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野

分野

分野,指與星次相對應的地域。古人依據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等十二星次的位置劃分地面上州、國的位置與之相對應。就天文說,稱作分星;就地面說,稱作分野。中國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凶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

基本信息

概述

分野分野
中國古代占星術認為,地上各周郡邦國和天上一定的區域相對應,在該天區發生的天象預兆著各對應地方的吉凶。又作分界、界限等的代稱,或喻指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分歧。

分野,亦作三垣、十二次、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對星辰的劃分。

分野亦將地上的州、諸侯國劃分為十二個區域,使兩者相互對應。就天而言,稱為“十二分星”;在地而言,稱為“十二分野。”也有以二十八宿劃分分野的。

晉書·天文志》記載了十二州乃兗州、豫州、幽州、揚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荊州十二州,分別由鄭、宋、燕、吳(越)、齊、衛、魯、趙、魏、秦、周、楚十二古國瓜分,如簊、尾二宿代表燕·幽州。

歷史沿革

分野分野
中國殷商時期就有了“十二次”,即星紀、玄枵、阪訾、降屢、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類似於今日西方的黃道十二宮。我國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凶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我國古代占星術認為,地上各周郡邦國和天上一定的區域相對應,在該天區發生的天象預兆著各對應地方的吉凶。
最早見於《左傳》、《國語》等書,其所反映的分野大體以十二星次為準。
《國語·周語下》:“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其所載故事即:武王伐紂這天的天象是歲星在鶉火,因而周的分野為鶉火。鶉火就相當於獅子宮。
戰國以後也有以二十八宿來劃分分野的,《淮南子·天文訓》:“星部地名,角、亢鄭,氐、房、心宋,尾、箕燕,斗、牽牛越,須女吳,虛、危齊,營室、東壁衛,奎、婁魯,胃、昴畢魏,觜巂、參趙,東井、輿鬼秦,柳、七星、張周,翼、軫楚。”
後又因十二星次與二十八宿互相聯繫,從而兩種分野也在西漢之後逐漸協調互通。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陝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引證解釋

分野分野
1、與星次相對應的地域
古人以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等十二星次劃分地面上州、國的位置與之相對應。就天天象分野圖文說,稱作分星;就地面說,稱作分野。如:以鶉首對應秦,鶉火對應周,壽星對應鄭,析木對應燕,星紀對應吳越等。
《國語·周語下》:“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韋昭註:“歲星在鶉火。鶉火,周分野也,歲星所在,利以伐之也。”
《後漢書·方術傳·李郃》:“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三國演義·第七回》:“蒯良謂劉表曰:‘某夜觀天象,見一將星欲墜,以分野度之,當應在孫堅。’”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四三回》:“眾人都笑道:‘懂天文不懂天文,和軍事有何關?古人說什麼這是某分野的星,那又是某分野的星,如何有風,如何有雨,都是些迷信之談,何足憑信?’”
2、分界、界限等的代稱
本指分封諸侯的境域,後借用為分界、界限的代稱。謂劃分的範圍,界限:政治~、思想~。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七》:“自帝堯以來至紹興六年丙辰,凡三千四百九十二年,皆隨六十甲子表以分野。”
聞一多《說舞·社會性的功能》:“上文說過,主觀的真與客觀的真,在原始人類意義中,沒有明確的分野。”
朱光潛《談讀書》:“近代科學分野嚴密,治一科學問者多固步自封,以專門為藉口,對其他相關學問毫不過問。”
殷謙《棒喝世代》:“似乎劉嘉玲最感興趣的並不是什麼愛情,自己行為或舉動的對錯已經無關緊要,即便對與錯的分野再怎么分明,這種區分似乎已經毫無意義,她的角色往往在最關鍵性時刻卻躲在了自己的身後,她似乎無心也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3、常指政治、思想的分歧
徐特立《五四運動和知識分子改造》:“這三部分人的世界觀和政治目的各不相同,隨著階級鬥爭的深入,他們的政治分野也就日益明顯起來。”
鄒韜奮《萍蹤憶語》二:“我們在船上共餐了五六天,談話的機會自然很多,在認識上和信仰上的分野,無意中流露的,已顯然有截然的界限。”
馬南邨《燕山夜話·為什麼會吵嘴》:“要知道,任何重大原則的分野,常常是隱伏在不被注意的細微末節之間,有識者不可不察。”

