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沈

①十二星次之一。

十二辰相配為申,與二十八宿相配為觜、參兩宿。按《左傳》、《國語》所載,曾以參星為標誌星。分野主晉(“三家分晉”後為魏),屬益州。《國語·晉語》:“歲在大梁,將集天行,元年始受實沉之星也。實沉之墟,晉人是居,所以興也。”《晉書 ·天文志》:“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為實沉,於辰在申,魏之分野,主益州。”據《漢書·律曆志》載,日至其初為立夏,至其中為小滿。明末後譯黃道十二宮雙子宮為實沈宮。

②傳說人物名。

相傳為帝嚳(高辛氏)之子,與其兄閼伯不和,時動干戈。因遷之於大夏,主參星,為參神;遷閼伯於商丘,主辰星。見《左傳·昭公元年》。3、歷史人物

3、歷史人物

中華遠古氏族聯盟時代帝嚳高辛氏政權十二任帝姍先(帝嚳)的兒子。帝姍先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叫森浸,次子名叫閼伯,三子名叫實沈。閼伯和實沈皆好武,而且爭強好勝。二人時常為爭奪第一而打的頭破血流。帝姍先很為三個兒子擔心,怕他們以後不顧大局,為一己私利而爭鬥不休。因此他在晚年時便果斷地決定:立長子森浸為帝位繼承人。為防止兩個弟弟與他爭位,便把次子閼伯封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封三子實沈於大夏(今山西太原市)。他們兩個在自己的封地有完全的自主和自治權力。

帝姍先去世後,他的長子森浸在帝都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即位稱帝,他的三弟實沈不服,認為大夏偏僻荒涼,父親把他封在那裡不公正,始終不肯就封,依然賴在帝都。森浸無奈,只好將三弟改封於宛丘東南的潁水北岸,實沈這才滿意地遷徙到新的封地。實沈到了新的封地以後,舊的封地卻依然霸占著,並且在新的封地大興土木,修宮室,築城郭,建造了沈邑{今河南周口市沈丘縣內}。森浸的二弟閼伯聞三弟自建都城,大怒,立刻前往帝都面見兄長姜森浸,請求出兵討伐三弟。他認為,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三弟自建都城,自立為國君,就是反叛,絕不能姑息養奸,聽之任之。但帝森浸卻不同意他的觀點,也不支持他出兵討伐。他認為,都是自家兄弟,又何必互相殘殺哪,更何況先父生前明確表示,允許兩位兄弟獨立治理自己的封國,那就更不應該加以干涉了。閼伯只是搖頭嘆息,無可奈何。後來,閼伯也在自己的封地修建了閼邑(在今河南商丘市境內),而且還組建了一支戰鬥力很強的軍隊,以對抗三弟實沈。

森浸二十年(丙申,前3025),帝嚳高辛氏政權的第十三任帝姜森浸也死了,傳位於兒子姜謠。他的三叔實沈不服,意欲奪位,便率領本部軍隊征討姜謠,逼迫他讓位。姜謠是個極聰明的人,他深知二叔和三叔向來不和,便巧妙的利用了這一關係,任命二叔閼伯為護國大將軍,派他帶領本部軍隊迎戰三叔實沈,讓兩個叔叔互相殘殺,他則穩坐帝都,坐山觀虎鬥。

帝謠二年(戊戌,前3023),姜謠沒有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突然決定將帝都由現在的宛丘遷到他原來的封地亳邑(今安徽亳州市亳州鎮)。群臣很不理解,不知道這位新天子為什麼要遷都。原來,姜謠擔心三叔會突然攻打帝都,自己實力不足,繼續住在宛丘有危險。而亳邑以北百餘里就是二叔閼伯的封地,二叔精通兵法,善於治軍,部下又有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遷都亳邑,就可以藉助二叔的力量抵抗三叔的進攻。不久,實沈果然出兵攻打帝都。閼伯奉帝命出兵迎戰,經過了數月的惡戰,終於擊敗了三弟實沈。實沈兵敗服輸,但是他不認為是自己無能,卻認為是天命難違,表示不再反對姜謠稱帝。於是,戰亂平息,叔侄和好。

帝謠也是個短命天子,不久也死了,傳位給弟弟親義,是為帝嚳高辛氏政權十五任君。帝親義執政時期,非常倚重二叔閼伯,拜他為相,二人關係極為密切。閼伯晚年時熱衷於天文觀測,他在閻集北築丘觀測大火星。其丘高三十餘米,底部周長三百三十米。大火星又稱商星,因閼伯在此築大土丘觀測商星,故該地被稱作商丘。此地名一直延續至今,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今閼伯台上仍存有閼伯廟及大殿、拜廳、鼓樓、鐘樓等,皆為元、明兩朝後建。

此時實沈已經老邁,他同意率族人遷往他原來的封地大夏(今山西太原市古城),並且在大夏築高台觀測天象,主要觀測參星(太白金星)。

閼伯死後被稱為商星,實沈死後被稱為參星。在星宿中二星一個落下的時候,另一個才升起。唐朝大詩人杜甫在《贈衛八處士》一詩中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和商”,其典故就源於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