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十三絕

寒食十三絕

古人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除了外出踏青、掃除祭拜外,還有寒食的習俗即寒食節。寒食節是在冬至後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一般都說寒食節源於“之推綿山焚身”,為了紀念介子推死難日在這天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在各地的寒食習俗中,被譽為“寒食十三絕”的老北京寒食習俗最具代表性。歷史上的寒食食品多數寓意深刻,種類也很豐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等;飲料有春酒、新茶等數十種之多。寒食節的食品到現在大多已經失傳,但也有一些流傳至今。

古人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除了外出踏青、掃除祭拜外,還有寒食的習俗 - 即寒食節。

(圖)奶油炸糕奶油炸糕

寒食節是在冬至後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一般都說寒食節源於“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為了紀念介子推死難日在這天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在各地的寒食習俗中,被譽為“寒食十三絕”的老北京寒食習俗最具代表性。

寒食簡介

歷史上的寒食食品多數寓意深刻,種類也很豐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寒食節的食品到現在大多已經失傳,但也有一些流傳至今......

京城傳統“寒食十三絕”

先逐個看看這些小吃的故事:

№.1、薑絲排叉,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茶菜是滿族、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後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一定按順序上。回族人不飲酒,但為了禮節,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2、硬面餑餑,是一種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咬勁,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現在已經“無影無蹤”。

№.3、焦圈,形似炸麵包圈,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常作為另一種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兒的配菜食用。但是在今天的營養學看來,太過油膩, 最好少吃。

(圖)炸焦圈炸焦圈

№.4、糖卷餜,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清真節日食品,主料為山藥和大棗,皆有滋補作用,也是一道藥膳。

№.5、豌豆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氣。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故事裡又和慈禧老佛爺有關,據傳說西太后最喜歡吃了。

(圖)豌豆黃豌豆黃

№.5、 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原為“御艾窩窩”,後來在明代傳入民間,《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窩窩。

№.6、馬蹄燒餅,兩層薄皮,內空,形似馬蹄,現在也已沒有售賣的了。

№.7、螺螄轉兒,因其形似而得名,舊時小吃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用微火烤乾水分再賣,烤乾了叫“乾迸兒”,用於下酒,所以北京有句口頭語“乾迸兒就酒嘎巴脆”。

№.8、饊子麻花,古名為“環餅”、“寒具”,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

№.9、驢打滾,豆面糕又稱驢打滾,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黃豆黏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圖)驢打滾驢打滾

№.10、蜜麻花,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

№.11、糖火燒,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大順齋的糖火燒,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訪的外國政要還特意帶它回國呢。

№.12、芝麻醬燒餅,無需多說什麼。它的一個兄弟“澄沙燒餅”倒有點意思,因為豆沙餡要從邊上露出一些,別名“蛤饃吞蜜”。

№.13、奶油炸糕,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它用上好麵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後,改用小火,將麵粉倒人鍋內,迅速攪拌直到麵團由白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麵。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攪勻,分幾次加入燙麵中,最後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鍋內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為後兩種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燒至冒煙後,改用小火,此時將揉勻攪拌好的麵團,500克分成40個均勻小球,入油鍋前用手摁成圓餅,逐個下入油中,待餅膨起如球狀,並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即成。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

時下十三

以上十三種食品中,現有奶油炸糕、驢打滾、糖火燒、豌豆黃、焦圈等還流行於街頭巷尾,唯獨硬面餑餑已瀕臨絕跡。近年有民俗專家建議,傳統的“寒食十三絕”——即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十三樣寒食節涼食,應儘快“打包”申遺,以免斷了傳承。

再說寒食與硬面餑餑

傳統的“寒食”又稱“換火節”,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裡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這其中,具有老北京特色的涼食就是“寒食十三絕”。如今,驢打滾、糖火燒、豌豆黃、焦圈、芝麻醬燒餅都是街頭巷尾的常見之物,獨筋道香甜的“硬面餑餑”已失了蹤跡,瀕臨滅絕。寒食節配著涼食吃的老北京“四大茶”——油茶、麵茶、杏仁茶、茶湯。

硬面餑餑是過去特定環境下“大人的零食兒”,“過去人夜裡打牌,餓了,從走街串巷的小販處買來硬面餑餑,一邊打著牌一邊嘴裡叼著。”老舍的《正紅旗下》就有硬面餑餑的情節。但又甜又硬又乾的硬面餑餑,未必符合現在大眾的口味,何況製作工藝又複雜麻煩,因此逐漸失傳。

另版“寒食十三絕”總匯

奶油炸糕、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麵茶 、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面餑餑、芝麻醬燒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