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克[德國貴族稱謂]

德語Junker的音譯。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起源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消亡。在德國文獻中容克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不同類型。在德國歷史上真正起過較大作用的是鄉村容克。

容克

正文

德語Junker的音譯。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起源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消亡。在德國文獻中容克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不同類型。在德國歷史上真正起過較大作用的是鄉村容克。
鄉村容克指普魯士的貴族莊園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以東地區並在那裡進行殖民的德意志騎士領主的後裔。他們集領主權與鄉村政權於一身。16世紀,容克為了擴大穀物生產,以便大量出口到英國、尼德蘭,大量強占易北河以東農民的份地,以農奴的勞役經營商品生產性的大莊園經濟。鄉村容克具有粗獷、暴戾、眼光狹隘的特點。1653年,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賜與容克以“完全支配”農民的權力,並給予免稅等大量經濟優惠。在1807年開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擊。19世紀以來普魯士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經濟基礎-封建莊園。為此普魯士王朝把重要軍官職位和政府官位賜給容克作為"補償"。1848年德國革命後,容克的莊園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大部分容克開始資產階級化,但仍保留許多封建殘餘。在容克莊園中,僱農仍然處於半農奴的地位。這種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制剝削的方式,被稱為“普魯士道路”。
容克地主階級在政治方面屬於極端的保守主義,主張君主專制,崇尚武力,贊成對農業採取保護主義,其代表人物是O.von俾斯麥。1871年普魯士“自上”統一德意志,標誌容克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後形式。帝國國會中的德意志保守黨和國會外的農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軍隊中的軍官也多出身於容克,從而使整個德意志帝國打上容克的烙印。魏瑪共和國時期,容克敵視共和政體,支持A.希特勒執政。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