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市博物館

中衛市博物館

中衛市博物館,原名中衛縣博物館。中衛市作為世界枸杞的發源地和正宗產地,千百年來見載文獻屢見不鮮,但很少發現實物證據。近日在沙坡頭區文昌鎮一古宅發現兩塊有枸杞圖案的角柱石浮雕,經專家和中衛市文物部門論證為明代浮雕,其風格和中衛明代高廟浮雕同出一轍。

基本信息

藏品

中衛市博物館中衛市博物館

該角柱石浮雕鑲在農戶門前牆兩側,浮雕高0.73米,寬0.47米。一塊是杞鶴延年圖;一塊是杞鹿(齊祿)同壽圖,意即六合(鶴鹿)同春,國泰民安。二塊浮雕的正面,是鶴鹿銜枸杞枝的圖案,鶴鹿銜著一枸杞枝,是祝壽的最好禮品。枝上有果柄痕,在2片枸杞葉的襯托下,顯露出紡錘形的枸杞果。圖案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生長在山坡上枸杞樹的蓬勃爛漫,雕工專家稱極盡絕詣。鶴銜枸杞枝角柱石浮雕圖案清晰完美,畫面栩栩如生。鹿銜枸杞角柱石浮雕圖案有破損,畫面較為模糊。二塊角柱石浮雕右側,分別是荷花和牡丹,畫面精美,構思巧妙。

研究

中衛市博物館中衛市博物館

據76歲的李姓房主講,二塊有枸杞角柱石浮雕自她嫁到男方家就有,沒有人能講清楚它的來歷。中衛市文館所所長石宇清說:“沙坡頭區發現的明代枸杞角柱石浮雕,其精美的圖案和構思,堪稱中國枸杞實物重大驚現,為枸杞文化研究提供了最重要最翔實的物證,進一步確定了中衛市在中國枸杞產地源頭的地位。”

清代石碑

中衛市博物館中衛市博物館

兩塊長期在城區宣和鎮張洪村被村民當作溝渠橋板的清代石碑被拉運到市博物館收藏。

兩塊石碑大小基本一致,都重約1噸多,長2米,寬70厘米,厚25厘米。一塊寫有“黃清敕封修職郎鄉飲大賓戊午科鄉薦顯考植菴俯君之墓”;另一塊石碑中間寫有“源遠流長”四個大字,兩側分別寫有“中衛縣事嶺南姚廷柱扦穴並題”和“乾隆歲次癸酉夾鍾日武舉張建邦敬書刻石”兩行小字。兩塊石碑兩側都有浮雕龍紋圖案,據文物工作者初步分析,這兩塊石碑可能是清乾隆年間當地一地位顯赫的大家族墓葬用的石碑,其中一塊可能為墓碑,寫有“源遠流長”字樣的可能為牌坊碑。

李永祥說,這兩塊石碑1986年就被發現了,當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及時將其運到當地文物部門收藏,以至被當地村民當作溝渠橋板用。最近聽說有人要收購這兩塊石碑,為了防止文物流失,市博物館決定將其收藏,經與當地村民協商後,僱車將其拉運到了市博物館。

新建規劃

中衛市博物館中衛市博物館

2008年9月15日,在中衛市文物館所和自治區文物局的支持下,這個集團近日開始在中衛古釀酒和古窖藏遺址上擴建寧夏酒博物館。
據了解,投資2000萬元新建的寧夏酒博物館占地近2000平方米,分為寧夏酒史、寧夏曆代酒器酒具、中衛古釀酒和古窖藏遺址以及館藏書畫精品等四個主題陳列館。陳列館以歷史年代為主線展示寧夏從石器時代到現代的千餘件酒器和豐富的酒史資料,其中一件清同治年間重達1300公斤蒸酒鑄鐵甑鍋,其體積被專家考證後斷定為“中國第一蒸酒鍋”,並連續使用到現在。為此,中衛規模釀酒的生產歷史至少有140年,位居全國第4位。還有一件從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中出土的古代波斯國寶級文物酒具鎏金銀壺,被專家確定為世界罕有,中國僅有,也將亮相寧夏酒博物館。 目前,寧夏酒博物館已被中衛市文物館所和自治區文物局上報為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將於明年7月建成並向社會開放,接待國內外參觀者。

