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堤

寡婦堤

寡婦堤是老龍堤中的一段。

襄樊襄城古蹟之一。

詳細介紹

寡婦堤寡婦堤石碑

在距大北門長門約五六百米雜草叢生的大堤條石駁岸上,有一塊石碑。碑呈細長方形,其正面陰刻正楷十二字:“第叄拾陸號寡婦堤長五十丈”,反面無字。碑面四周著花紋雕飾,惜大部分毀損。幸運的是,碑文完整無缺,字跡清晰可辨。可能是日曬雨淋且遊人罕至的緣故,石碑顯得光潔明亮。

寡婦堤老龍堤中的一段。

乾隆《襄陽府志》卷十五“水利”條記載:“本朝命分守安襄鄖道(省和府州之間的地方機構,駐襄陽)兼理水利,督同知歲一查修。本堤自萬山起,至舊旺嘴孔家埠口宋家嘴臥鐵牛碎石嘴老龍廟峴窪池普陀庵站鐵牛頭工嘴龍窩二工嘴大沙窩禹王廟觀音堂黑龍廟牌路巷丁家嘴長坡埠口象鼻嘴大馬頭鐵樁大北門、寡婦堤、二花樓,至長門外水角門楊泗廟計石堤一千八百五十四丈,長十里三分。”

光緒《襄陽府志》“老龍堤圖”也有類似的文字:“堤自萬山起,至閘口楊泗廟止,通計四十號。每號五十丈,合堤二千丈有零。為里十里三分,俱官堤而無民堤。”雖然兩則文字反映的整堤長度似有出入,也與古代的計量單位略有矛盾,但整體架構大致相當。四十段堤防都立有標誌碑,這個石碑是當時倖存下來的那四十個標誌碑之一。

寡婦堤也是長門堤中的一段。明朝初年,衛國公鄧愈修築襄陽城時,在今新城灣一帶“別拓東北角,由舊大北門外東繞今長門,環屬東城為新城”,即在原城的東北角增築了一個角城。為防洪水計,明官府在大北門至長門段緊貼新城牆修築截堤一道。正德十一年(1516),分巡副使聶賢在截堤之外又加修了一道子堤。這雙重堤防被“襄人呼為聶公堤”。這段石堤在清朝稱為“長門堤”,由朝廷多次下旨動撥襄陽府庫銀兩修補維護。這與鄭敦允修建樊城大堤“借撥厘局”、“抽提房租”的經費來源方式迥然有異,所以襄陽堤防被稱為“俱官堤而無民堤”。

當然,寡婦堤後來也經過修整。如魯西奇潘晟漢水中下遊河道變遷與堤防》引《洪澇檔案》云:“同治十三年(1874),修複本年秋矬塌的老龍廟普陀庵站鐵牛寡婦堤等處堤段。”如今的寡婦堤,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復城牆時遺留的原貌,下部是條石駁岸,上部為漿砌塊石堤,與高大的城牆仍然保持著相依相偎的親密狀態,與浩浩蕩蕩的漢江水保持著一種相互依存又相互砥礪的複雜狀態。

得名由來

寡婦堤光緒《襄陽府志》輿地誌一輿圖之老龍堤圖
關於“寡婦堤”的得名,史料提供的只是片言隻語。光緒《襄陽府志》卷九《建置志四》“堤防條”云:“國朝以分守道兼理水利,督同知歲一勘修。雍正中守道張之均、知府尹會一先後補修。乾隆二年(1737年)復奉旨發帑修築。中間碎石二三丈者,名寡婦堤,棗陽寡婦某氏所捐修。”捐修的主人只留下籍貫,至於捐資數額、捐款方式、家庭狀況等等甚至連姓氏也無從考證。但同老龍堤其它39段堤防相比,官府還是把五十丈堤防的名份給了她,府志總纂王萬芳好歹也單獨給她留下了一筆,這多少也算是對熱心公益的一種優渥待遇了吧。

在民間,“寡婦堤”的來歷則有另外一個透著淒涼和悲苦的版本。聽當地的老人講,很多船工長年在漢江上漂泊,上陝西下漢口。那時的漢江水流湍急,檣傾楫摧,很多船工一去不得而歸。他們的妻子在江邊的石堤下一面洗衣,一面焦灼地凝視過往的商船。這些守望的妻子中,寡婦的數量在不斷的擴大。她們只能木然地數著那點點白帆,任淚水和著東流的江水繼續尋找她們親人的靈魂。後來,人們把這段石堤稱作“寡婦堤”。

保護遺蹟

寡婦堤同她依偎著的雄偉的古城牆一起,始終為抵禦洪水侵襲、保護城市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我們這座古城對付自然災害的堅固的屏障。“到1949年,除老河口城堤、襄陽城堤(老龍堤、寡婦堤及沿江城牆)、樊城堤有一定抗洪能力外,其餘河堤矮小單薄,河水流量不到9000立方米即四處潰溢。”新修的《襄樊市志》也給了寡婦堤應有的特殊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