體,在沙坡頭卻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撮合在了一起,沙堤高聳,河水奔流,沙為河骨,河為沙魂,相依相偎,和諧共處,沙、山、河、園交相薈萃,似抒情詩,如風情畫。浩瀚無垠的騰格里大沙漠、蘊靈孕秀的黃河、橫亘南岸的香山與世界文化遺產戰國秦長城、秦始皇長城、秦代陶窯遺址、新舊石器遺址、黃河兩岸的史前岩畫,以及滴翠流紅的河灣園林在這裡交匯,譜寫了一曲大自然瑰麗的交響曲,形成了沙坡頭獨特的S型地理風貌,極似中國陰陽太極圖,曾被美國著名的《國家地理》雜誌作為世界奇觀向全球推出。這無疑給原本就神奇的沙坡頭又增添了神秘的一筆,使其更像陳酒釅茶,韻味無窮。

沙坡頭位居《山海經》西次三經之首的崇吾之山。崇吾之山是黃帝族繁衍生息、採集狩獵、圖騰崇拜的神山,自古鐘靈毓秀,神異非凡。

《明史•地理志》載,中衛“西有沙山,一名萬斛堆。大河在南”。《讀史方輿紀要》載,中衛“西五十里,因積沙而成,或雲即萬斛堆。沙坡頭這座大沙山,歷來名聲顯赫。在歷史上,它有一個十分響亮的美名,叫鳴沙山。《讀史方輿紀要》摘引元代史志記載說:“自蘭州而東,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理州,正東行至寧夏路。鳴沙河,即寧夏中衛鳴沙山南黃河也。”這裡所說的“鳴沙山”,即今之沙坡頭。沙坡頭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就連流經此地的黃河,也能散射神秘的光彩。現在很少有人知道,載浮遊人泛流的這一段黃河,歷史上原本就有一個神秘的名字,它叫“鳴沙河”。《讀史方輿紀要》援引元代史志記載說:“鳴沙河,即寧夏中衛鳴沙山南黃河也。”

周穆王駕八駿之乘遨遊河套,經這裡西巡崑崙之丘,宴觴西王母,詠歌瑤池,傳下了千古絕唱。中衛黃河南面出土的西周車馬坑證實了周穆王西遊絕非神話。

沙坡頭聚神山、大漠、黃河、綠洲、草原於一處,集長流水舊石器遺址、孟家灣新石器遺址、秦代窯場、漢代河堰、絲路驛站、西夏皇家花園於一地,融長城文化、絲路文化、遊牧文化、農耕文化與現代治沙成果於一體,其多元融合的歷史流光溢彩,其獨具特色的景觀使人流連忘返。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享譽世界的治沙成果,確立了沙坡頭在中國乃至世界旅遊界的獨特地位。在唐、宋、元明以來,史不絕書的“沙坡鳴鐘”成為宇內異景,形成了不可再造的世界級品位的絕世奇觀,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稱之為“世界壟斷性的旅遊資源”,成為了全球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

沙坡頭周邊的大麥地、香山、西山遍布史前岩畫。數以萬計的岩畫鱗次櫛比,瑰麗璀璨,以圖畫形式再現了洪荒時代的天、地、人情,昭示了人類文明的早期淵源,譜寫了人類歷史的最早華章。秦昭王伐滅義渠,據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沙坡頭南區的戰國秦長城,荷載著黃河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碰撞、融會。秦始皇、漢武帝築長城,現存遺蹟位於沙坡頭黃河南岸、北岸的黑山峽、衛寧北山。長城維護了地域安寧,保障了絲綢之路暢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遍布沙坡頭地區的新、舊石器遺址,南北山岩畫,秦、漢、明長城,古陶窯遺址、古水車、古傳說等等,都雄辨地證明:沙坡頭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著名史學家賈蘭坡、范文瀾分析了古遺址的資料後斷言:中衛地區至少在三萬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的美譽由此開始,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元鼎元年,為屯兵戍邊,在沙坡頭成功築堤引水,開挖美利渠。創造了黃河有堤壩引水的輝煌歷史,誕生了“白馬拉疆”的神話傳說,與四川都江堰一道彪炳中國乃至世界灌溉史。

成吉思汗七次親征西夏,其中兩次就征戰在中衛。他屯兵營盤水,勒馬沙坡頭,擺兵黃河九渡,病殂固原六盤山。探尋成吉思汗的歸宿,中衛山川留下了“一代天驕” 的最後足跡。

沙坡頭的攝人心魄之處,在於浪漫沙海中的奇幻瑰麗,在於大河奔流的俠骨柔情。公元736年,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奉旨宣慰在河西打了勝仗的將士,途徑寧夏中衛沙坡頭,面對大漠黃河壯美的景色,寫下了《使至塞上》這首著名的詩篇:“腳踏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成了描寫大漠與黃河空靈寂寥、飄逸雋永意境的極致,這裡面蘊藏著沙坡頭多少說不清、道不盡的千古遺韻。 