項目概況

中衛市博物館新館,本項目基地位於中衛市西南。規劃總用地面積約 7.92公頃,總建築面積約16240㎡,其中博物館建築面積5049㎡,圖書館建築面積5101㎡,文化館建築面積5331㎡,容積率0.2。

設計理念

本項目立足中衛市,希望將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的建築設計與城市文化相結合,創造出體現中衛地域、文脈特點的文化建築,使中衛市的建設走在時代的前列。

總平面設計

總平面布局首先以城市規劃的角度出發,系統分析用地周邊相鄰地塊的用地情況。分析城市人群的流動方向與特點,整體進行建築布局。本項目由南向北依次布置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三個建築單體交錯布置,形成一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得綜合體。

平面設計

圖書館平面設計:圖書館設計注重其閱覽功能、會議功能、信息化功能以及交往功能。整體分為前後兩個主要的功能分區。前區圍繞兩個三角形中庭布置公共閱覽空間、交往空間以及會議空間(可單獨對外)。後區為書庫、業務及行政辦公區。首層、二層通過中庭緊密聯繫為一個整體。

博物館平面設計:博物館設計注重其觀賞功能、交往功能,尤其是觀賞流線的順暢及其行為過程空間的連貫性、趣味性。博物館平面設計整體分前後兩個功能區。前區為觀眾服務及陳列展示區。內部空間圍繞二層高共享中庭展開在其四周布置不同的空間陳列展示不同的展品。一、二層展示空間互相滲透,相互協調,後區為藏品庫區及技術辦公區,集中布置在平面北側一、二層,兩區通過中庭西北角通道相互聯繫。

文化館平面設計:本項目文化館設計是在其傳統的民眾活動區、學習輔導區、專業工作區、行政管理區基礎上,應業主要求在首層北部集中布置幾個由中小型影廳形成的專門的影視文化區。由於文化館各種功能區的流線較複雜,因此我們採用水平與豎向分區相結合的手法,將功能聯繫較緊密的功能區就近布局,形成一層為民眾活動區+影視文化區,二層為學習輔導區+專業工作區+行政辦公區的平面布局。為了便於影視文化區的獨立運營管理,特在首層設定了面向應理街的專用出入口。

立面創意

本項目建築立面設計採用現階段國際流行的"表皮結構"設計手法,即認真研究中衛市及本項目周邊建築及環境特點,提取相關元素,加以抽象凝鍊,並運用到建築表皮設計中,從而創造出既具有中衛市人文特點的、又能深刻反映其文化內涵的公共建築。

具體到本項目,經過現場考查,收集資料我們發現數十年來偉大的治沙成就、沙漠中古老的岩畫文化遺存以及古老的黃河古域,無不反映出中衛市久遠的歷史,城市的特色。我們根據當地特色提煉出以正方形及三角形為主題建築外立面選用挪威冰花蘭花崗岩,清水裝飾水泥板,藍灰色Low-E中空玻璃等主要三種裝飾材料,通過花崗岩與採光窗所組成的岩畫的抽象幾何圖案, 立面中由不同質感的裝飾水泥板的意喻為當地層層山巒的灰色背景,藍灰色玻璃的顏色與質感與中衛市黃河之水是如此接近等等。無不帶有中衛市的氣息。所有元素的組合使得這一組文化建築一氣呵成,渾然天成,意境深遠。

景觀設計

本項目建築周邊場地景觀設計與建築設計協調一致,進一步呼應與反襯建築立意,呼應建築母題,反襯建築深刻喻意,突出古老文明與新社會治沙成就的主題。

建築東廣場設計為幾何式園林景觀,廣場臨近建築設定淺水池,水中設卵石造型。一方面倒影水池襯托出這一組文化建築的高雅、幽遠;另一方面意喻中衛市黃河古域的古老文明,又是中衛景觀"黃河奇石"的引伸。既彰顯宏大氣魄,同時滿足集散要求,建築西廣場為沿河自然式園林景觀,突出生態主題,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