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安時調功器

富安時
北京富安時科技有限公司,富安時成立2006年,總部設於北京,是一家生產製造及銷售、工程服務等多類綜合型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北京富安時科技有限公司
外文名稱
FUANSHI
總部地點
北京市海淀區學清路18號機電研究所
成立時間
2006年
經營範圍
生產調功器、調壓器、調整器、調功調壓器、可控矽調功器、可控矽調壓器、電力調整器、過零調功器、SCR、固態繼電器、SSR、氧探頭、碳控儀、氮控儀、碳控氮控,溫度群控計算機控制系統、電商服務、英國歐陸儀表、日本島電儀表、日本神港儀表代理銷售、工程服務
公司性質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口號
客戶第一,服務至上
目錄
1核心競爭力
2合作夥伴
3產品特色
4公司榮譽
5企業文化
核心競爭力
1出廠檢驗
公司每一台進廠機器都是經過相關部門的檢驗,附有出廠證明、國檢證明檔案。每一台出廠機器的出廠,都會經過檢驗,並且責任到每一個人。在每一本產品檢驗報告上都有自己簽名。
專業培訓
北京富安時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都經過了儀器儀表和電氣專業化培訓,使其具備專業推薦能力並能提供引導。
持續發展
”事事想在客戶之前“是北京富安時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文化的核心所在。公司著重吸納有經驗有幹勁的年輕人,為公司補充年輕的血液,使得公司保持自身的競爭力。
3合作夥伴
合作夥伴有:英國歐陸(EUROTHERM)、美國霍尼韋爾(Honeywel)、英國(West)、德國(PMA)
日本神港(SHINKO)、日本島電(SHIMADEN)、日本理化(RKC)
產品特色
1. 節能效率高
2. 發熱量低,能耗小
3. 定位工業(4.0)
5公司榮譽
1. 中國名牌產品
2. CE產品認證
3. 重契約守信用示範單位
4.
5企業文化
企業使命:讓“中國製造”成為世界品牌
企業精神:主動出擊,搶占先機;堅持不懈,達成所願;敢作敢為,永不服輸;誠信為上,專注負責。[1]
工作態度:雷厲風行,精益求精,快速反應,馬上行動,不斷攀登,每天進步[1]
經營理念::以科技為動力,以專業的服務求生存,誠信為本,務實創新[1]
服務團隊:專業、負責、創新、有激情
管理團隊:具有企業管理、資本運營、行銷創新經驗
6
工業4.0(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4.0是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畫。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旨在提升製造業的智慧型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夥伴。其技術基礎是網路實體系統及物聯網。
德國所謂的工業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製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1]
工業4.0已經進入中德合作新時代,中德雙方簽署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有關工業4.0合作的內容共有4條,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工業生產的數位化就是“工業4.0”對於未來中德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雙方認為,兩國政府應為企業參與該進程提供政策支持。[2]
中文名
工業4.0
外文名
Industry4.0
性質
高技術戰略
屬性
國家戰略
國家
德國
目錄
1背景
2內涵
3目標
4面臨的挑戰
5關鍵點
6商業模式
7工業4.0聯盟
8發展現狀
9標準制定
1背景
“工業4.0”研究項目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資助,在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建議和推動下形成,並已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德國聯邦政府投入達2億歐元。
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戰略,並在2013年4月的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該戰略已經得到德國科研機構和產業界的廣泛認同,弗勞恩霍夫協會將在其下屬6-7個生產領域的研究所引入工業4.0概念,西門子公司已經開始將這一概念引入其工業軟體開發和生產控制系統。[3]
2內涵編輯
“工業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位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並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
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認為,“工業4.0”概念即是以智慧型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該戰略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路空間虛擬系統—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4]相結合的手段,將製造業向智慧型化轉型。
“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三大主題:
一是“智慧型工廠”,重點研究智慧型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路化分散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二是“智慧型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套用等。該計畫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慧型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三是“智慧型物流”,主要通過網際網路、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則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3目標編輯
德國製造業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製造業之一,在全球製造裝備領域擁有領頭羊的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德國專注於創新工業科技產品的科研和開發,以及對複雜工業過程的管理。德國擁有強大的設備和車間製造工業,在世界信息技術領域擁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在嵌入式系統和自動化工程方面也有很專業的技術,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國在製造工程工業上的領軍地位。通過工業4.0戰略的實施,將使德國成為新一代工業生產技術(即信息物理系統)的供應國和主導市場,會使德國在繼續保持國內製造業發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競爭力。