讓沙坡頭屹立於世界治沙、生態和環保三大科學高峰上的還是她輝煌卓越的治沙成果。為了確保西北交通大命脈包蘭鐵路暢通無阻,從1956年開始,勤勞智慧的中衛人民與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道艱苦探索,創造出了以“麥草方格”為主的“五帶一體”綜合治沙工程體系。用最經濟、最簡潔、最原始的方法,成功地制服了沙魔,在流動沙丘上營造出了綠洲,解決了無數科學家絞盡腦汁,苦思冥想也未能解決的世界難題。這個訊息一經公布,引起了世界的轟動,一時間,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專家、學者雲集沙坡頭,爭相探討治理沙漠的成功做法,各國科學家驚嘆:“這真是世界奇蹟”!“這是世界堪稱一流的治沙工程”!1984年,國務院將沙坡頭列為“中國第一個沙漠自然生態保護區”,1992年,國家為沙坡頭治沙成果頒發了在中國屈指可數的“科技進步特別獎”。20世紀70年代未80年代初,世界各地方的科技工作者,大批的海外遊客自發地湧向沙坡頭,半個多世紀以來,沙坡頭以其“麥草方格”為核心的“五帶一體”治沙奇蹟,因解決了困擾全球的荒漠化難題而贏得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廣泛關注。八十年代初,沙坡頭又以其沙河相依的獨特景觀,接待了香港第一個訪寧中學生代表團而成為旅遊勝地,由此拉開了寧夏旅遊的序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沙坡頭的麥草方格治沙成果被譽為“人類治沙史的奇蹟”,沙坡頭被聯合國評為“全球環境保護500佳單位”。

在沙坡頭治沙成果展示區,鐵路兩側500米寬,58公里長的綠色屏障宛如兩條巨龍,將沙魔鎖扼降伏。遊人到此,無不被中衛人民創造奇蹟的聰明才智所折服。在這裡,卓越的治沙成果告訴人們,沙坡頭屬於中衛、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沙坡頭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和世界實驗室的研究點” ,“國際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訓中心培訓基地”。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1959年實地考察沙坡頭治沙後,1960年在《人民日報》發表了著名的《向沙漠進軍》一文,盛讚沙坡頭治沙的偉大意義。黨和國家重要領導在聽取匯報,實地參觀,或在京觀看沙坡頭治沙模型後,都被沙坡頭人與天地、與自然頑強搏鬥的精神所感動,對沙坡頭治沙成果給予了高度的讚揚。

隨著沙坡頭旅遊區的知名度在中外旅遊市場的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遊客青睞沙坡頭,沙坡頭正在成為西部特色旅遊目的地。在中國旅遊“十一五”規劃中,沙坡頭被確定為西部治沙科技生產力轉為旅遊生產力的典範。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建設和二十年的旅遊開發,沙坡頭科技治沙工程、沙漠生態環境、以及特色旅遊項目讓沙坡頭名揚海內外。並在吸納創新中,海納了中國西部以及世界沙漠旅遊地區的各類沙地旅遊項目和產品,形成了中國沙漠旅遊門類齊全的景區,並形成了中國沙漠體育運動基地和中國沙漠科研研究基地。由治沙成果引發的生態環保之旅己成為沙坡頭旅遊區面向海內外旅遊市場的主打產品之一,成為國外遊客來寧夏旅遊的首選。在海外旅遊市場中,遊客們普遍認為:不到沙坡頭,就等於沒到寧夏。徒步穿越騰格里沙漠探險、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黃河漂流及沙坡頭治沙生態環保之旅,已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列為本區最重要的主打旅遊產品向海內外市場推出,目前已成為了法國絲綢之路長跑團永久基地。沙坡頭的旅遊業是由海外遊客自發旅遊引發的,因此,從一開始便成為寧夏對海外旅遊市場的主打品牌。並且在區域品牌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國內國際知名品牌。目前已擁有兩條獨具特色的自然文化景觀帶和三個核心區域。

多文化交匯景觀帶:即從北到南由大漠、黃河、長城等多種旅遊資源交匯組合,以及農耕文化、遊牧文化、長城文化,絲路文化等相撞相融而形成的多文化景觀帶。黃河文化景觀帶:即沿黃河形成的包羅峽谷風光、沙漠風光和塞上江南田園風光等黃河景觀特色和古老文化底蘊,從中衛南長灘至沙坡頭的東西向黃河文化景觀帶。

中國大漠旅遊區:即以世界著名治沙成果為主展現人地關係主題。中國治沙博物館和中國沙漠研究院是其主要項目,主要展現人與自然相爭相搏到和諧相處的歷程與現狀;大漠景區是其主要展現區,即以世界沙漠各類沙地旅遊項目、體育運動項目、探險觀光項目為主,打造門類齊全的世界沙漠旅遊勝地,並成為中國絲綢之路的北線接點。