史籍記載

《漢書·地理志》
分野分野
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農故關今河南靈寶縣廢函谷關以西京兆今西安府、扶風今鳳翔府、馮翊今同州、北地今慶陽以北、上郡今延安以北、西河今汾州府以西北、安定今平涼府、天水今秦州、隴西今韋昌府,南有巴今重慶府、蜀今成都府、廣漢今漢州、犍為今敘州府、武都今階州,西有金城今蘭州以西、武威今涼州衛、張掖今甘州衛、酒泉今肅州衛、敦煌今廢沙州,又西南有?柯今遵義府、越?今建昌行都司、益州今雲南府,皆宜屬焉。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秦之分也。
魏地觜、參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今陝西高陵縣以東盡河東今平陽府、河內今懷慶府,南有陳留今河南有陳留縣,及汝南之召陵見河南郾城縣、氵隱強見許州、新汲見洧川縣、西華今縣、長平見陳州、潁川之舞陽今縣,郾即今郾城縣、許即許州、鄢陵今縣,河南之開封見開封府附郭祥符縣,中牟今縣、陽武今縣、酸棗見延津縣、卷見原武縣,皆魏分也。
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陽、□城俱見今河南府附郭洛陽縣、平陰見今孟津縣、偃師今縣、鞏今縣、緱氏見偃師縣,是其分也。自柳三度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為周之分。
韓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韓分晉得南陽郡今府及潁川之父城今見汝州郟縣、定陵見舞陽縣、襄城今縣、潁陽見登封縣、潁陰見禹州、長社見長葛縣、陽翟今禹州、郟即郟縣,東接汝南今汝寧府,西接弘農,得新安今縣、宜陽今縣,皆韓分也。自東井六度至亢六度,謂之壽星之次。鄭之分野與韓同分。
趙地,昴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今北直冀州、真定今府、常山今元氏縣,故郡治也、中山今定州,又得氵豕郡之高陽今縣、莫阝今見任丘縣、州鄉見河間府附郭河間縣,東有廣平今府、鉅鹿今順德府境、清河今有清河縣、河間今獻縣是其治也,又得勃海之東平舒今大城縣、中邑在滄州境、文安今縣、束州見河間縣、成平見獻縣、章武見鹽山縣,河以北也。南至浮水即浮陽,今滄州治,廢清池縣也。訛曰浮水、繁陽見內黃縣、內黃今縣、斥丘見成安縣,西有太原今府、定襄見朔州、雲中見大同府境、五原見榆林衛、上黨今潞安府、長平今澤州府,皆趙分也。
燕地,尾、箕分野也。東有漁陽今薊州、右北平今永平府、遼西今廣寧等衛、遼東今遼陽等衛,西有上谷今宣府衛境、代郡今蔚州、雁門今代州境,南得涿郡之易今易州、容城今縣、范陽見易州、北新城見安肅縣、故安見易州、涿縣今州、良鄉今縣、新昌見新城縣,及渤海之安次今東安縣,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今朝鮮境,亦宜屬焉。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東有?川今縣、東萊今萊州府、琅邪今沂州地、高密今縣、膠東今即墨縣、泰山今泰安州、城陽今莒州、千乘見高苑縣,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見北直南皮縣、高城見鹽山縣、重合見滄州、陽信今縣,西有濟南今府、平原今德州境,皆齊分也。魯地,奎、婁之分野也。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見邳州、睢陵見盱眙縣、僮見虹縣、取慮亦見虹縣,皆魯分也。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宿州境、梁歸德府、楚徐州、山陽見山東金鄉縣、濟陰今曹州境、東平今州、東郡之須昌見東平州、壽張今縣,皆宋分也班固又云:東平、須昌、壽張皆在濟東,屬魯,非宋分也,當考。蓋固本據舊文,不敢以己意刊正。古人之不敢自用類如此。
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也。今之東郡今北直開州及魏郡彰德府境、黎陽見□縣、河內之野王今懷慶府附郭河內縣、朝歌見衛輝府淇縣,皆衛分也。
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荊州府、江夏武昌府、零陵永州府、桂陽郴州、武陵今常德府、長沙今府,及漢中今府、汝南郡,盡楚分也。
吳地,斗分野也。今之會稽蘇州府以南、九江壽州以南、丹陽應天府以西、豫章南昌府以南、廬江廬州府以南、廣陵揚州府以北、六安郡治六縣,見廬州府舒城縣、臨淮郡郡治徐縣,今見泗州境,盡吳分也。
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梧州府、鬱林今鬱林州以西北、合浦今廉州府境、交?今太平思明等府境、九真今安南境內、南海今廣州府、日南今安南境內,皆粵分也。此十二國分野之詳也本志所載十三國,而曰十二國者,吳粵本同分也。王氏曰:十二國分野,本出於七國甘、石之學《天官書》:傳天數者,在齊甘公、魏石申是也。漢之言天數者,復以當時郡縣分配之。班氏志地理,遂從而著其說。其後張衡、蔡邕亦傳述焉。鄭康成曰:九州諸國中封域,於星亦有分焉。其書正矣。堪輿雖有郡國所入度,非古數也。後之言分野者,益從而附會之,誕矣。《山居雜論》曰:分星之說,載之《周禮》,散見於左氏。司馬遷世掌天官,亦言曰:天有日月,地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有列宿,地有州域。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乘兼之北斗乘十二辰,兼十二州也。所從來久矣。然參考諸家,惟班氏所載,庶不大悖於古,亦可兼通於今。因差次其文,以備一家之學。至於《晉志》所載,魏太史令陳卓更定郡國所入宿度,其辭雖詳,然大旨不出於《班志》而特為支離穿鑿之耳。其尤不經者,柯、越而概之以魏,酒泉、張掖而系之於衛,濟陰、東平而屬之於鄭,上黨、太原而別之為秦。則其術之疏繆,固不必累舉而見也。乃後代猶襲其繆而附益之,不亦異乎?
《晉書·天文志》
分野分野