4面臨的挑戰編輯
1. 缺乏足夠的技能來加快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2. 企業的IT部門有冗餘的威脅
3. 利益相關者普遍不願意改變
5關鍵點編輯
工業4.0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原材料(物質)”=“信息”。具體來講,就是工廠內採購來的原材料,被“貼上”一個標籤:這是給A客戶生產的XX產品,XX項工藝中的原材料。準確來說,是智慧型工廠中使用了含有信息的“原材料”,實現了“原材料(物質)”=“信息”,製造業終將成為信息產業的一部分,所以工業4.0將成為最後一次工業革命。
6商業模式編輯
商業模式對製造業來說至關重要。那么,在工業4.0時代,未來製造業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就是以解決顧客問題為主。所以說,未來製造企業將不僅僅進行硬體的銷售,而是通過提供售後服務和其他後續服務,來獲取更多的附加價值,這就是軟性製造。而帶有“信息”功能的系統成為硬體產品新的核心,意味著個性化需求、批量定製製造將成為潮流。製造業的企業家們要在製造過程中儘可能多的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拓展更多、更豐富的服務,提出更好、更完善的解決方案,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走軟性製造+個性化定製道路[5]。
7工業4.0聯盟編輯
由德國“工業4.0”研究機構、中國相關院所和中德兩國企業組成的青島中德“工業4.0”推動聯盟,2月9日在中國第十一個國家級經濟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立,成為中國首個“工業4.0”聯盟。
2014年11月4日,中國首套工業4.0流水線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亮相。[6]
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主任趙士玉介紹說,青島中德生態園作為中德兩國共同建設的生態型、智慧型型、開放型利益共同體,中德“工業4.0”推動聯盟在這裡成立十分有意義。“工業4.0”是大數據革命、雲計算、移動互聯時代背景下,對企業進行智慧型化、工業化相結合的改進升級,是中國企業更好的提升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中德“工業4.0”聯盟成立後,青島西海岸新區將投入1億元人民幣對區域內部分企業進行試點,未來將逐步實現企業“工業4.0”升級。[7]
8發展現狀編輯
工業自動化是德國得以啟動工業4.0的重要前提之一,主要是在機械製造和電氣工程領域。目前在德國和國際製造業中廣泛採用的“嵌入式系統”,正是將機械或電氣部件完全嵌入到受控器件內部,是一種特定套用設計的專用計算機系統。數據顯示,這種“嵌入式系統”每年獲得的市場效益高達200億歐元,而這個數字到2020年將提升至400億歐元。
有專家預計,不斷推廣的工業4.0將為德國的西門子、ABB、通快(Trumpf)等機械和電氣設備生產商,以及菲尼克斯電氣(PhoenixContact)、浩亭(Harting)以及魏德米勒(Weidmuller)等中小企業帶來大量訂單。
德國聯邦貿易與投資署專家JeromeHull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工業4.0是運用智慧型去創建更靈活的生產程式、支持製造業的革新以及更好地服務消費者,它代表著集中生產模式的轉變。
JeromeHull介紹:所謂的系統套用、智慧型生產工藝和工業製造,並不是簡單的一種生產過程,而是產品和機器的溝通交流,產品來告訴機器該怎么做。生產智慧型化在未來是可行的,將工廠、產品和智慧型服務通聯起來,將是全球在新的製造業時代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工業4.0是涉及諸多不同企業、部門和領域,以不同速度發展的漸進性過程,跨行業、跨部門的協作成為必然。同樣是在2013年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上,由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ZVEI)以及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BITKOM)三個專業協會共同建立的工業4.0平台正式成立[8]。
9標準制定編輯
根據德國DE雜誌對該問題的解釋,“安全”在這裡有兩層含義:一方面,人們所獲取的數據必須可信的,另一方面他們必須具有安全防盜功能,可以免遭外部的竊取或損害,如黑客攻擊、間諜。
“誰來保證安全的數據轉換,這是主要的問題。包括政府、研究人員和企業在內的所有人員都同意,我們需要有新的標準來實際有效地執行新的解決方案。”JeromeHull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標準化的缺失實際上是德國工業4.0項目推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另一個困難。設備不僅必須會說話,而且必須講同一種語言,即通向數據終端的“接口”。
德國正致力成為這個標準的制定者和推廣者。德國總理默克爾認為,德國可成為工業4.0標準的推動者,並在歐洲甚至全球推行這些標準。
德國官方並沒有透露這些標準的相關內容,但據悉,標準的制定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近日,工業4.0平台剛剛發布了一個工業數據空間,訪問者可以通過該空間獲取世界上所有工業的信息。這個空間有著統一的“接口”標準,並且允許所有人對其進行訪問。
探索標準化的還有他人。事實是,為了應對去工業化、將物聯網和智慧型服務引入製造業的國家並不止德國一個。儘管提法不同,但內容卻類似,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畫”、日本的“科技工業聯盟”、英國的“工業2050戰略”等。而中國製造業頂層設計—“中國製造2025”也已經在今年上半年推出。
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期間,中德雙方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該領域的合作有望成為中德未來產業合作的新方向。而借鑑德國工業4.0計畫,是“中國製造2025”的既定方略。
德國聯邦貿易與投資署中國事務專家ChristinaOtte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書面採訪時認為,中國工業轉型在中國轉變經濟成長模式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政府試圖重新去平衡經濟發展,即減少以投資和出口為基礎的增長,尋求更多的來自內需驅動的增長。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需要實現工業現代化。為了保持GDP在一個穩定的增長水平上,它需要從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切換至高效的高科技生產模式。勞動力成本急劇上漲,並且在將來仍會繼續擴大。中國將在不久的將來面臨合格人才的短缺。從長期來看,只有那些進入高端製造業的企業才有機會留在市場裡。這種由現代化所帶來的壓力將影響到中國幾乎所有的行業,而工業自動化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是關鍵。
“德國的工業4.0可以為中國提供一種未來工業發展的模式,幫助中國解決眼下所面臨的一些挑戰,如資源和能源效益、城市生產和人口變化等。”ChristinaOtte說。
隨著中國的加入,德國對工業4.0標準的制定或將加速[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