沙坡鳴鐘黃河度假區:即國際滑沙中心。以現有“沙坡鳴鐘”滑沙場為基礎拓寬滑沙場,增加滑道,開發單人滑、雙人滑、多人滑、滑草、滑水等項目,以堪稱中國第一的大沙坡和沙、河、山、園薈萃一處的絕世奇觀,打造國際滑沙中心。以厚重的黃河文化為內涵,以天造地設的黃河大太極圖為依託,以天下黃河第一漂為特色產品,多視角、全方位開展特色凸顯的黃河水上游和黃河人家度假休閒等特色旅遊活動,將羊皮筏子漂流、綠色休閒等特色品牌推出中國,推向世界。大漠綠洲旅遊景區:以沙坡頭水利風景區和農家度假休閒別墅區為核心,建成集貴賓接待、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為一體的綜合遊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車場形成特色購物和特色餐飲。

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風光,深邃厚重的文化內涵,領先世界的治沙成果,新穎刺激的旅遊項目使沙坡頭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與日俱增,中外遊客發出了“游遍中國萬里路,長憶寧夏沙坡頭”、“黃山游罷不望岳,寧夏遊完不望沙”的由衷感慨。因此,沙坡頭旅遊區作為西部旅遊中一面耀眼的旗幟,是同類型旅遊產品中的典範和標桿,得到了國內外的充分認可。沙坡頭先後榮獲“全球環保500佳單位”、“中國全民健身二十大景觀”、“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等殊榮。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沙坡頭,是一片鍾靈毓秀的寶地;是一片永遠在創造著奇蹟的沃土;是一部與日俱新、永遠也沒有結尾且充滿深邃韻味的旅遊寶典。

近年來,中衛充分開發沙漠資源,探索出一條獨特的以生態產業推動沙漠治理的路子,不僅使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中衛已在昔日的沙漠區建立了頗具規模的旅遊度假區、農業蔬菜園區、林紙一體化工業園區、果園區和光伏發電站。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衛市將騰格里沙漠向西逼退20公里。中衛政府政府擬在未來五年新增林地面積100萬畝。

餐飲簡介

 中衛的風味小吃,葷素皆有,各具特色。計其較為人們喜愛吃的,大概有以下三十餘種。

素食類:素菜豆腐、滾粉泡芋頭、胡蘿蔔包子、米黃子、蒜蘸煎豆腐、油餅子夾棗梯、涼粉、麵筋。

肉食類:煎豬髒、豬瓤子、渾酒小炒、羊雜碎、大牛雜碎;豬肉燜米飯、蒸羊羔、清湯羊羔、雜燴。

魚類:蒸鹹魚、清蒸魚、酸辣魚、乾炸魚。

乳類:棗糕泡羊奶。

面饃類:大鍋揪面、春韭白蔥拌水面、炒米、糖酥饃、書本子油饃、牛舌頭餅、大月餅產硬面乾烙子。

米酒類。黃酒、醪酒煮雞蛋。

土糖類:芝麻糖、豆糖;陰米糖、面糖、薑糖、核桃仁糖、膠糖等。

以上各種小吃,都是先期在家裡製成半成品或成品,次晨連同鍋碗雜具等攜帶上市。小吃攤職挎鍋架在簡易的爐灶上,周圍擺上小桌凳,沸騰的湯鍋和油鍋,邊加工邊出賣,有的加熱後即賣王市場上攤點鱗次櫛比,互相競爭,招徠食客.牌子亮,烹調好的,被人們爭相購食,一會兒就賣光了。晚間小吃有滷雞、滷蛋、渾酒小炒、醪酒煮雞蛋、米黃子、糖酥饃、書本子油饃等.雖夜深入靜,但吆喝叫賣聲仍不絕於耳。上述小吃的製作方法烹調技術,各有自己的經驗和專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專業戶,有的子襲父業,甚至幾代相傳.三十年代市上曾流傳這樣的順口溜:“南纏 (綽號)的包子,侯林的面,解三的乾烙泡不爛……”另夕陋有張殿儒的小炒肉,李家招六子的炒麵,范家大保的羊雜碎,雍素菜的燴豆腐,李茂盛的牛雜碎等典型吃食,最能招徠顧客。

風味小吃的特點是,用料便宜,配搭合理;省錢、有味,有涼,有熱,食客“立等就吃”。不僅中衛城鄉人民喜愛,而盤過往旅客流不前往嘗試大飽口福。食後的評論是:“中衛的小喘味美價廉,果然名不虛傳。甚至有些來中旅遊的外賓地往市場攤攤上一坐,品嘗起中衛的醪酒煮雞蛋、棗糕翹羊奶。食盾;翹起大拇指,招手示意,喜笑前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