十二次。班固取《三統曆》十二次配十二野,其言最詳。又有費直說《周易》、蔡邕《月令章句》,所言頗有先後。魏太史令陳卓更言郡國所入宿度,今附而次之。
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為壽星,於辰在辰,鄭之分野,屬兗州。費直《周易分野》,壽星起軫七度。蔡邕《月令章句》,壽星起軫六度。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為大火,於辰在卯,宋之分野,屬豫州。費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亢八度。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費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
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醜,吳越之分野,屬揚州。費直,起斗十度。蔡邕,起斗六度。
自須女八度至危十五度為玄枵,於辰在子,齊之分野,屬青州。費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十度。
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為諏訾,於辰在亥,衛之分野,屬并州。費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
自奎五度至胃六度為降婁,於辰在戌,魯之分野,屬徐州。費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
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於辰在酉,趙之分野,屬冀州。費直,起婁十度。蔡邕,起胃一度。
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為實沈,於辰在申,魏之分野,屬益州。費直,起畢九度。蔡邕,起畢六度。
自東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為鶉首,於辰在未,秦之分野,屬雍州。費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
自柳九度至張十六度為鶉火,於辰在午,周之分野,屬三河。費直,起柳五度。蔡邕,起柳三度。
歡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在已,楚之分野,屬荊州。費直,起張十三度。蔡邕,起張十二度。
州郡躔次
陳卓、范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並云:
角、亢、氐,鄭,兗州:
東郡入角一度東平、任城、山陽入角六度
泰山入角十二度濟北陳留入亢五度
濟陰入氐二度東平入氐七度
房、心,宋,豫州:
潁川入房一度汝南入房二度
沛郡入房四度梁國入房五度
淮陽入心一度魯國入心三度,
楚國入房四度。
河尾、箕,燕,幽州:
涼州入箕中十度上谷入尾一度
漁陽入尾三度右北平入尾七度
西河、上郡、北地、遼西東入尾十度涿郡入尾十六度
渤海入箕一度樂浪入箕三度
玄菟入箕六度廣陽入箕九度。
斗、牽牛、須女,吳、越,揚州:
九江入斗一度廬江入斗六度主
豫章入斗十度丹陽入斗十六度
會稽入牛一度臨淮入牛四度
廣陵入牛八度泗水入女一度
六安入女六度
虛、危,齊,青州:
齊國入虛六度北海入虛九度
濟南入危一度樂安入危四度
東萊入危九度平原入危十一度
菑川入危十四度
營室、東壁,衛,并州:
安定入營室一度天水入營室八度
隴西入營室四度酒泉入營室十一度
張掖入營室十二度武都入東壁一度
金城入東壁四度武威入東壁六度
敦煌入東壁八度。
奎、婁、胃,魯,徐州:
東海入奎一度琅邪入奎六度
高密入婁一度城陽入婁九度
膠東入胃一度
昴、畢,趙、冀州:
魏郡入昴一度鉅鹿入昴三度
常山入昴五度廣平入昴七度
中山入昴一度清河入昴九度
信都入畢三度趙郡入畢八度
安平入畢四度河間入畢十度
真定入畢十三度
觜、參,魏,益州:
廣漢入觜一度越巂入觜三度
蜀郡入參一度犍為人參三度
牂柯入參五度巴郡入參八度
漢中入參九度益州入參七度
東井、輿鬼,秦,雍州:
雲中入東井一度定襄入東井八度
雁門入東井十六度代郡入東井二十八度
太原入東井二十九度上黨入輿鬼二度。
柳、七星、張,周,三輔:
弘農入柳一度河南入七星三度
河東入張一度河內入張九度
軫,翼、軫,楚。荊州:
南陽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
十江夏入翼十二度零陵入軫十一度
桂陽入軫六度武陵入軫十度
十六長沙入軫十六度
其他史籍記載
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凶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是說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陝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分野圖解

地支、方位、星次、星宿、分野與黃道十二宮對照表

地支

方位

十二星次

二十八宿

十二分野

黃道十二宮

北方玄武

星紀

斗、牛

吳·揚州

摩羯宮

北方玄武

玄枵

又顓頊

虛、危、女

齊·青州

寶瓶宮

北方玄武

諏訾

又豕韋

壁、室

衛·并州

雙魚宮

西方白虎

降婁

婁、奎

魯·徐州

牡羊宮

西方白虎

大梁

畢、昴、胃

趙·冀州

金牛宮

西方白虎

實沈

參、觜

晉·益州

雙子宮

南方朱雀

鶉首

鬼、井

秦·雍州

巨蟹宮

南方朱雀

鶉火

柳、星、張

周·三河

獅子宮

南方朱雀

鶉尾

翼、軫

楚·荊州

室女宮

東方蒼龍

壽星

角、亢

鄭·兗州

天秤宮

東方蒼龍

大火

心、房、氐

宋·豫州

天蠍宮

東方蒼龍

析木

箕、尾

燕·幽州

人馬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